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三农

浙江:精准扶贫绘就“富民样本”

2015-10-19 14:22:44   

  1997年,全国第一个消除贫困县;2002年,全国第一个消除贫困乡镇;2012年,省农民收入水平全国最高,省扶贫标准全国最高……多年来,浙江省高度重视扶贫工作,相继实施“百乡扶贫攻坚计划”、“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低收入群众增收行动计划”等措施,逐步减缓低收入农户贫困,提高低收入农户致富能力。

  近两年来,浙江省加大精准扶贫力度,通过推进产业开发、创新扶贫方式等,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今年上半年,全省低收入农户人均现金收入5047元,同比增长17.5%。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省低收入农户人均现金收入5047元,同比增长17.5%。超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8.2个百分点。

  网线拉进山 无人识的山里货成了“高档货”

  从临安市清凉峰镇出发,沿着蜿蜒山路驱车20分钟,就来到了海拔八百多米的马啸村。只见村头“全国淘宝村”的牌子高高矗立,村内墙绘上写着“马啸,因淘宝插上腾飞的翅膀”等,不少农户家门口堆放着小山包一样的包裹,一些快递员正在忙着打包装箱,乍一看,和普通的“淘宝村”并没什么差别。

  村党总支书记方春辉带着记者在村里转悠,指着村民开的一家家“淘宝店”介绍说,以前马啸村可不是这般光景。

  马啸村地处浙赣交界,四周都是连绵大山,交通十分不便。长期以来,该村都是杭州市级扶贫重点村之一,按照杭州市制定的标准7500元以下为贫困户的标准,全村1454名人口中贫困户达十分之一以上。据该村党总支书记方春辉介绍,长期以来,村民都靠种山核桃、高山蔬菜为生,每逢丰收季节,村民们就推着车三三两两到镇上买,赚到的钱仅够维持温饱。2003年,村民年收入平均3900多元,乡里排名倒数第一。作为市级扶贫重点村,杭州市每年都要在马啸村投入大量帮扶资金,但是该村总也不够用。每次村里要基建,方春辉都要到镇上“哭穷”要钱。如何让马啸村摘掉“贫困”帽子,成为摆在地方政府眼前的一道“难题”。

  马啸村虽地处山区,但农产品可正是时下最热门的“绿色、生态、无污染”,可山路弯弯,交通不便,这些好农产品却一直养在深山无人识,“卖难”是发展瓶颈。2008年,杭州市结合“电子商务之都”建设,大力推进农村电商发展,并提出把这作为转变扶贫方式的重要手段,马啸村迎来了“新生”。为此,杭州市、临安市两级农办不仅投入大量资金资助设备、培训人员,去年,临安市还投入七八十万为村里架起光缆,镇里还出面与快递公司协商,联系快递专车上山进村,到家门口收货。

  如今,网店一开,广告一打,快递一送,现在马啸村的山里货不但不愁卖,价格还提升了很多,不少村民因此脱贫致富。

  陈志龙是当地困难户,由于年轻时出了场车祸,导致高位截瘫,常年只能靠轮椅生活,收入全靠市里慰问金。2011年,他利用资助的电脑开办了淘宝网店,主卖山核桃、坚果、笋干等山货,如今,他每天能接近百单生意,年收入十几万。自家的山货不够卖,他还从农户那里收购农产品,现在固定给他供货的农户就有两三家。据方春辉讲述,如今村里做电商的农户已达到55家,不仅自身致富,还能带动其他村民增收。截止目前,村民年收入已突破两万余元。

  位于浙西南的遂昌县,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长期以来,当地村民都以外出打工为生,低收入农户占全县农村人口的29%。近年来,该县致力于创新扶贫工作方式,将农村电子商务纳入扶贫工作体系,通过培训人员、建设农村电商服务站、引进相关电子商务项目等,2014年实现网上销售额5.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连续8年保持在12%以上。

  据悉,近年来,浙江省坚持把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作为扶贫工作的核心任务,积极推动电子商务向淳安等26县农村延伸,充分发挥电商优势,推动更多农产品网上销售。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全省县城以下实现网络零售2000多亿元,实现农产品销售180多亿。

  旅游大巴开进村 青山环绕的穷山沟变了“农家乐”

  走进桐庐县合村乡高凉亭村,只见四周青山环绕,郁郁葱葱,一条小溪奔流而下,溪水清澈,鱼儿在水中畅快地游着。溪水边,一些穿着统一服装的团队游客正举着相机互相拍照,摆出各种姿势,还有一些游客则坐在山边树下,大口大口呼吸着新鲜空气,尽情享受着眼前美景。

  高凉亭村位于合村乡北部,是该乡海拔最高的一个村,区域面积3万六千多亩,其中山地60%~70%,耕地只有六七十亩,人均一分地。据该村党支部书记顾永龙讲述,长期以来,该村村民主要卖番薯干、青笋等土特产为生,人均年收入不足五千块,村集体收入基本为零。合村乡是桐庐县经济最困难的乡镇,而高凉亭村又是该乡最贫困村,大部分村民都以外出打工为生。

  如何实现高凉亭村的脱贫致富?县里、乡里没少动脑筋。2007年,高凉亭村被列入桐庐县委组织部的结对帮扶点。“要致富,先修路”,去年,县委组织部协调交通部门引进资金,对高凉亭村的1.5公里的山乡土路进行道路硬化,使得原先只能通一辆车的小路成为能够双向通行的村级道路。鉴于村里拥有大量的风景旅游资源,县委部门积极带村两委班子外出考察,学习其他地方发展乡村旅游经验,培训发展乡村旅游知识。

  近年,借助桐庐县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东风”,合村乡也积极打造全域旅游乡镇,高凉亭村理所当然也被列入其中。据合村乡副乡长乔国忠介绍,2010年,乡里引进大溪峡激流闯滩漂流项目,2012年正式开业后,吸引大量游客前往,带动了周边旅游发展。目前,整个乡里每年吸引游客25万多,单高凉亭村每年就有三万多游客前来观光。

  麻根英是平逸农家乐老板,早年靠种地、做手工为生,2012年乡里的漂流项目正式开门迎客后,眼见游客越来越多,她也心动,多方筹措资金1000多万把自家土房翻新装修,拥有床位22张,餐位16桌,2014年正式开门迎客。旺季时,一天有一两千游客前来就餐,住宿更要提前半个月预定才行。如今,开办农家乐一年就为她带来了五六万收入。

  作为浙江省“旅游扶贫工程”试点县的天台县,在发展观光农业同时,积极搭建“乡村旅游扶贫工程”信息化数据库,把全县乡村尤其是扶贫重点村的优质资源推向市场,同时,打造乡村休闲景观带,组织“一乡一节”节庆活动,实现“旅游搭台、农业唱戏、农民受益”。截至8月底,全县农家乐直接和间接营业收入共1.87亿元,同比增长32.3%,其中低收入农户从业人员达1850人,增收1184万元,同比增加21.2%。

  据悉,近来年,浙江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成为低收入农户就地就业、增收致富的新亮点。到2020年,全省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床位数将达到30万张,年接待游客数达到2.5亿人次,经营收入达到500亿元;带动就业100万人、农产品销售200亿元,对农民收入增长贡献率接近10%,带动旅游总收入1000亿元以上。

  开展扶贫工作检查 确保各项扶贫措施落到实处

  “七山二水一分田”,是浙江省的省情。由于人多山多地少,浙江一直面临的巨大的生存压力和扶贫任务。早在1978年,全省农村贫困人口1200多万,农村贫困发生率36.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4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同时通过产业开发、培训就业、异地搬迁、基础设施、社会救助等手段,加大扶贫力度,创新扶贫举措,低收入农户收入不断增长,致富能力不断增强。2012年,浙江省第三次将扶贫标准提高到4600元,经过调查,浙江省共认定低收入农户176.4万户、417.4万人,占全省农村户籍人口的12.74%。

  认定工作结束以后,浙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加大扶贫开发投入、落实来料加工、培训就业、异地搬迁、金融扶贫等,加大扶贫“普惠”力度、倾斜扶贫“特惠”支持,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

  然而,有了政策还不够,还需要抓好落实。记者从农办获悉,截止10月15日,浙江省开展“消除4600”专项检查,检查内容包括:各地消除4600元以下低收入农户建档立卡工作是否按时完成,是否建立花名册,是否录入省扶贫信息系统专项数据库等。同时,省农办还随机选择五个村,了解低收入农户享受低保政策情况、结对帮扶情况、产业就业扶持情况等。

  省农办表示,今年,浙江省扶贫目标为,确保全省低收入农户增收15%以上、50%左右的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基本消除4600元以下农村低收入人口,全省26个欠发达县一次性“摘帽”。

  为此,一方面,浙江省将继续创新扶贫开发体制机制,着力推进“异地搬迁、产业开发、社会扶贫”三大体制创新,进一步深化探索在科技扶贫、金融扶贫等体制机制上加大创新力度。另一方面,浙江也将不断加大社会扶贫力度,引导和激励民营企业主、浙商、华人华侨和爱心人士建立乡情公益基金,大力开展公益救助等活动,健全运营管理机制;积极倡导扶贫志愿行动,健全志愿服务网络等,促使浙江扶贫工作更出实效。

人民网
责任编辑:cw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