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14 23:39:02 来源: 湖北农业信息网
“千里花海,金色沙洋”。湖北省沙洋县是中国油菜籽加工强县、湖北省“双低”油菜产业大县,2015年获誉全国唯一的“中国菜籽油之乡”金字招牌,建有国内首座油菜文化博物馆。油菜常年种植面积、总产、单产连续多年在全省乃至全国领先,油菜籽商品量在90%以上,被农业部列为国家级优质油菜生产基地和国家级优质油菜高产创建示范县。
受2015年国家临储油菜籽收购政策调整等因素的影响,沙洋等油菜主产区菜籽收购价格大幅下滑。2015年秋播时节,记者在沙洋采访,经常听到农民抱怨“不想再种油菜了”。4月初,正值春耕春管期间,记者再次到沙洋调查采访,恰逢中国农谷·荆门(沙洋)第九届油菜花旅游节落幕,沙洋县委书记揭建平表示,油菜花是开春之后沙洋耕地上的第一枝花,是平民之花、丰收之花。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油菜产业发展,尽管去年冬播沙洋油菜种植面积略有调减,但作为传统油菜生产大县,搞好基地建设,沙洋责无旁贷,需要各方同心协力擦亮品牌。
结构调整,油菜生产仍是重头戏
4月4日刚下过雨,沙洋县拾回桥镇五八村8组村民胡清发正在秧田里查看再生稻的育秧情况,今年他把再生稻种植面积增加到25亩,调减了一些油菜面积。
胡清发算了一笔账,去年试种了5亩再生稻,第一季跟中稻产量差不多,撇开不算。第二季亩产500多斤,按1.36元/斤售出,100多元农资农机成本,冬季几个月时间省下来,还可以出去做别的事情。去年种冬油菜亩产300斤,按1.7元/斤售出,农资农机成本却在350元左右。很明显,种植再生稻比油菜每亩多收入400多元。
“目前看来,种再生稻比种油菜经济效益好。”五八村村主任喻昌银说,去年该村包了3辆大车组织了150个村民去毛李镇观摩再生稻基地,村里6500亩耕地,去年种植再生稻不足500亩,今年已落实了2000亩,有不少都是调减的油菜面积。
曾集镇今年的稻田综合种养面积已发展到8000亩,这些田冬季也不种油菜了。曾集镇水产技术服务中心主任钱光红说,去年油菜行情不好,有不少种植户找他咨询怎么改造田块,搞稻田养虾的热情很高,第一年投入1800元/亩成本,管理得当的情况下,后期收入能达到3000多元/亩。
“再生稻和稻田综合种养都是沙洋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农业多元化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沙洋县委常委、副县长杨宏银认为,当前油菜种植面积减少是市场结构调整的正常现象,沙洋“双低”优质菜籽油的市场价值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但沙洋农民有多年种植油菜的传统,也不是所有的油菜种植田块都适合发展再生稻和稻田综合种养,抓好油菜生产仍是全年农业农村的重头戏。
“面对去年油菜籽收购价格大幅下滑,全国油菜种植面积下降30%以上的严峻形势,沙洋县积极引导农民种植双低优质油菜,将适合种植油菜的耕地种满种足,不适合种植油菜的低洼地、冷浸田、低产田等田块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再生稻和稻田综合种养。”沙洋县农业局局长李家林介绍说,“2016年沙洋夏收油菜种植面积55万亩,同比减少7.2万亩,减幅11.6%。预计再生稻同比面积扩大10万亩,稻田综合种养同比扩大5万亩。目前全县油菜已进入结荚期,田间墒情合理,前期调查油菜一二类苗占70%以上,对油菜生产形势有利,照此情况来看,今年全县油菜生产丰收在望,单产预计增产10%以上。”
产区变景区,“卖花”一月胜过种田一年
“沙洋的油菜花太美了!这里的花海面积非常大,场景非常壮观,活动非常丰富。”来自湖南长沙的曹克勤一行8人,从长沙连夜自驾赶到沙洋油菜花节核心景区张池村,看了油菜花海后连用三个“非常”形容他的感受。
张池村作为沙洋第九届油菜花旅游节的主会场,当地村民亲身经历了种植油菜给他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游客多了,村子美了,张池油菜花农耕文化风情体验园建起来了,往日的油菜产区变成今天的景区。
唐万勤等47户人家在村里办起了农家乐,今年游客太多,其中26户联合做流水席,周末一般一天能卖上百桌,油菜花开的一个多月,每家能有上万元收入。在油菜花节“环线串珠”的景观带辐射区域,有不少农户在家门口支起了小摊、卖起了土特产,平均每天收入上百元。“往年一天能卖3000多元,但时间短。今年增加了油菜花迷宫、稻草人艺术展、民俗文化竞演、摄影、书画、园艺展览、骑行、健步、垂钓比赛等系列节会活动,活动多,持续一个月,卖了3万多元,比往年多赚了1万多元!”张池土特产专卖店老板王大会说。
“以前真没想到‘卖花’一月能抵种田一年。”曾集镇张池村党支部书记王中彦说,自从举办了油菜花节,村里农家乐蓬勃兴起,每户农家乐每年赏花期间有2万元纯收入,相当于种20亩油菜收入。“虽然去年菜籽跌了价,但是对我们影响不大,因为赏花经济使我们的收入翻了几番,真是‘堤内损失堤外补’,我们肯定会年年种,而且要不断扩大赏花核心区油菜种植面积。”
“今年本村的油菜种植面积相比较去年并没有下滑太多。”沙洋县拾回桥镇刘店村党支部书记肖道芹介绍说,“在家农户多半是老人,靠种地为生,村里的地也不适合改种小麦等作物,种油菜多少还有点收入。再说了,村民对今年的油菜价格还是有个看涨的心理预期,如果能达到2元/斤以上,面积还会增加。”
政策引导科技培训,助力油菜节本增效
张池村11组56岁的村民王方明是当地有名的油菜种植能手和单产“突击手”,已经种了20多年油菜。“这几年的油菜单产,跟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2007年,172公斤;2008年,186公斤;2009年以后,每年油菜单产突破200公斤。”他感慨地说,“过去是靠天吃饭,现在是靠科技增收。”
发展优质油菜产业,沙洋的条件得天独厚。该县属鄂中丘陵地区,全年无霜期249-265天,年平均日照为2000小时,年平均气温13.3℃-16.9℃,年平均降水量936-1025毫米,特别适合发展“油—稻”连作高效种植。当地民歌流传:“油菜浑身宝,菜油品质好,菜苔可供蔬,饼耙好饲料。蜂采菜花酿佳蜜,轮作倒茬地力高,综合利用途径广,工业农业离不了。”
“以曾集镇、五里镇为核心,建立了万亩油菜高产创建示范区,单产目标200公斤以上。”沙洋县农业局副局长熊明军说,沙洋县大力推广华油杂62、华油杂13等“双低”优质油菜品种,以及油菜机械精量直播技术,合理提高油菜种植密度,将密度由1.5万株提高到2.8万株,油菜机械化率达到75%以上。示范区实行品种统一,实行测土配方施肥、机械开沟、免耕直播、化学除草、增施硼肥等技术措施,确保了壮苗早发、秋发稳长。
去年秋播时节,沙洋利用油菜大县奖励资金进行统一供种20万亩,建成10万亩油菜机播机收订单生产基地,由洪森天利公司按高于市场每斤0.1元收购,激发群众运用新技术,做油菜高产创建的先行者。
村看村,户看户,推广新品种和运用新技术的示范区,成为周边农民观摩学习的样板田。在示范区的带动下,全县油菜生产新技术应用水平得到较大提高,以“华油杂”“中油杂”系列为主的优质高产品种种植面积达到90%以上,油菜测土配方施肥达60万亩,病虫综合防治面积达100%,油菜精量机播面积常年稳定在40万亩,油菜高产创建面积达到11.93万亩。
沙洋县得天独厚的油菜种植条件和良好的种植技术,吸引了众多油菜种植科研示范项目落户。曾集镇农技服务中心主任杨运清的办公室就设在村里,他指着一片油菜试验田介绍说,张池村不仅油菜花节办得好,油菜科研示范也走在前面。在华中农业大学等油菜科研单位的支持下,张池村建立了农业科技示范园,开展各类油菜试验示范和模式攻关,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傅廷栋教授专家团队就在这片田里对194个直播油菜品种开展群体评比试验。
近年来,沙洋县农业部门通过与科研单位合作,一批油菜新品种的示范与推广、科学施肥、油菜精量直播与机收技术集成等成果从沙洋走出去,在长江流域油菜生产上得到广泛应用。
“现在种油菜比以前轻松多了,镇里的种植大户基本都是使用全程机械化。”拾回桥镇镇长杨明介绍说,为了做好春耕备耕工作,早就安排了农民技术培训,在各村组开展了以油菜田间管理、化肥农药施用、高产栽培技术为主的科技培训。
通过技术培训、高产示范等措施,油菜仍有节本增产的潜力,农民通过种油菜提高收入还有空间。在沙洋县县长谢继先看来,沙洋油菜产业的优势在于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生产、品牌化经营,在确保油菜面积、推广新技术等方面,各乡镇、村和相关部门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下一步,将以打造“双低”优质油菜原产地国家公园为抓手,继续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坚持不懈地抓好油菜高产创建、“双低”油菜品牌创建和油菜收储加工工作,保障油农种油效益,实现油菜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油菜成为持续推介沙洋的靓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