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三农

韩长赋:加快转方式调结构 促进渔业转型升级

2016-04-26 14:57:36       来源: 中国农村网    作者:渔业局

  加快转方式调结构 促进渔业转型升级

  ——韩长赋部长在全国渔业渔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6年3月29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农业部党组决定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是在我国渔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水平、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是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格局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两会”精神,深入分析当前渔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大力推进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渔业转方式调结构,促进渔业转型升级。

  下面,我就渔业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讲四点意见。

  一、我国渔业已经到了转型升级的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渔业快速发展,从“可有可无”的副业成长为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产业。当前,渔业供给总量充足,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也非常突出,到了必须加快转型升级的发展阶段。

  第一,渔业发展成就显著、水产品供给充裕,为转型升级创造了有利条件。改革开放初期,水产水果“两水”市场率先放开,远洋渔业率先走出去,渔业发展驶入快车道,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解决了城乡居民“吃鱼难”的问题。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水产品出口稳步增长,2002年以后一直稳居世界第一。2015年,全国水产品产量接近6700万吨,渔业产值达到10923亿元,渔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590元,水产品出口顺差超过100亿美元,分别是1978年的14倍、496倍、161倍和38倍。全世界3条鱼,就有2条是我们养的。渔业取得的巨大成就,为促进渔民就业增收、改善城乡居民膳食营养结构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我国渔业发展站在新的起点上,水产品供应充足、市场稳定,为推动渔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支撑。

  第二,破解发展难题、补齐资源环境和质量安全短板,迫切需要加快推进渔业转型升级。我国渔业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一方面,产量上去了,但是资源和环境的问题更加突出。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和过度捕捞,近海鱼类产卵场遭到严重破坏,海洋渔业资源持续衰退,出现了“东海无鱼”的水域荒漠化现象,内陆水域的淡水渔业资源也在严重衰退。另一方面,规模上去了,但是产品质量和效益的问题更加突出。当前,我国水产品大路货多,优质品牌产品少,供给出现结构性过剩,不能满足人们消费升级的需求。从2014年开始,水产品价格下行,效益下滑。此外,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时有发生,多宝鱼、鳜鱼、乌鳢和孔雀石绿、硝基呋喃“三鱼两药”问题多次曝光,影响了产业发展和消费信心。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倒逼渔业必须转型升级,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渔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第三,贯彻新的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渔业转型升级提出了新要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这些新理念新要求,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渔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必须大力推进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发展思路、发展方式、政策导向、资源配置等方面进行重大调整,在化解捕捞业过剩产能、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渔民收入、提升物质技术装备水平等方面下功夫,加快促进渔业转型升级。

  总的看,我国渔业正处在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新老问题交织。处理得好,应对有力,渔业发展就能实现华丽转身,迈上新台阶;处理得不好,再走过去的老路,会越走越窄,渔业发展就会停滞不前,甚至难以为继。各级渔业渔政部门一定要认清形势、看清大势、顺应时势,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尽快转变发展观念,理清发展思路,加快渔业现代化步伐,推进渔业转型升级取得新突破。

  二、推进渔业转型升级的总体要求和实现路径

  “十三五”时期,推进渔业转型升级,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两会”精神,以新的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绿色发展、富裕渔民为目标,以健康养殖、适度捕捞、保护资源、做强产业为方向,大力推进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渔业发展方式,强化政策引导、科技支撑、投入支持、法治保障,促进创新强渔、协调惠渔、绿色兴渔、开放助渔、共享富渔,提升渔业生产标准化、绿色化、产业化、组织化和可持续发展水平,提高渔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中国特色渔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推进渔业转型升级,路径就是转方式、调结构。转方式,关键是做到“四转变”

  一是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水域生态环境是渔业发展的基础。针对渔业资源利用强度高、水域生态环境恶化等突出问题,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转变过去拼资源消耗、拼要素投入的粗放生产方式,有度有序利用渔业资源,坚决压减捕捞生产能力,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把渔业资源过高的利用强度缓下来,把水域生态环境污染加重的趋势降下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是转变养殖生产方式。科学的养殖生产方式是渔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保障。要针对养殖密度高、污染排放重、质量风险大等突出问题,加强政策引导,推广健康养殖模式,开展清洁生产,推进水产养殖节水减排,改变一味追求高投入、高产出,盲目提高单产的养殖方式,促进渔业发展由注重产量增长转到更加注重质量效益上来,由注重物质投入转到更加注重科技进步上来。

  三是转变经营方式。先进的经营方式是现代渔业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渔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千家万户的小规模分散经营,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竞争。要培育渔业新型经营主体,支持养殖大户、家庭渔场、专业合作社、渔业企业等发展壮大,扶持渔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建立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发挥规模经营主体在新技术应用、新品种推广、新市场开拓、新业态发展上的引领作用,让传统渔民搭上适度规模经营的“快车”。

  四是转变管理方式。长期以来,我们在渔业管理上,习惯于抓产量、促增长,在政策导向、要素投入、项目安排上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方法,但是在抓质量、提效益、保资源、拓市场上,办法不多、措施不足。促进渔业转型升级,要打破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将工作的思路和重心转到更加注重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同步提升上,转到更加注重生产与生态相互协调上,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加强产出控制,建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制度,推进依法治渔,用市场的办法、改革的措施、法律的手段,破解长期制约渔业发展的难题。

  调结构,重点是做到四调优

  一是调优区域布局。近年来,我国渔业发展速度较快,但是无序无度的问题在一些地方也比较突出,一些湖区、库区和近海养殖遍地开花,密度过大、污染加重,与资源生态承载能力不相匹配。要立足各地资源禀赋和生态类型,调整优化区域布局,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沿海地区发展基础好,装备条件和技术水平高,要大力发展远洋渔业、设施渔业和水产品加工业,推动渔业物质技术装备升级,率先实现渔业现代化。长江和珠江流域河网纵横,宜渔资源丰富,养殖技术水平高,是我国淡水渔业主产区,要重点发展标准化健康养殖、综合种养,减少养殖污染,保护和修复水域生态环境。三北地区冷水资源丰富,低洼盐碱、荒滩荒水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要积极开展湖库等大水面增殖,有序开发盐碱宜渔资源,发展冷水渔业和节水养殖。青藏高原生态脆弱,暂不具备开发条件,重点是保护水生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

  二是调优产品结构。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快速升级的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做好加减法,推动养殖结构优化,鼓励渔民多养生态鱼,多养适销对路的鱼,增加优质高端安全水产品生产,调减结构性过剩的大路货,减少无效供给,让优质鱼虾贝类走进百姓家、成为“家常菜”。要大力抓好水产品质量提升,加强品种创新,提高产品品质,加大市场开发,加强品牌创建,打造一批区域性、全国性知名品牌,促进渔业调优、调高、调精,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是调优产业结构。着眼于渔业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平衡、产业链条脱节、竞争力不强等突出问题,完善养殖、捕捞、加工、冷链物流各环节,大力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业,壮大远洋渔业,发展休闲渔业和增殖渔业,建设美丽渔村,拓展渔业功能,发展壮大新产业、新业态,促进种养结合、一二三产业融合,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四是调优要素配置。水域、劳动力、资金、科技、装备等是渔业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但目前存在支撑能力不强、结构不合理、配置不均衡等问题,突出表现为渔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渔民素质偏低、资本投入过多偏向近海捕捞等,严重制约渔业持续健康发展。要优化渔业要素投入结构,加强政策和规划引导,统筹安排资金项目,推动各类生产要素流向深远海养殖、加工流通、休闲渔业、资源保护等方面,提高渔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要加大渔业科技创新,加强良种培育,更新改造渔业装备,推进信息化与现代渔业深度融合,用现代技术手段改造传统渔业。要加强渔业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培育高素质专业渔民、产业发展带头人和经纪人,提高渔业从业者的生产、经营、管理能力和守法意识。

  通过“转”和“调”,力争“十三五”末,渔业现代化水平迈上新台阶。渔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捕捞强度得到有效控制,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渔业信息化装备水平和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渔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显著增强,渔民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与全国人民同步迈入全面小康,沿海地区、长江珠江中下游地区率先基本实现渔业现代化。

  三、进一步明确渔业转方式调结构的重点任务

  渔业转方式调结构是一场深刻变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抓住重要环节,持续用力,久久为功,统筹推进。当前,要重点打好六场硬仗。

  第一,打好长江流域大保护的硬仗。长江流域既是我国淡水渔业主产区,也是水生生物基因库。一段时期以来,长江干支流水利工程建设多,捕捞强度居高不下,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珍稀特有物种全面衰退,部分物种濒临灭绝。20年前江豚有2700多头,目前仅存不足1000头。中华鲟在宜昌的产卵场已连续2年中断自然产卵。湖泊水库渔业养殖密度过大,既污染水域生态环境,又影响水产品质量安全。我们的母亲河再也承载不起这样的负荷了,长江迫切需要休养生息。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渔业部门要抓住机遇,做好职责范围内渔业领域的大保护。重点是两个方面,一方面要保护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物,实行抢救性保护,采取就地保护、迁地保护、遗传资源保护、建保护区等措施,实现物种延续。对破坏、危害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物的行为,要坚决纠正和防止。另一方面要恢复水域生态环境,实行“三减一增”,渔业生产该退出的退出、该减少的减少,坚决压减高投入、高污染的水产养殖模式,压减捕捞产能,严厉打击电毒炸和“绝户网”等非法捕捞行为,积极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实现渔业资源可持续。关于长江珍稀水生生物保护问题,部常务会议已经作了专题研究,长江办、渔业局要尽快梳理细化措施和方案,抓紧组织实施,弥补历史欠账,遏制、扭转恶化的趋势,恢复水生生物资源。

  第二,打好近海过剩产能疏导的硬仗。沿海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是我国渔业发展的先行区。但是,过度发展也带来一些突出问题。一是捕捞能力严重过剩,渔船多、渔民多。据专家估算,我国管辖海域渔业资源可捕量约为800-900万吨,而实际的年捕捞量在1300万吨左右。过度捕捞导致鱼越捕越小,网眼越来越密,人越捕越穷。二是浅海滩涂养殖过多过密,超出养殖容量,造成严重的局部污染。三是生态持续恶化,“东海无鱼”、赤潮频发、浒苔大量繁殖,渔业资源严重衰退。近海资源和环境早已承载不起,当务之急是疏导转移压减过剩产能。要压减近海捕捞,通过减船转产减少一批,拓展外海转移一批,取缔“绝户网”和涉渔“三无”船舶打掉一批,逐步实现捕捞强度与渔业资源可捕量相适应。要降低近海养殖强度,有序向外海、深海转移,向人放天养、海洋牧场的方式转移,发展环境友好、生态健康的养殖模式,减少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三,打好水产品质量安全提升的硬仗。水产品质量安全是渔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要坚持“产出来”“管出来”两手抓、两手硬。“产出来”就是要从产地环境、养殖方式、投入品使用等关键环节入手,推进标准化健康养殖,从源头上把好质量安全关。“管出来”就是要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加大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落实属地监管责任和生产者主体责任,加强产地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开展“三鱼两药”专项整治,严格水产品质量安全执法,严厉打击违规用药、非法添加等行为,构建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不断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第四,打好渔业物质技术装备条件升级的硬仗。随着现代渔业建设的深入推进,渔政渔港、养殖池塘、水产原良种、病害防控体系等渔业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渔船装备落后、能耗高、风险保障能力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成为推进渔业现代化的瓶颈制约。近年来,台风、洪涝、干旱、冰冻、疫病等灾害频发,海上渔业安全事故多发,生产者损失巨大,甚至倾家荡产。要着力提高渔业科技创新能力、综合生产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加快提升物质技术装备水平。重点是推进渔业科技进步,加强关键领域和环节的科研攻关,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新装备,加强渔船、渔港及配套设施建设,强化渔业的物质装备和技术支撑。要落实渔业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和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强化渔业船舶安全装备配备、渔业安全执法检查、渔业船员培训教育,健全渔业安全风险保障和灾害救助机制,完善渔业保险,建设“平安渔业”,保障渔民生命财产安全。

  第五,打好捕捞渔民转产转业的硬仗。改革开放30多年里,渔民是农民中先富起来的一个群体。但随着渔业发展空间不断被挤压、渔业资源持续衰退,相当一部分渔民在小康进程中掉了队,特别是还有一部分困难渔民。尤其是部分内陆捕捞渔民“下水无鱼、上岸无地、社保不到位”,生活十分困难。“十三五”期间,确保渔民稳定增收、贫困渔民全面脱贫,事关全面小康大局。要千方百计拓宽渔民就业增收渠道,有序推进捕捞渔民转产转业,逐步实行退渔上岸,加强渔民职业技能培训,引导渔民向水产品加工、流通和休闲渔业转移,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完善低保、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确保渔民收入不下降、生活有改善。

  第六,打好远洋渔业规范有序发展的硬仗。我国远洋渔业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规模上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但结构上仍存在捕捞独大的问题,一些地方和企业一味追求产量,作业方式粗放、法律意识不强。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强化负责任渔业大国的国际意识,推进远洋渔业规范有序发展。一方面,要在拓展功能上下功夫,逐步淘汰对海洋生物资源破坏力大的捕捞方式和渔具渔法,保护和合理利用国际渔业资源,加强远洋渔业海外基地建设,配套发展加工流通业,着力延长产业链、提高竞争力。加快渔业“走出去”,发挥水产养殖优势,带动种苗、饲料和养殖装备出口。另一方面,要在执法监管上下功夫,加大对越界捕捞等违法违规事件的处罚力度,形成有力震慑,维护国家形象。要加强远洋渔业企业和船员的教育培训,督促其遵守国际条约和入渔国法律法规,提高遵法守法的自觉性。

  四、强化渔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支撑保障

  渔业转方式调结构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各级渔业渔政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把转方式调结构摆在现代渔业建设的首要位置,贯穿“十三五”渔业发展全过程,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制定工作方案,逐级落实责任,狠抓作风转变,勇于开拓创新,切实把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一要加强政策创设。围绕关键环节和突出短板,加快构建有利于转方式调结构的政策扶持体系。改革完善渔业油价补贴政策,重点支持减船转产、人工鱼礁、渔港维护改造、池塘标准化改造等。建立多元投入机制,鼓励和引导城市工商资本及社会资金投入现代渔业建设,推动发展渔业政银保模式,多渠道解决渔业投融资问题。建立健全渔业风险防控机制,完善渔业互助保险,推动水产养殖纳入农业政策性保险范围,破解水产养殖保险难题。完善渔业基本经营制度,探索建立渔业基本水域保护制度,保障渔业发展空间和渔业生产者的水域滩涂使用权。农业部将在发展思路、专项规划、重大政策等方面统筹考虑渔业,在资金安排上盘活存量、争取增量,各地也要积极推动出台新政策、新举措。

  二要坚持依法治渔。加快健全完善渔业法律法规,积极推动《渔业法》修订工作,抓紧梳理现行渔业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及时解决法律法规规章不适应、不协调的问题。要加强渔政执法队伍建设,提升装备条件,推进渔政综合执法,推动渔业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加大对破坏渔业资源环境、危害水产品质量安全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配合,强化渔政执法,严厉查处非法捕鱼行为。

  三要加强宣传引导。转方式调结构是渔业发展重点和方向上的一次重大调整,尤其是这次会议提出减量增收,一些同志一时间思想上可能转不过弯来。要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新媒体等多渠道多形式加强宣传,迅速形成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的舆论氛围。同时,要加强对各级渔业渔政干部、渔业新型经营主体等培训,及时解读相关工作要求和政策措施。要通过宣传引导,让大家充分认识到,在新形势下,不转变思路渔业发展就没有出路,今天的调、今天的转,是为了明天更好地发展。

  四要强化自身建设。渔业转方式调结构任务重、难度大,新情况新问题多。渔业渔政系统的同志们一定要学习新知识、增强新本领,努力提高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的能力、以新理念引领新发展的能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能力。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大兴求真务实、狠抓落实之风,明确路线图、时间表、责任人,加强督促检查,强化绩效考核,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攻坚克难的决心、敢闯敢试的魄力,加快推进渔业转型升级。

  同志们,加快推进渔业转方式调结构,实现渔业转型升级,是建设现代渔业强国的必由之路。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拼搏进取,奋发有为,团结协作,扎实工作,努力开创现代渔业建设新局面,为再创渔业发展新辉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蔡薇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