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十三五"系列报告会第二场: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作大会发言
2016-04-11 22:52:18 来源: 央视网
4月11日上午,中央宣传部、中央直属机关工委、中央国家机关工委、教育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北京市委在京举办“展望十三五”系列报告会第二场报告会,邀请农业部党组书记、部长韩长赋,围绕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作报告。
韩长赋:
谢谢建平同志今天上午主持报告会。同志们,大家上午好,农业上讲“一年之计在于春”,很高兴在这样一个春暖花开、生机勃发的季节来到大会堂,和大家一起交流“三农”发展,交流农业现代化的有关情况。大家知道,从五中全会到今年的两会,中央可以说完成了对“十三五”,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战略部署,上个月结束的全国“两会”,审议通过了“十三五”规划纲要。《纲要》通篇贯穿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提出了今后五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愿,反映了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指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部重要的纲领性文件。《纲要》对“三农”发展高度重视,在多个章节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作出部署,特别是专列一篇对农业现代化进行了系统部署,具有很强的战略性、针对性、指导性和操作性。
今天,我结合贯彻落实《纲要》的精神,向大家报告四个方面情况:一是“十三五”农业现代化发展面临的新环境,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立足点;二是“十三五”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总体思路,这是我们开展工作的着眼点;三是“十三五”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点任务,这是我们落实工作的发力点;四是“十三五”推进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这是政策措施的关键点。我想从这四个方面来讲一讲,刚才建平书记说到这个题目,就是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这是“十三五”时期我国农业发展的主旋律。
一、“十三五”农业现代化发展面临的新环境 今年是开局之年。分析“十三五”的农业形势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第一句话,基础好。“十二五”农业形势好,可以说成就巨大,为“十三五”推进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主要体现四个方面。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2015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12429亿进,实现历史性的“十二连增”,连续五年超过了11000亿斤,连续3年超过12000亿斤,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没有过的。
二是农民收入实现新跨越,2015年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422元,突破了1万元大关,比1978年增长了85倍,可喜的是连续六年,这个增幅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和城镇居民的收入增幅,我们叫“两个高于”,因为要缩小差距,农民收入增长一定要快于城镇居民才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缩小到了2.73:1,这也是难得的。2009年最高3.33:1,也就是说,城里人有3块3毛3分钱,农村人有1块钱,现在差距在缩小。
三是农业物质技术装备达到新水平。2015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了56%,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尤其是大宗作物基本实现全覆盖。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3%,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超过了52%,这表明,我国农业发展已经从过去主要依靠增加资源要素投入转向了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农业的生产方式已由千百年来,以人力畜力为主转为以机械作业为主,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正在成为历史。
四是农村改革取得新突破。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我们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农村发展活力不断增强。这几年中央统一部署,我们在农村开展土地确权,已经完成了承包地确权面积4.7亿亩,全国经过认定的家庭农场24万家,各类合作社示范社13.5万家,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115万个,农村整个经营体系已经从过去我们在承包时期的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到现在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变化。
这些成就标志着“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这是第一句话,基础好。第二句话,要求高。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中央提出要以新理念引领新发展,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现在我们提出来要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经济结构调整不可避免地会带来部分人的下岗,也可能有一些物价的波动,在这个大格局、大背景、主旋律之下,农业一定要稳定,农业稳定,天下稳定。我们说,老百姓过日子,有饭吃,有活干,当然最好再有钱花,这个就安居乐业了,首先要有饭吃。所以“十三五”农业必须保持稳定,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为我们的战略性结构性调整,提供好的基础支撑。如果农业出现大的问题,那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就会陷入被动,如果农业稳定发展,农村的供给充裕、物价平稳,老百姓吃饭不愁,那就会为经济供给侧改革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坚强后盾。所以“十三五”时期农业不能有任何闪失。习近平总书记讲,“十三五”时期仍然要把“三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同时在新常态下,我们的经济增速由高速向中高速转变,经济结构由低端向中高端转变,发展动力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增长速度换挡,结构调整阵痛,新旧动能转换,可以说是相互交织。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这些势必对农产品需求、价格、生产、农民就业增收带来影响。农业在经过较长时期发展之后,在解决了老问题的同时,自身也积累了一些新问题。所以我们要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尤其要巩固当前农业发展的好形势,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有力支撑。第三句话,任务重。“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农业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目前我国仍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相对于快速发展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依然是短板。我们说“四化”同步,如果将“四化”比作一匹骏马,那么农业现代化就是这匹马的短腿,而且还是后腿。不及时加长补壮,就站不稳、跑不快。所以只有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补齐农业这个短板,才能够实现“四化同步”,才能够不拖全面小康的后腿。因此说“十三五”时期,农业现代化的任务十分艰巨,“十三五”最大的任务,最大的目标,我们全民族的共同理想,就是“十三五”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座的同志都有很长的工作经历,如果经常到农村跑一跑,看一看,我们就会感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难点问题都在农村,总之“十三五”时期推进农业现代化机遇挑战并存,新老矛盾交织,处理得好,我们就能顺利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实现“四化”协调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基础。处理得不好,农业现代化就会滞后,进一步拉大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差距,就会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后腿。所以我们说任务重,这是第一部分,给大家描绘一下背景,就是基础好、要求高,任务重。
二、“十三五”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总体思路。五中全会《建议》和“十三五”规划《纲要》,对推进农业现代化作出全面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亮点很多,重点我归纳为三个方面。
第一,在战略定位上,明确提出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农业现代化的基础,这是一个新的重大的提法。在中央文件中,首次对农业与小康社会、现代化的关系做出概括和判断。大家知道过去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现在也是基础,不仅如此,它还是经济的、社会的、现代化的基础,进一步凸现了农业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作用,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重农固本是安农之基,“三农”向好,全局主动。所以他强调“十三五”时期要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在战略定位上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基础。
第二,在工作主线上,明确提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这是中央着眼应对农业发展新挑战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就是要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转到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由依靠拼资源拼消耗转到可持续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第三、在发展目标上,明确提出农业现代化要取得明显进展,这是推进“四化同步”的内在要求。按照这个目标来推进农业现代化,到那个时候,五年之后,我国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局面将得到明显的改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将显著提升。形象地说,我们经过五年努力,要让中国老百姓的“米袋子”更满、“菜篮子”更优,农民的“钱袋子”更鼓,农业更有活力、农村更有魅力,农民与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
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十三五”推进农业现代化,在努力方向上我们总的考虑是,按照新发展理念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更好地保供给、保收入、保生态,就是要用新的理念来指导现代农业的发展,要实现的三个目标。保供给、保收入、保生态,通俗地讲就是为全国人搞饭,为农村人搞钱、为城市人搞绿。所以我们的目标更综合,我把“三保”再给大家展开说一说。
一是保供给,最重要的是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里。这是农业的首要任务。古今中外,人民足食都是治国安邦的首善大举。古人讲“民以食为天”、“洪范八政,食为政首”。当今世界,经济上有几大安全,大家比较共识的三大经济安全,就是粮食安全、能源安全、金融安全,这都是牵动全局的。中国有13亿人,粮食安全具有特殊意义。习近平总书记讲,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在这个问题上,不能侥幸、不能折腾,一旦出了大问题,多少年都会被动,到时候谁也救不了我们,不能因技术性问题犯战略性错误;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最近,社会上有一些议论,粮食“十二连增”,库存多了,还要不要发展发展粮食生产。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十二连增”我们粮食的生产水平,人均占有粮食的平均水平,还有粮食的库存水平确实达到了高的水平,根据供求关系,年度的适度调减是可以的,也是必要的,但是我们必须要对全局、对长远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准确的判断。首先,我们粮食并不是真的过剩,从中长期看仍处于紧平衡状态。为什么这么说?随着人口总量增加、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和农产品工业用途扩展,我国粮食以及主要农产品的需求仍呈刚性增长态势。比如说人口总量增加,据测算,“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以后,我们至少要多生1600万个孩子。城镇化人口每年增加,这个对粮食的需求也增加了,城里人饭吃得少,一碗饭吃不了,农村人吃两碗饭,但账得这么算,城里人肉蛋奶吃得多,肉蛋奶都得靠粮食转化。我们测算到2020年,粮食消费要在14000亿斤以上,其实我们现在大致上已经差不多这个水平了。我们现在的生产能力在12000亿斤以上,能不能真正稳定?因为我们这几年没有经过大涝,农业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这些年我们“十连增”,天还是很帮忙的。我们处在一个丰水期。即便我们有12000亿斤的生产能力,我们还缺2000亿斤的缺口。其次,当前粮食库存多,储备多,主要是国家存粮多,它也不表明我们粮食真正过关。国家粮食库存增加,这给我们国家的库存,财政支出都带来一定的压力。原因是什么,有三条,第一,农业连年丰收,特别是玉米增产较多;其二,城乡居民和一般企业甚至粮食加工企业都不存粮了,粮食储备主要靠国家。现在国家粮食库存是增加的,民间仓库,企业的仓库,以及我们居民家里面的储粮都减少了。为什么减少?主要是价格看降,粮食充足。有的时候市场有风吹草动,盐都往家里扛,粮食有风吹草动,储粮多,现在大家心里踏实。在座的现在家里用麻袋存粮的人可能没有,过去我到农村去,到农民家里去,到仓房里去,粮食用麻袋装着堆成山。现在农民也买粮食吃。其三,由于国内外粮食价差,外粮通过各种渠道大量进入国内,造成“外粮入市、国粮进库。”这些因素增加了粮食储备压力,所以看上去似乎粮食过剩,但是实际上是阶段性、结构性矛盾的表现。我搞“三农”工作时间比较长,从农村出来的,也当过村干部,种过地,分过粮,也交过公粮,那时候大干干完腊月二十九,吃完饺子就动手,也吃不饱。改革开放以后,家庭承包解决了温饱问题,我们都经历过,粮食生产也是风风雨雨,几上几下,多、缺、贵、贱,我有体会。从历史上看,我国粮食向来是“多了多,少了少”、“粮食多的时候少,粮食少的时候多”、“粮食多了渠道少,粮食少了渠道多”,什么意思?粮食多的时候,买粮食做粮食生意的人少,粮食少的时候,买粮食做粮食生意的人多,现在国家进行粮食收储,民间都不做这个生意了。“粮食多了问题少,粮食少了问题多。”粮食多了主要问题是增加财政负担,粮食少了就是社会问题、物价问题、社会安定问题,所以现在粮食多了点,那也是“幸福的烦恼”。你设想一下,如果我们在“粮食多了装不下”和“粮食少了不够吃”之间选择,你愿意选哪个,当然是“手里有粮、心中不慌”了。粮食生产作为一个农业生产,要根据供求余缺,做一些年度调整。多的时候可能少种一点,少的时候多种一点,但是总体上战略全局必须要头脑清醒,不能因为技术性问题犯战略性错误。
现在是市场经济、商品经济,我们一天到晚和商品经济打交道。在座的所有人一天也不知道跟多少商品打交道,也不知道参与和被参与多少商品交易活动,没有哪个商品比粮食、比食品还特殊。我就琢磨食品太特殊了,这个吃饭太特殊了,人人得消费,天天得消费,还不能重复消费,能重复消费吗?我们穿的衣服可以重复消费,今天穿完了,明天还可以穿,老大穿完了可以给老二穿。吃东西不能说你吃了再给老二吃,你今天吃了明天还能吃。而且粮食商品还有一个重要性,就是你不能因为你没钱就不买。对于衣服,今天收入高点,来两件衣服,甚至可以淘个名牌,第二年经济收入低了,算了,我今年买两件内衣,实在不行买个背心裤衩也能过去。食品粮食你不会因为我今年工资挣多了,奖金多了,买一大堆粮食在家搁着,你不会的。第二年你没钱了,借钱也得买,借不着你也得吃饭,这就是食品和粮食的特殊性。当然食品和粮食还有一个特性,特殊商品需求弹性系数趋于1,最好是需要一个有一个。哪那么容易,还得有点余地才好。所以我们必须把保供给作为我们工作的首要任务。
当然了,我们说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也并不意味着关起门搞农业,我们国家是农产品生产大国,也是消费大国,进口一些拾遗补缺不具备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是必要的。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进口也是快速上升,2015年我们进口了3272万吨谷物、8169万吨大豆、447万吨油菜籽、485万吨食糖、176万吨棉花,我们还进口了八九百万吨的食用油,大概常年在七八百万吨,但是进口食用油两害相权取其轻,因为我们国内加工,国内企业开工,我们的工人还可以就业,我们的财政还可以拿到税收。这些我方才报的数字,如果折合成土地,它大约相当于8亿多亩的播种面积,请同志们注意,不是耕地面积,是播种面积,因为我们国家复种指数比较高,18亿亩耕地,但是播种面积24亿多亩。实事求是讲,进口农产品相当于进口土地和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们国内资源环境压力。一是我们有缺口,需要进口,另外确实要是算大账,它相当于进口土地和水,所以我们是两个资源,不是关起门,该进口也要适当进口一些。
但是同志们,我们绝不能顾这头忘那头,知其一不知其二。进口农产品也相当于进口劳动力,一定程度上会对国内产业发展和就业增收造成冲击,减少农民就业和增收机会。为什么各个国家农产品进口都是敏感问题?它主要不是个经济问题,是个社会问题。我也算了一下,我们国家2亿4千万农户,18亿亩土地,现在土地多了一点,变成接近20亿亩,当然有1亿5千万亩不稳定,有的没有耕种条件。大概念是每个农户七八亩地。同志们算算,8亿多亩播种面积至少折合成7亿亩地,对劳动力影响多大?至少相当于进口了1亿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如果进口1亿劳动力那还得了吗,社会怎么稳住,庆幸的是我们国家这些年改革开放,工业化快速发展,城镇化快速发展,我们有大量的农民工进城,我们有2.7亿农民工,其中1.7亿进城了,要不然那可是不得了。所以我们要适当进口,但是如果没有适当节制敞开进口,就会有大量农民没活干,势必会影响经济和社会稳定。“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解决“三农”问题,农业农民两头都要顾,不能只顾一头。所以说发展农业,不能只算经济账,还要算民生就业账、社会稳定账和执政基础账。很多国家对农产品进口都很慎重,纷纷设置贸易壁垒、技术壁垒,主要也不是差钱,而是为了保护国内的产业安全和农民就业。同时,我国人口多、粮食需求量大,全球粮食贸易量有限,加上国际农产品市场集度高,依赖国外保供靠不住。总之,端好中国人饭碗,既要立足国内,又要适度进口,不进口不行,进口多了也不行。为此,中央提出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我们要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握好进口的力度和节奏,确保中国人的饭碗里主要装自己生产的粮食,绝不能靠买饭吃、讨吃过日子。
二是保收入,让全国农民同步迈入全面小康。这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中心任务。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老乡要小康,收入得增长。到2020年,中央规划的是农民人均收入要实现翻番,特别是现行贫困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要全部脱贫。虽然城乡居民收入比在缩小,但是绝对差距仍在拉大,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农村居民高出近2万元。而且农民收入是全国平均,地区之间的差距仍然是很大。像上海,2015年上海郊区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205元,比全国高出一倍。甘肃多少?甘肃人均仅为6936元,这两个地方差距很大。所以缩小城乡居民和不同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难度很大。目前农民就业和工资增速“双下降”,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两大支柱增长乏力,所以农民增收的形势不容乐观。我刚才说两大支住,农民收入靠四块结构,一块是家庭经营收入,一块是打工的工资收入,一块是财产性收入,还有转移性收入,国家给的。其中家庭经营收入和打工工资收入占比接近90%。现在这两大支柱都不乐观,为什么?家庭经营收入现在农产品的价格在下降,打工现在我们的经济下行压力很大,很多企业也挺困难,你让他增加用工,或者增加工资都很难。
“十三五”期间,我们的目标是保持农民收入年均增速6.5%以上,确保农民同步进入全面小康。为此,要加快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支持政策体系,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在农业内外、城乡两头共同发力,力争保持“两个高于”的好势头。要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要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使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农民获得更多财产性收入。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市民化,广辟农民工就业渠道,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这是第二个保收入。
第三是保生态,缓解农业资源和生态压力。这是当前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我国人多、地少、水缺,人均耕地面积和淡水资源分别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1/4,我们用十分有限的水土资源养活了十几亿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赞誉。但是我们也付出了很大代价,农业资源长期透支、过度开发、四海无闲田,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占用大量好地,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农业面源污染加重,华北平原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超采漏斗区。另外南方有些地方,土地受到了重金属污染,农业生态环境亮起了红灯,这是我国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阶段性问题的集中体现,也是“十三五”农业发展必须破解的难题。
当然我们对农业发展中出现的资源问题要历史性地看、辩证性地看。我们经历了长期不得温饱的年代,在温饱没有解决、生存还成问题的年代,是很难顾上考虑资源环境问题的。所以过去我们一些地方搞围湖造田、毁林开荒,在当时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现在有苦恼,尤其是东北地区,玉米秸秆成了灾,放在田里不行,第二年庄稼没法种。弄到家里,过去靠它烧火、做燃料,现在不需要了,燃料多了。放在田里烧了也不行,污染空气,特别像华北平原、江淮平原更麻烦,一年两季,麦子收了种玉米,玉米收了赶紧种麦子,你弄到别人家,别人家也不要。我在以前当农民的时候哪有这个烦恼,那时当村干部处理什么问题,两个农民闹意见,吵起来,因为你一不留神上我家苞米垛抱柴火。现在情况变了,大家都不需要这个柴火了。还有养殖,我们的养殖多了,全中国一年出栏6亿7000多万头猪,大家算算平均两个人吃一头猪,我们还有那么多牛肉,鸡肉、鸡蛋就更不用说了。5000多万吨猪肉,牛羊肉1000多万吨,鸡鸭鹅肉2000多万吨,接近7000万吨的鸡蛋,接近4000万吨的牛奶,等等。养那么多牲口肯定有畜禽粪便产生,大家看过电视剧《老农民》片断没有,里面有很重要的情节,两个合作社上城里掏大粪,被抓住了,跟作贼一样。那个年代哪里会有畜禽粪便的污染,所以我们也要历史性地看。现在我们国家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我们应该更加重视环境问题,而且我们现在有条件,能腾出手来解决环境问题。所以保生态我们为了解决农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为了更合理、更有效地利用资源,为我们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留下更多的环境空间。为什么辩证地看,如果说为了保护环境不养猪了,不种地了,那是不发展,不是可持续发展。所以我们还得辩证历史地看这个问题,但是现在我们必须把农业的资源环境问题,提到更加突出的优先的位置上来。这是我想讲的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关于“十三五”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战略定位、发展主线和目标任务。
三、“十三五”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点任务。推进农业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十三五”规划纲要做了全面的部署,我们要突出重点,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坚持问题导向,解决长期发展的突出问题,抓住主要矛盾,重点解决五个方面的问题,也就是五个重点任务。第一,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升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十三五”我们不追求粮食连续增产,我们是不是要“十三连增”、“十四连增”,不追求这个,但是要巩固和提升产能,年度可以调节,但是只要市场需要,就可以产得出、供得上。目前我们的粮食生产能力还存在很多隐忧。一是耕地数量减少,这个大家都知道,这么多年城市发展快、工业发展快,1996年到2011年全国耕地净减少了1.25亿亩,当然我们也讲占补平衡,也造了新地。但是第二个问题就是耕地质量下降。我们占的地都是好地,城边、路边可灌溉的好地,我们补的地很难和占地质量相提并论。另外这些年超负荷耕作,土地一些地方越种越硬,越种越薄,耕作层变浅、土壤酸化、重金属污染等问题凸显,耕地质量堪忧。三是科技支撑能力依然不强,跟发达国家比,我们的科技生产率比人家低10-20个百分点,科技成果转化率低30-40个百分点,不少成果的还在实验室里。因此这些问题也是我国粮食产能的瓶颈制约。“十三五”时期,我们要大力实施“藏粮于地”和“藏粮于技”战略。“藏粮于地”,首先要抓住耕地保护这个根本,对此中央态度十分鲜明、十分坚决。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耕地红线要严防死守”,“保护耕地要像保护文物那样来做,甚至像保护大熊猫那样来做”。所以“十三五”我们将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现在我们做一项工作,就是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农业部和国土部正在做这项工作。根据纲要部署,要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要建设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实施耕地质量与保护提升行动,总的来说要做到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藏粮于技”,就是要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农业要转到创新驱动上来,要加快发展现代种业,提升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第一位的是种子,一粒种子改变一个世界。要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这是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和任务。
第二,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升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搞农业要有效益,没有效益要素都流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两会上参加湖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新形势下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这几年城乡居民,农产品消费需求快速转变,可以说是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显著增多,但农业存在着产销不对路的问题,农产品大路货多,优质的品牌的还不多,农民辛辛苦苦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卖不出去,卖不上价,可以说“买难、卖难”并存。当前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适应农产品消费结构加快升级的需要,提升农业的质量和效益,使农业生产更好地适应市场。当然我们调整结构也不是简单的压粮扩经,过去我们搞过,教训很深刻。“十三五”时期我们的结构调整要做好加减法,要增加高端有效供给,减少低端的无效供给,推进农业供给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有的时候,我们说中高端消费的阶层可能还是少数人,少数人在别的国家可能就是少数人,在中国少数人也不得了,中国有13多亿人,少数人就是很大的量,10%是1亿多人,20%就是2亿多人。全世界哪里有2亿人中高收入,但是这一两亿人这是一个大市场,所以很多国家为什么喜欢变成中国人旅游的目的国,就是想要中国人来买东西,中国人有钱。我们很多人到国外去抢购农产品,包括抢购奶粉,其实咱们的奶粉不错,但是大家还不太放心,抢奶粉给人家送钱,人家还限购。所以两会的时候记者采访时,我说了一句话,国人到国外抢购奶粉是中国人的耻辱,我说这句话网上反应还比较强烈。我们要调结构,要增加中高端的供给。现在大家搞网购,网购有两个问题必须解决,第一产品的一致性,我们产品一致性的问题,不光农业,工业也有这个问题,你买第一个东西挺好,买第十个东西就不灵了,农产品要有一致性。第二个标准化的包装,冷链运输,物流配送,这套都得有,不然淘宝淘来的东西可能就变质腐烂了,网购农产品比如苹果,它也不可能从陕西自己飞过来,所以我们现在这套东西都要搞。当前我们要重点抓好三个品种的调整,就是玉米、生猪和牛奶。
一是调减玉米。因为这些年粮食增产多,大头是玉米,现在粮食库存多,主要也是玉米。由于连年丰收,需求下降,目前玉米库存较多出现的阶段性剩余需要适当调整。现在石油降价,玉米就卖不出去。我在吉林工作过几年,吉林有很大的企业生产燃料酒精,石油只有涨到60美元以上一桶,企业生产燃料酒精才能赚钱,60美元以下就不赚钱了。前几年,石油曾经达到120美元,那个时候用玉米生产燃料酒精很赚钱,现在石油一降价就有问题了,所以多种原因造成了玉米的阶段性剩余,现在我们在进行玉米年度种植的调整。去年,农业部制定了玉米结构调整指导意见,提出2020年玉米的面积要调减5000万亩以上,今年要调减1000多万亩,估计接下来要调两三千万亩,到2020年,那个时候种植面积比现在要减5000万亩。调减的主要是北方的农牧交错带,西北干旱地区、西南石漠化区,形象地说就是“镰刀弯”地区,这一区域是过去十年玉米面积增加最多、发展最快,也是产量低而不稳的非优势区。调减玉米,重点是种养结合、粮豆轮作,发展青贮玉米和青饲料等作物,把粮仓变为粮仓+肉库+奶罐。
二是稳定生猪。“猪粮安天下”,近期猪肉价涨的比较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一轮价格上涨是经历了3年多的低迷,从去年4月份开始上行,到今年3月末,猪肉零售价格同比上涨38%,活猪价格同比上涨57%。我们最便宜的时候,活猪4块多钱一斤,现在9块多钱一斤。这轮价格上涨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方面是生猪周期,过去三年猪价低迷引发产能适度调减,我们的存栏下降,母猪也减少,所以生猪周期进入价格上涨的通道。因为三年多低迷,亏的一塌糊涂,散户都退出,就剩下规模猪厂不得不停了,所以这一轮猪价上涨带有恢复性和补偿性,这是一个猪周期的问题。另一方面是供给减少,确实猪少了,大城市郊区、水网密集区、人口密集区,都在调减生猪的规模,现在发达地区,特别是大城市周边都在禁养、限养,我们前段时间调度十个省,这十个省就同比减少饲养量2000多万头。另外养殖主体调整,我们这些年在抓生猪规模化养殖,因为散户一涨价全补栏,一降价卖光。现在村庄在搞环境治理、新农村建设,所以房前屋后遍布猪栏,这个现象极为显见。所以大量的散户,小规模饲养户纷纷退出。我们多年的经验数据,如果出栏存栏多了5%以上,价格就会大跌。如果小了5%以上,就会大涨。2011年少了5%,今年涨价,但也不到10%,大概8%左右的样子。
三是提升牛奶。“奶瓶子”是大家关心的问题,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2000年的时候,我国人均乳品占有量不足8公斤,现在提高到近30公斤。市场上乳制品种类齐全、供应充足。现在的问题是,因为奶业以前出现过一些问题,最典型的是三聚氰氨事件,八年过去了,但是市场对国产奶粉还缺乏信心。其实这些年我们国内的奶业也是痛定思痛,牛奶品质在不断提升,现在我们90%以上的牛奶都是机械化挤奶,除了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还有一些游牧民族自己挤牛奶打点奶酪,做点茶以外,基本上商品化的牛奶没有人工挤的,现在看不见挤奶姑娘了。只有机械化挤奶,才可以封闭运行,能防止非法添加,才能够冷链运输,保鲜,这个问题基本上解决了。
预计今年上半年猪肉价格仍将保持高位运行,但不会出现暴涨,四季度随着市场供给增加,价格会趋稳。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调整优化生猪区域布局,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促进生猪养殖绿色发展,保障有效供给,稳定市场价格,既让老百姓吃得起,又让养殖户有钱赚,这才可持续。我们很多的物价特别是食品,这头涨价了,城里人就有意见,那头一降价,农民有呼声,所以政府得两头顾,但是农民说你们在城里,离城里近,所以你们光听见城里人的叫声,听不见我们的哭声。
目前各项营养和卫生指标,均符合优质奶源的标准。今后我们要加强奶源基地建设,选育优良品种,种好草、养好牛、产好奶,提质量、保安全、打品牌,恢复国人对国产乳业的信心。
此外,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还要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近年来,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等农村二三产业不断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蓬勃发展,成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十三五”,我们将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提档升级,使城里人到农村去吃农家饭、住农家院、赏花摘果、体验农耕文化成为一种时尚,让产区变景区、产品变礼品、农房变客房,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一到周末去郊区行路难,越是风景好的地方越拥堵。我们拥堵一点,农民心里高兴,都来吃农家饭。
第三,推进生产标准化和监管信息化,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现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大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质量安全的容忍度越来越低。确实我们还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包括食品安全上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引起了高度关注,但是也有一些是不实的传言,比如说吃香蕉致癌,草莓是被催熟的,这也是关于农产品质量不实的传言。而且比较头疼的是,农民的草莓下来的时候传这个,农民香蕉下来的时候传这个,确有问题咱们解决,但是不要跟农民过不去。春种秋收,说的浪漫一点,春华秋实,最后丰收了之后卖不出去,经常有人在网上号召,不要吃鸡,有的鸡确实有问题,但是号召不要吃鸡那就是不负责任。有的时候一个小小的谣言,就会给消费者带来不小的恐慌,影响市场信心,给生产者造成极大的损失。当然我说这个是现在存在的情况,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要把它摆在优先的位置。习总书记曾经讲过,保障人民群众能够吃上放心、安全的农产品,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人民政府你有责任保障人民吃得安全,所以这个事我们农业部门责无旁贷。农产品进市场进工厂之前,质量安全是由农业部门负责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履职尽责。实事求是讲,目前我们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是在提升,不是稳步下滑,不是说越来越差。我们抽检几大类农产品,抽检的合格率都在96%以上,这个指数比我们从2001年开始进行抽检工作时候提高了30多个百分点。当时搞了一个全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不光农产品,包括食品,说没标准,那个时候没标准,现在我们标准很多,天天制定标准,一年制定几千项,那个时候没标准。怎么就安全?怎么叫无公害?讨论半天,最后有的同志提出来,形象地说,就是“吃了不倒”,现在我们的标准和那不一样了,应该说我们的标准制定、检测手段,都不能同日而语了,在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取得这样的成就,也是不容易。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我们农产品的消费量,食品的消费量是一个天文数字,一个很小的比例就是一个很大的数,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而且我们要看到,我们农产品以及食品安全领域里面存在不少隐患,有两大隐患是发达国家没有的,一个是我们经营主体小而分散,组织化程度低。种菜,他都大企业,我们有多少农民种菜,家家户户种菜;我们有6000多万养猪主体,我们农业化社会企业都有几千家,销售单位60多万家,我们千军万户搞生产,千军万马搞流通,所以我们监管难度比他大多了。
第二个,我们的民族消费方式也和他不一样,我们的饮食习惯是什么,我们是风味小吃,喜欢吃鲜活,生猛海鲜,现宰现吃,活鸡、活猪、活鱼长途贩运。西方人看来,这个鸡能运2000公里,猪也跨好几个省,不可思议,他是就地屠宰,检疫,冷链运输。我们不行,我们得吃活鸡。这个消费方式也增加了潜在的风险。但是我想我们过去很多问题发现不了,以前很多没有标准,我们现在的标准越来越多、越来越严,以前的设备相对落后,现在我们的设备越来越好,检测项目越来越多,所以很多以前发现不了的问题,我们都可以发现,给我们加强了农产品以及食品的安全检测提供支撑。尽管一些问题是局部发生的,总体可控,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我们很小的比例就是很大的绝对数,搞不好就可能酿成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尽管任务艰巨,我们必须全力以赴。虽然不能做零发生,但是我们要坚持零容忍,即使有1%的问题,我们也要付出100%的努力,千方百计确保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食品安全问题产出来,管出来,两手抓两手硬。产出来就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标准化生产,实现生产源头可控制。现在在家庭农场、合作社、合作企业推广标准化生产。管出来,主要是依法严管、全程监管,要搭建监管信息平台,建立追溯体系。这块肉,这个菜从哪来的,从哪生产的,要实现全流程的决策,这是要解决的第三项问题,第三项任务。
第四,加强农业生态环境治理修复,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按照绿色发展理念,“十三五”农业要加快补齐生态环境的短板,坚持“合理利用”和“保护治理”并重,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我们要通过“十三五”努力,使绷的过紧的农业资源利用强度减下来,前面讲复种指数很高,今后不能这么复种,指数越来越高不行,使农业污染加重的趋势缓下来。要打好三场硬仗。
一是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治理攻坚战。农业面源污染大家都关注,三大贡献者,就是化肥、农药、农业废弃物。我们提出要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就是要控制农业用水总量,把化肥、农药、施用总量逐步减下来,把禽畜粪便、农作物秸秆、农膜等农业废弃物利用起来。化肥农药要控制、减量,不等于不用。第一,化肥肥料包含氮磷钾等元素,庄稼需要。第二,不上化肥,农产品将大量减少、减产,现在有的研究人员算账,说把化肥用的总量都除到粮食身上,1斤粮食,10斤化肥,账不是这么算的。现在粮食使用的化肥大体占化肥总量的40%左右,另外40%多用在水果、花卉,别看我们的花搬在家里挺鲜亮,其实都用化肥的,还有绿化需要用,我们种树,还有绿化草坪,都用化肥,也占到10%以上。但是,现在的问题是确实化肥用得多,肥效低,利用效率低,这是必须要解决的。所以我们讲辩证法,不要走极端。
我当村干部的时候没有肥料找化肥,集体经济指标一年给我2万吨化肥,玉米追一遍肥都轮不上,所以说就得为生产大队的地去想办法、找化肥,那个时候研究怎么增加化肥,因为缺嘛,现在研究怎么减少化肥。但是你说当年找化肥不对,我也不那么认为。说到农业的面源污染我还得说一个事,很多同志以为农业是造成环境污染的最大污染源,这个说法不够准确。为什么这么说,一方面农业面源污染的排放量不等于实际的污染量,田里的化肥虽然只有35%的利用率,实际上剩余的部分,被农田沟渠缓冲带,还有下级农田吸纳了,真正流到水里的只有7%。为什么我们的华北平原,还有黄淮海平原,第一种麦子,第二种玉米,上一季麦子没吃净的化肥可以接着用,玉米就吸收了,玉米叫懒庄稼,玉米不用管,到秋季收就是了。另一方面,农业的面源污染很多是可逆的,工业污染是不可逆的,只能靠稀释,农业面源污染很多可以通过农业吸收消化,比如种芦苇就可以稀释,可以消减、吸收。还有一条,农业本身就是最大的绿化工厂,到东北看看,六七八三个月,满眼绿色。所以对于农业的污染问题必须高度重视,下力气解决,但是也不能脱离实际过度渲染,这是一场硬仗。
第二场硬仗强化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主要是三大战区,一个是解决重金属污染问题,主要在湖南一些地区搞试点,治理修复是一方面,还有调整结构,不种富吸收镉的作物,特别是食品粮食作物。第二个减少地下水超采区小麦生产,小麦要灌溉,不下雨就得抽地下水,抽水就地下水位就下降,所以不种麦子,改种雨热同季的玉米。还有一个东北黑土地退化问题要治理,现在黑土地变薄,肥力下降,土壤变硬问题今年解决了,因为我们大量拖拉机深耕上去,这个解决了,但是黑土层变薄的问题,肥力下降的问题没有解决,正在采取措施,我们研究制定东北黑土地保护规划,在长株潭地区,在河北搞治理试点。
第三场硬仗实行轮作休耕和退耕还林还草。“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来要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的试点,从今年开始要搞试点。但是大家要理解,不是简单弃耕,而是使土地的生态恢复,更好地永续利用。所以现在我们正和有关部门在研究制定轮作休耕办法,对25度以上的耕地进行退耕还林还草,总的是把生态承载力弱,不适宜耕作的地退下来,一方面可以防止水土流失,一方面可以发展畜牧业。这些耕地全国大概有几千万亩,退出来以后,对全国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的影响很小,因为它产量很低。
第五,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适度规模经营引领水平。过去我们依靠一家一户小规模分散承包经营解决了吃饭问题,这是很难得的。目前我国户均耕地面积只有7亩多,仅相当于欧盟1/40,美国1/400,生产成本高、比较效益低、现代生产要素引入难等问题日益凸显,制约了现代农业发展。所以“十三五”时期,要在扩规模、育主体、提服务上下功夫,提高农业规模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具体讲,扩规模,就是推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我们要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流转,不是简单地小户归大户,土地流转是一种形式,规模经营是多种形式,既可以土地流转,也可以是土地托管、土地入股,还可以搞合作社,现在土地托管很受农民欢迎,有的是全托,我打工去了,家里老人种不了,我就不种了,把土地就托管给别的农户,种植大户,或者托管给合作社,或者托管给农业企业,每年你给我多少粮食,或者其他产品。还有一个半托,我自己种地,但是几个环节托给你,耕地、播种、翻地,托给你,灭虫托给你,收获的时候,我没有收割机也托给你,这都是适度规模经营形式。
土地流转应当与农民转移速度相适应,与当地农业技术装备水平相适应,与社会化服务和主体经营能力相适应,不是进度越快越好,规模越大越好。要切实尊重农民意愿,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不能搞大跃进、不能强制推动、包办代替、搞一刀切。对于留守妇女和老人不愿意完全放弃土地经营权的地方,通过土地股份合作、土地全托管半托管、联耕联种等形式,也可以让小规模农户搭上规模经营的“快车”。政府主要是搞好指导服务,当前要加快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
土地流转应当与农民转移速度相适应,与当地农业技术装备水平相适应,与社会化服务和主体经营能力相适应,不是进度越快越好,规模越大越好。要切实尊重农民意愿,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不能搞大跃进、不能强制推动、包办代替、搞一刀切。对于留守妇女和老人不愿意完全放弃土地经营权的地方,通过土地股份合作、土地全托管半托管、联耕联种等形式,也可以让小规模农户搭上规模经营的“快车”。政府主要是搞好指导服务,当前要加快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
育主体,要加快培育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多元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近年来农业大量涌现,给传统农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但是总体而言,我们的新型经营主体还是在发展起步阶段,还需要扶持和引导。中央提出来要制定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政策体系,当然培育新型农业主体,绝不能排斥、忽视农户,这是人多地少国情决定的。
“十三五”时期,我们要培养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这也是中央文件里讲的。新型职业农民主要从事农业、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他的主要收入来源是这个,要让从事农业的农民得到与城镇职工相当的收入,让务农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民从身份回归职业。前不久,我们到江苏考察,一个家庭农场100亩地到300亩田,与他的管理水平和他的投资能力相适应,他的收入比打工强,200亩地净收入可以达到十几万,小夫妻两口子就经营了。
提服务就是要健全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越是现代农业,越要发展现代化服务,“十三五”时期要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要支持经营性服务组织从事公益性服务。现在很多都是社会化服务组织,专业大户来搞,包括抗旱浇水,都有专门的浇水专业户,自己家浇水,还得买抽水机,还得买管子。要支持多种主体开展专业化规模化服务,比如,小麦跨区机收、农机合作社代耕土地、“托牛所”。这些都是比较好的社会化服务模式,可以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上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建设现代农业的一种理想格局。这是我讲的第三个方面的问题,就是我们要重点解决的五大问题、五项任务。
第四个问题,最后一个问题,“十三五”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处理好几个关系。推进农业现代化是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十三五”期间要着力提升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和适度规模经营的引领水平,使全国的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大城市郊区、国有大型垦区还有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实现这一目标,不能就农业论农业,需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系统考虑、统筹推进、综合施策。所以我认为要重点处理好三个关系。
第一,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好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和其他行业一样,最终都要走向市场,不仅是国内市场,还要走向国际市场。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支持保护作用。这也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美国、欧盟、日本,这些发达国家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业知识保护体系,这些国家农民收入的很大一块,40%左右是来自于政府的支持和补贴。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发挥农业基础支撑作用,推动农业结构性改革,加快补齐农业发展短板,必须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
“十三五”时期,要重点在财政补贴、金融保险、价格支持等政策方面取得突破。财政补贴政策,要优化存量,逐步扩大增量,完善农业补贴政策,更好地保护和调动农民务农种粮、地方重农抓粮积极性。金融保险政策,重点是要解决新型经营主体贷款难、贷款贵、风险高的问题。针对金融机构少,抵押物不足,2015年我们启动了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财政部、农业部将连续几年每年安排200亿元左右资金,优先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现在畜牧业、渔业风险比较高的行业保险没有全覆盖。畜牧业是,“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渔业则是一场台风就全冲走了,相当于免费的增值放流。风险太大了,弄不好就倾家荡产,更需要保险。要进一步完善保险政策,扩大保险范围,提高保障水平,尤其要降低规模性生产经营风险。价格政策复杂一点,总的来说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逐步回归市场,向国际市场靠拢,但这是逐步的。对稻谷、小麦这样的主粮,必须继续执行并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确保口粮绝对安全。目前我们国家还是以小农生产为主,竞争力低,适应市场能力弱,实现规模经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完善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方向是要逐步走向市场,但是要分品种施策,间接推进。具体来讲,对大豆、棉花,继续实行目标价格试点;对玉米,要取消临时收储政策,实行“市场化+补贴”的改革,价补分离、补贴农民。
总之,农业问题不仅仅是农业自身问题,更是公共问题、社会问题,所以政府对农民要支持,农业改革发展成本不能都由农民承担,需要政府、消费者和农民共同承担,包括保持农业生态,成本不能都由农民分担。我们城里人是生态需求,有些农民是生存需求,你让他减少生产,治理环境,不要烧玉米秸秆,我们得帮他。我们的县长到农村做工作,你不烧玉米秸秆行不行,一亩地我给你20块钱。老乡说了,县长,我不要你的20块钱,我再给你20块钱,你把玉米秸秆给我弄走行不行?所以说,成本要共同分担,因为环境是共同的,大家共享的。只有大家共同努力,综合施策,共同分担农业环境治理的成本,我们才能实现生产、生态、生活“三生有幸”。
第二,要处理好工农关系,发挥工业对农业的反哺带动作用。当前我国进入到工业化后期阶段,3D打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加快形成。去年我们国家颁布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迈进,现在我们在讲工业4.0,说明我们工业发展了,已经电气化了,到现在是信息化。相对于快速发展的工业化,我们农业现代化发展还明显滞后。打个比方,工业4.0,农业现在到哪了?如果说农业1.0,是我们面朝黄土背朝天,靠畜力人力工作,到2.0,我们使用化肥了,有农药,有机械了,可以代替人力了,实现了机械化、化学化。当然下一步还要往前走,现在我们农业和机械化信息化结合,搞精准农业,化肥也不像原来那么施,拖拉机也不像原来那么开,基本实现了信息化、智能化,应该算3.0了。下一个目标,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而且要把农业与装备、技术、信息、生态、文化深度融合,实现农耕文明的再生,农业产业的再造,我看这就是农业的4.0。把农业变成这样一个产业,这需要充分发挥工业的反哺带动作用,推进工业资本积累和国民收入分配更多地向农业倾斜,推动资金、技术、人才更多地向农业流动。同时,要用工业化理念引领农业,工业化手段改造农业,工业化成果武装农业,实现农业的创新驱动、智能转型、绿色发展。
第三,处理好城乡关系,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中国历史上就是城乡两极、二元分割。在计划经济时期,我们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保障了工业发展,那个时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改革开放以后,工农产品的剪刀差缩小了,大部分消除了,但是城乡要素的配置剪刀差突出起来,主要是土地、劳动力、资金更多流向城市。通过要素不平等交换,城市发展起来了。很多市长说经营城市,第一位是从农村征用土地。我们中国90%以上的土地是农民集体的,只有国有农场的耕地是国家的。现在全世界最好最亮丽的城市中,没有一半,也有三分之一在中国。但是城乡发展不协调,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城乡发展不平衡仍然是最大的不平衡。我们的城市像发达国家,农村像发展中国家。我们的外宾老让我跟他们一块领导世界农业,我说我现在还没有这个资格。我问他去哪,他们说到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西部最多去过西安和成都,我说你去大城市看一看,一定认为这是发达国家,但你到中西部地区看一看,你一定会承认中国是发展中国家。
现在我们国家经济总量已经居世界第二,人均GDP已经是8000美元,城市化率超过了56%,到了城市支持农村发展的阶段,所以我们要更好地发挥城市在市场、资源、要素、人才等方面对农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强新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差距,带动农民同步迈入小康。习总书记强调,推进新型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多年来有一个经验,城里出现的问题,深层次的问题要到农村找答案,农村出现的问题要到城里找答案。这样城乡统筹、城乡联动才有回旋余地,所以我们要建立平等的城乡关系,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这里面最重要的是推进“三化”,一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二是推进农民工有序市民化,三是推进脱贫攻坚精准化。现在要让农民逐步住在乡下,也能够享受到城里面的公共服务。农民讲了,住在乡下过上城里人的生活,是我最大的理想。第二个就是在城里打工有稳定就业,甚至租得起房子,有序融入城市生活。另外,就是要把现在还有的5575万最贫困的人口通过精准扶贫,包括农业部门牵头配合的产业扶贫,带动这些人口在“十三五”能够脱贫。处理好三个关系,特别是推进三化,对于农业现代化非常重要,是农业现代化、农村小康重要的环境和外部条件。
总之,经过“十三五”时期的不懈努力,我们一定会在推进四化同步、城乡联动上迈出新步伐,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农村同步进入小康社会,对此我们充满信心。我想如果我们“三农”问题解决得好,到那个时候,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将展现新面貌,形成新格局,呈现新气象。
同志们,“十三五”发展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万众一心,艰苦奋斗,加快“三农”发展,圆满完成“十三五”各项发展目标任务、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讲完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