中国农村网 > 动态

到底是什么决定了今天的菜价

2016-02-22 10:50:23   

 

 

在历年春节期间,新鲜蔬菜尤其是叶菜类价格都会出现一定上涨,但涨幅通常不大。今年春节前后菜价却突然飙涨,大部分蔬菜价格涨幅超过50%,一些品种的价格甚至翻倍,也出现了菜价高过草鱼价格现象。位于我国最南端的海南,春节前夕,部分蔬菜突破每斤30元,当地市民连喊吃不起,为此,海南省还专门成立了专案组,出手维护市场正常经营秩序,加强对蔬菜市场的监管。

然而菜农的生产成本几乎是固定不变的,但蔬菜的价格总是在剧烈波动,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影响了蔬菜的价格?今天就让小编带您一起来扒一扒蔬菜市场的那些道道。

蔬菜的产业链比较长,从蔬菜成本构成来看,从农民的地头到消费者的餐桌,农民种菜的成本占比是比较低的,之后是流通环节,先由一些小商贩到大商贩,再到批发市场,再由批发市场到小批发市场,再到零售商。

 生产环节

蔬菜生产成本是蔬菜价格构成中的重要部分,蔬菜价格对生产成本的变动敏感。蔬菜生产成本包括生产资料价格、人工成本以及土地成本等,我国农产品生产作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工成本占中国蔬菜生产总成本的45%左右。随着我国工资水平的不断提升,农民工外出务工的机会越来越多,使得农民的总体收入不断增加,直接导致用于蔬菜生产的劳动力机会成本不断加大、雇工费用持续增加,最终成为推高蔬菜生产成本的重要因素。

 

最近几年来,由于中国实行“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工商业用地紧张和地价上涨的问题在迅速凸显,对农业地租产生了明显的提振作用,导致蔬菜生产中所承担的土地成本上涨表现的更为突出。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显示,2012年全国大中城市蔬菜生产的总成本为38032.5元/ hm2,较 2011年同比上涨2.45%,较2006年累计上涨28.45%;其中2012年蔬菜生产的人工成本19283元/ hm2,较2011年同比上涨4.38%,较2006年累计上涨61.44%;而作为蔬菜生产中能源价格主导型成本典型代表的化肥支出在2012年为4123.5元/ hm2,虽然较2008年同比仅仅上涨0.08%,但较2006年累计涨幅却高达38.2%(表3-2)。因此,生产成本的提高是2012年以来中国蔬菜价格上涨的内在动力。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总成本

29608.5

31537.5

33241.5

34657.5

35435.5

37124.5

38032.5

生产成本

26923.5

28935

30367.5

31275

31983

34278.5

35487.5

服务费用

14980.5

16144.5

16828.5

16174.5

17298

17787.5

18453.5

其中化肥支出

2983.5

3168

3748.5

3756

3898.5

4087.5

4123.5

农药支出

1114.5

1426.5

1383.5

1501.5

1645

1737.5

1873

人工成本

11944.5

12790.5

13539

15102

17234.5

18473.5

19283

土地成本

2685

2602.5

2874

3381

3928.5

4024.5

4183.5

 

表 1  2006-2012 年大中城市蔬2006-2012年大中城市蔬菜生产平均成本单位:元/hm2

 流通环节

流通环节是蔬菜价格形成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蔬菜收购价格是最贴近众多农户的市场价格,直接影响着农户的经营行为;蔬菜批发贸易形成的批发价格是蔬菜市场的基础价格,发挥着价格信号的调剂功能;而零售市场价格则具有很强的市场导向作用。作为连接蔬菜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桥梁,蔬菜流通环节的层层加码也是2009年以来蔬菜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

 

目前,蔬菜进入城市零售终端一般有2种形式:本地菜经过菜农→批发市场→商贩→居民;外地菜经过菜农→外地批发市场→本地批发市场→零售→居民。换言之,中国蔬菜的流通环节一般为3、4道,甚至高达5、6道,并且流通过程中存在多重中介主体。这种多环节、重包装、耗人工的流通特点,必然使蔬菜价格层层上涨,导致蔬菜零售价和收购价之间差价巨大。

在对蔬菜主产区和主销区的典型调查显示,未经任何加工包装的蔬菜从生产者经众多中间环节到消费者其价格至少要增加1倍以上,而外地菜要增加3—4倍,从产地到零售一般每千克蔬菜平均要加2到3元左右,即菜农一般在扣除生产成本的基础上加价0.4元左右出售,一级批发商加价0.6元左右,二级批发商加价0.8元左右,而零售商加价却高达1到2元,加价最多的是二级批发商和零售商(表3-3),呈现“两头叫、中间笑”的格局。这其中,蔬菜流通过程中运输成本是主要的,运输成本是刚性需求是不可避免的成本。

因此,蔬菜流通环节太多和流通主体的层层加码,必然会造成价格滚雪球,导致其价格居高不下。

市场主体

成本费用(元/kg)

获得利润(元/kg)

出售价格(元/kg)

 

成本

占总成本比率(%)

利润额

占总利

润比例(%)

价格

加价额度

生产者

1.62

52.3

0.48

22.2

2.1

0.48

批发商

0.88

28.4

0.56

25.9

3.54

1.44

零售商

0.6

19.4

1.12

51.9

5.26

1.72

合计

3.1

100

2.16

100

-

3.64

2 蔬菜产销过程中的成本与利润分配

消费环节

现代经济学理论认为,货币供给量与农产品价格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当货币投放量增加的速度高于GDP增长速度时,必然会使货币沿着商品供求链条,即通过投资和中间产业向终端的产成品特别是食品传递,最终将推进初级农产品价格的上涨;特别是,当货币投放量增加的速度远远超过GDP增长速度时,对于农产品而言,不管是增产还是丰产其价格都将上涨,只不过,凡是减产的和需求弹性较低的农产品(例如蔬菜)价格上扬幅度都较大,反之则亦然。

2009年以来中国蔬菜价格的节节攀升与此有很大关系。统计数据显示, 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6.9%,广义货币供应量 (M2)13.3%。最近几年中国的名义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已经远远大于经济增长率。面对货币发行速度快和经济增长速度慢的格局,菜篮子和货币篮子的比例关系必然会发生变化。换言之,受长期累积的货币溢出效应的影响,中国蔬菜不论是否增产,其价格迟早都会上涨。

此外,随着美国陆续推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导致美元进一步贬值以及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大宗产品价格进一步上扬,由此带来中国输入性通胀压力不断加大,并进一步放大了国内货币超量发行的溢出效应。因此,从货币投放与商品的对应关系来讲,货币的超量发行已经成为2006年以来中国蔬菜价格上涨的“温床”。

 结论

今年春节前后菜价飙涨的主要原因除了生产技术落后,人力成本上升,投入产出比低;流通环节过多,层层加码;货币超发带来的货币溢出效应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气候异常,说到底我国的农业目前仍然处于一个靠天吃饭的阶段。

1月下旬,我国多地遭到所谓“霸王级”寒潮突袭。地处亚热带地区的福建、广东、海南等省份,受气温低、雨水多、阳光不足影响,蔬菜生长周期缓慢、采摘困难,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减产。1月份的寒潮导致南方产区蔬菜受损严重,而南方蔬菜供应整体偏紧的形势,又拉动国内大部分地区菜价走高。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