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三农

河南农村科技小院以实用技术连接农民地块

种地划不划算,全看怎么干

2016-08-28 09:32:13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常 钦 吴麒洋

  “种地成本越来越高,增产不增收”“家里忙活一整年不如外出忙活一个月”,于是出现“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种地究竟划算不划算?最终要看单位土地的实物产出和价值产出。河南农村科技小院以实用技术连接农民的地块,使农民尝到了技术服务带来的甜头。

  主粮种植——

  成本下来了,收成上去了

  河南农村科技小院受到种粮大户的欢迎。“以前,俺这里的地,一亩小麦产900斤,玉米一亩产1200斤,算下来一亩地两季能卖2000块钱,除去种子、化肥、浇水成本700块钱左右,再加上土地流转费用、人工费用,想赚钱很难,谁敢包地种粮食?”这几年,和村民合伙流转了500多亩耕地的李文涛,心一直悬着。在河南禹州人均不到3分地的康城村,村民李文涛算得上十里八村一位数得着的种粮大户。

  还记得今年5月上旬见到李文涛的样子。当时,56岁农民李文涛蹲在地头望着眼前正在抽穗的麦田,满面笑容:“今年稳赚,看这麦一亩能产1200斤,收麦企业早都下了订单,比市场价高一毛钱哩。”李文涛说,“这还得感谢在俺村的科技小院。”

  “现在咋施肥、咋浇水、咋灭虫……都有科技小院指导,种地成本下来了,收成上去了,要不谁敢包恁多地?”

  李文涛所说的科技小院是由河南农业大学牵头、地方农业部门协同成立的农业科技服务组织,长期派驻专家和教授,24小时接受种植户咨询,解决科技服务农业最后一公里问题。据了解,科技小院选址在驻地村委会大院,设有办公室,配备专业检测工具和实验仪器。截至目前,河南已建立三个基地,根据不同地域特点,为订单种植、大户管理、经济作物等提供个性化服务,一般辐射周边十公里内的村庄。

  “河南禹州农村的基本情况,是我国农村耕地的一个缩影:人均耕地少,灌溉条件差。要想节本增效,需要通过科技手段在优质、高产上做文章。”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专家组成员、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叶优良博士说。

  6月小麦收割,李文涛的500多亩小麦平均单产1140斤,这让李文涛合不拢嘴。“这个产量对于面积在500亩以上的大户来讲,在许昌地区很少见,在河南也不多见。”叶优良说。

  河南禹州的科技小院建立于2012年,门口挂着“庄稼110电话”。康城村村民宋国灿说,方圆十来公里都知道俺村有个能给庄稼瞧病的科技小院,村民们觉得专家教授和学生们都是自己村里的人,亲着哩!

  经济作物——

  土地改良了,品质产量上去了

  “种了那么多年蒜,头回听说要拌种,少施化肥增加有机肥。以前觉得多施肥才会长得好,现在化肥农药用得少了,大蒜照样长得好,也不怎么生虫。”河南杞县裴村店乡陈楼村蒜农孟中兴说。

  60亩大蒜,一亩地利润1万多元,加上收购的大蒜,赚了100多万。在裴村店乡,蒜农们都知道陈楼村出了个“孟百万”。眼前的“孟百万”皮肤黝黑、说话粗犷。因为种大蒜收成好,孟中兴购置了一辆20多万元的轿车。

  “受今年天气影响、大蒜产量普遍降低,但我种的大蒜产量不低。”孟中兴说,“省里农业大学和县里农业局专家技术指导,俺按照他们说的来,要不咋会成孟百万?”自2013年科技小院到了杞县以来,孟中兴一直是科技小院的“铁杆儿粉”。

  “大蒜迷”杞县五里河镇贾洼村张磊,以前从没有想到科技能让“土生金”。2014年,张磊种了90亩大蒜,当时科技小院建议种植措施的时候,张磊不以为然,觉得自己种了那么多年蒜,不需要别人来教。结果,因管理不当,加上病虫害发生,当年他种的40亩早熟蒜严重减产,看着别人接受指导的地块大蒜收成不错,张磊后悔没听科技小院的话。

  2015年,种的蒜一向“又丑又不好卖”的张磊接受科技小院指导,一口气种了140亩大蒜,施肥、灌溉、田间管理跟上之后,甩掉戴了多年不会种大蒜的“帽子”,“可算打了一个翻身仗。” 张磊的蒜地平均产湿蒜1600公斤,因为品质优良、口感色泽突出被收购企业抢购一空。

  杞县农业局工作人员石秀良说,“全县经济作物近100万亩,其中大蒜种植面积近45万亩, 是经济作物的大头。”经测算后,每亩大蒜在技术指导跟踪下可增产近500斤,直接增加经济效益2000元左右。

  跟禹州不同,杞县科技小院重点把科技服务放在了经济作物种植上,为种植户提供定制化免费技术服务。

  科技小院——

  点对点支持,面对面服务

  “引导农民科学用肥用药、提升作物品质,探索在农户和企业之间开展订单式种植,形成农资选用—种植管理—收购—加工—贸易的全产业链循环,将科学种植和定向销售紧密结合,减肥减药保障农产品安全,也为企业解决需求难题。”这是河南科技小院在发展过程中摸索出来的服务方向。

  河南实佳面业董事长石红松介绍,企业每天需要千余吨小麦,没有小麦来源,只能停产,科技小院在企业和农户之间架起了信息服务的桥梁,对稳定生产帮助很大。

  “我们的合作伙伴里,河南科技小院是建得最好的,为科技小院在全国的推广奠定了重要基础”,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科技小院创始人之一李晓林说。8月中旬,在昆明召开的全国科技小院交流会上,河南科技小院的经验引起全国农业专家的重视。

  服务农民面对面。2009年中国农业大学倡导创立科技小院,目的是让学生扎根一线,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叶优良认为,省属农业大学开展农技服务有着天然的地理优势,“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农民欢迎,效果不错。”

  服务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我国农田减肥减药是当务之急,要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积极推广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加强农业生态保护和修复。农业部种植业司司长曾衍德说,“在未来5年我国将力争使化肥、农药使用量年增长速度控制在1个百分点以内,每年增速力争下降0.2至0.3个百分点,到2020年最终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

  服务绿色安全农产品供给。叶优良表示,科技是农业第一生产力,通过测土配肥等一系列实用技术的推广,避免造成耕地污染的同时,有效提升了农产品品质,增加了绿色安全农产品供给,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打开了通道。

  李晓林说,种地划算不划算?最终,还是要看怎么干。河南农村科技小院服务的延伸,正在赢得越来越多农民的喜爱。另外,在科技小院,专家和学生们“入戏很深”,为开展农技可持续服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蔡薇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