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30 15:43:32 作者: 新华社记者夏冠男、吴昊
拥有海南省五分之一土地、十分之一人口的海南农垦正在打响一场改革“攻坚战”: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稳步推进,全省上下为农垦改革创造有利条件,实现垦区地方和谐发展。破除体制机制弊端,找准改革路径,海南农垦这支农业“国家队”正着力重新布局产业发展战略,打造海南热带农业王牌产业“主力军”。
破体制机制弊端重树市场主体地位
对于海南农垦红华农场来说,近几年发展确实陷入了困境。“由于上一轮改革分出了多个经营主体,农场优质土地资源全被划出去了,剩下的土地又大部分在职工手中,农场想返租回来困难重重,想发展产业却被土地问题制约。”红华农场场长杨云飞说。
红华农场的境况在海南农垦存续的40个国有农场中并非个例。早在2008年开始的海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并未使农垦政企不分的管理格局根本性改变,地方国有农场甚至分离出橡胶集团分公司、农垦投资分公司等多个经营主体。这种管理体系很大程度上掣肘着农垦的决策、管理效率和发展活力,经营出路狭窄的农场生存愈发困难。“农场平时的工作就是收摊子、收租子、防乱子,丝毫没有企业的模样。”海南农垦阳江农场场长李布千说。
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必须重启新一轮改革。海南省委省政府把新一轮农垦改革作为全省重点攻坚的改革任务强力推进,于去年12月正式出台了新一轮海南农垦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在省农垦总局和省农垦集团基础上组建省农垦投资控股集团、实行农场转企改制,推进农场企业化改革、探索完善“集团公司+农场+职工家庭”等农业规模经营方式,规范农场土地管理,激活农场经营机制……一系列改革措施重新树立起农垦作为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
农场土地承包“三过”问题一直制约着东昌农场发展。新一轮农垦改革在东昌农场进行试点,通过建立长效的租金增长机制,建立阶梯地租制度,东昌农场每年应收取的农业用地承包费将至少达到668万元,比改革前增加约386万元。场长蔡锦和兴奋地告诉记者,仅此措施,就可以使农场扭亏。
垦区地方和谐发展为改革添动力
制约农场企业发展的另一大因素是农场背负着沉重的社会职能,和地方发展长期割裂。尽管社保、教育、民政等部分社会管理职能顺利移交地方,但农场还承担着少则20项,多则50多项的社会职能。一名农场场长说,农场在地方上成了地位尴尬的“外人”,比如地方政府搞道路硬化,路修到农场场部门口就断掉了……
为解决垦区与地方发展“两张皮”的问题,新一轮海南农垦改革方案提出,计划用2年时间,将农场承担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纳入市县政府统一管理。根据农场人口聚集规模、土地面积等实际情况,以设“镇”、设“居”或“连人带事”纳入周边乡镇管理等方式,分类剥离农场社会职能。
海南省委省政府还号召农场属地政府积极为农场办实事,解难事。据文昌市副市长黄心奋介绍,市财政今年安排1500万元,用于辖区内国有农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卫生治理工作。同时,文昌市还为东路等农场的荔枝产业找市场,扩渠道,帮助农场实行公司化改造和创新发展,进一步增强农场企业的整体实力。
作为全国省域多规合一试点,海南还将农场纳入市县多规合一工作,统一规划建设,支持农场民生和基础设施建设。不少农场干部表示,改革之前,农垦被称为“带着镣铐的大象”,能够实现农场社会职能移交,垦区地方和谐发展,农垦能够在改革中放下沉重包袱,轻装前行。
放开手脚积极拥抱市场
“作为海南农业企业的龙头,海南农垦如何盘活用好丰富的农业资源,是下一步发展的关键。”海南省农垦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业侨说。在新一轮改革中,海南农垦提出“八八”战略,即重点发展天然橡胶、热带水果、热带作物等八大产业,建设桂林洋国家热带农业公园、南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八大园区的目标,继续稳固农垦在海南农业发展中的“排头兵”地位。
海南农垦积极推行的股权多元化让改革更能经得起市场检验。刚成立的海南农垦果业、茶业、胡椒三大产业公司都引进了战略投资者,实行混合所有制,改变了农垦“一股独大”的“大国有”模式。这种激发企业内生动力的模式,改变了农垦系统同样的产业内部重复建设和低水平竞争的状况,有利于集中力量打出品牌知名度,提高市场占有率。
近一个月来,新成立的海南省农垦投资控股集团加快了融入市场的步伐。5月27日,农场改制转企改革试点东昌农场组建公司后的工商营业执照正式颁发;5月28日,海南农垦新一轮改革以来最大规模的项目招商会举行,共推出产业项目126个,计划投资额855.5亿元。
海垦投资控股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张韵声表示,力争通过5年到10年的努力,培育壮大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企业集团,把海南农垦打造成为海南经济新的增长极和国家热带特色农业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