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三农

农村污染排放量占全国“半壁江山” 治污难在哪?

2016-10-09 09:02:59       来源: 人民日报

  农村治污工程要接地气,多听听农民意见,量身定制技术方案,项目才能更加服水土、更加科学有效,工程才能长效运行。

  在东部某县采访,基层干部抱怨农村治污难:县里推进城乡污水处理一体化,管网通到一个个村庄,钱花了不少,可许多农民却不买账。为啥?到村里一打听,才知道答案。有村民说,管网进村但没有入户,自己住得远,接入费用贵;有人说,自家种着果园、菜地,习惯了用农家肥浇地,接入管网后再想用农家肥不方便;也有人担心,污水处理运营成本高,以后难以负担。新修的污水处理厂长期“吃不饱”,成了“晒太阳”工程,实在可惜!

  这些年,农村道路好了,楼房多了,家电、汽车下乡,互联网入户,农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相比之下,农村环境成了突出“短板”,一些村庄依然“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畜禽粪便随处见、污水到处流,农村污染排放量占全国“半壁江山”。农村治污正成为共识,各级政府纷纷加大投入,这是可喜的一面。但也要看到,一些地方办法不多、模式单一,钱没少花,效果却没有预期好,管网收集率不高,技术水土不服,治污工程“晒太阳”现象并不鲜见。

  农村治污难在哪?

  处理方式难定。农村污染点多、面广,各地情况千差万别。有的村庄位于城乡接合部,人口密集;有的位于偏远山区,居住分散;有的在水域敏感区,水生态脆弱。不同地方需要不同解决方案,有的适合集中处理,也有的适合分散式。然而,一些地方在工作中方式简单,用城市污水处理方式解决农村问题,一味让县级污水处理厂向农村延伸,遭遇困境在所难免。

  技术方案难选。农村污染物种类与城市不同,简单搬用城市污水处理系统行不通。一位污水处理厂技术员坦言,他们所在的村庄养猪场多,猪粪尿养殖废水浓度太高了,COD(化学需氧量)浓度在1万以上,而现有污水处理设备上限才到1000,养殖废水根本处理不了。

  农民习惯难改。农村社会有农村的复杂,农民生产生活习惯不同于城里人,提高农民环保素养,光靠条例、处罚不行,要更多依靠村规民约、自我管理。另外,农村财力有限,污水处理系统不仅建设成本要低,运行成本也要低,“好用不贵”才更有生命力。

  说千难说万难,多“接地气”就不难。有的地方“私人定制”,规划前,挨家挨户上门调查,各家的排污口在哪里?管网怎么布局?布局是否最优?多种模式因村因户制宜,难题迎刃而解。有的地方建单村污水处理池,生物滤床就地取材,运营成本低,入户管道旁,按农户需求留出化粪池,方便实用,受到农民欢迎。

  农村治污工程是农民用、农民管,不切实际最要不得。不能一上项目就是高标准、高投入,看到其他地方污水处理做得好,就跟风用人家的技术、设备,项目做得挺好看,技术挺先进,但最后群众用不上,有啥意义?因此,农村治污要尊重农民意愿,沉下身去,多听听农民心声,让农民真正参与项目决策、建设、管理,这样才能量身定制最适宜的技术方案和处理模式,让项目更加符合实际、更加科学有效,让工程长效运行。

  农村治污不是小事,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不让建起的工程“晒太阳”,美丽乡村就会渐行渐近。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高晓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