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20 15:17:30 来源: 新华社 作者:胡喆、秦宏
记者近日在江西省吉安市采访了解到,位于井冈山革命老区的吉安县和井冈山市,今年将摘掉贫困县的帽子。“底子薄、基础差”的国家级贫困县脱贫冲刺的底气从何而来?
摘“贫帽”:产业带动 加快脱贫
45岁的李小明,吉安县梅塘镇塘李村村民,家有年迈的父母和三个孩子,妻子身体不好。照顾家庭、伺候几亩地,老李苦哈哈地过着日子。
2013年起,吉安市推进实施“一个农户一亩柚子、一个鸡棚、一亩葡萄、一个劳动力在园区务工”的“四个一”产业精准扶贫。李小明成为井冈蜜柚的产业扶贫重点帮扶对象,政府免费发放了柚苗,技术人员驻村提供生产、销售指导。
今年春节刚过,老李就忙着为自家5亩井冈蜜柚施肥、剪枝。李小明高兴地告诉记者:“今年蜜柚要挂果了,预计每亩有1万多元收入。家有一亩柚,只要人不懒,脱贫不用愁。”
如今妻子被推荐到电子厂务工,每月收入近3000元;大儿子毕业后在一家饭店打工,一家生活大为改善。在吉安市,像李小明这样种植井冈蜜柚的农户有14.5万户,种植面积达9.6万亩。“家有一亩柚,小康不用愁”“井冈蜜柚香,老乡奔小康”在吉安已深入人心。
吉安市市委书记王萍说:“近年来,基础设施扶贫、搬迁扶贫、产业扶贫、智力扶贫、劳务扶贫、保障扶贫‘六大精准扶贫措施’的实施,实现了对贫困户的全覆盖。”
“六大精准扶贫措施”是井冈山革命老区敢于率先脱贫的底气。据统计,吉安全市农村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59.8万人减少到2015年的27.2万人,4年减贫32.6万人。
兜住底:政策叠加支持 撑起绝对困难户
母亲中风十年、女儿刚上小学三年级,前年妻子查出患有尿毒症,每周都得接受血液透析治疗——对井冈山市长坪乡村民康海明来说,生活把人“压得喘不过气”。
妻子和母亲光是治疗费用一年就得花掉4800多元。对于没有技术和文化的康海明来说,一年拼尽全力的结果,也只有3500元的收入。
家里只有他一个劳力,加上孩子的学费和全家人的生活费,根本入不敷出。像这样的绝对贫困家庭,应该怎么扶、怎么脱贫?吉安市给出了答案:用产业托管分红扶贫和社保、医疗救助、子女上学的教育扶持等政策叠加,兜底扶贫。
去年,康海明所在的中烟村,通过帮扶单位——井冈山风景管理局资助的1万元作为本金,入股村里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确保每年20%的分红。政府还为康海明一家4口免费办理了新农合、新农保。
今年,通过医保康海明妻子报销了近三分之一的医疗费,政府每年发放6480元的低保金,加上每年2000元的产业分红,康海明终于可以长舒一口气:“小孩上学也不用愁,乡里为每位贫困户子女每学期补助500元生活费。”
“兜底保障”,这是井冈山革命老区敢于率先脱贫的“保险”。在探索“托管分红”带动贫困户脱贫的同时,今年以来,吉安市一面大力扶持产业脱贫,一面通过提高社保标准、加大医疗救助等措施,最大限度叠加政策支持。
断“穷根”:培养“读书郎”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19岁的钟惠秀来自吉安县一个贫困家庭,全家年收入只有1.5万元左右,父母要供两个孩子上学,还要照顾老人,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初中毕业后,她渴望继续上学,用知识改变命运;又希望早一点进入社会工作,改善家庭现状。最终,她选择就读职业技术学校。
“毕竟爸妈都不年轻了,家里也吃紧。”她希望成为一名有知识的“打工者”,“一来这样收入比较高,二来还能照顾到家里。”在吉安市教育扶贫帮助下,2012年钟惠秀进入职校就读会计专业。
读书期间,学校连续3年为她申请了国家扶贫助学金,同时还将学费减免了一半。现在,学校将她推荐到县里一家户外用品公司做采购员。每月4000多元的工资,一大半交给家里,钟惠秀“觉得自己长大了”。
钟惠秀是吉安县将智力扶贫与劳务扶贫相结合的缩影。通过“雨露计划”,吉安县力推“订单教育”“工学结合”等模式,每年培养贫困家庭学生5000多名。目前全县共有9664名贫困户人口在外务工,年均收入3万元,基本实现“一人务工,全家脱贫”。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吉安市教育局局长张万安向记者介绍,为解决贫困生就业问题,吉安市引导教育投入向职业教育和贫困学生倾斜,构建“招生-成才-就业-跟踪管理”的职教服务体系。对有能力接受更高水平教育的贫困学生,当地政府在校期间每人每学年给予生活补助2000元,并设立5000至1万元不等的奖学金、助学金。目前,吉安市最大的职业教育学校吉安职业教育学院的近万名学生中,50%以上来自农村贫困家庭。
“精准扶贫‘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能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王萍说,“让贫困家庭的孩子用知识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阻断贫穷的代际传递,才能彻底挖掉‘穷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