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热门文章

用新理念引领农业农村发展

——2016年中央1号文件解读之—

2016-02-03 12:28:55       来源: 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吴宏耀 罗 丹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吴宏耀  罗 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十三五”开局之年的新年伊始,2016年中央1号文件如期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新世纪第13个中央1号文件,瞄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贯彻五大发展新理念,明确了到2020年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农民生活达到全面小康水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等目标任务,出台了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加强和改进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六大板块”、30条政策举措,是推动“十三五”时期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中央1号文件强调,要牢固树立和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厚植农业农村发展优势,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互促共进,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学习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重在统一思想,深刻领会中央的战略意图,凝聚起持续重视和加强“三农”工作的广泛共识,营造好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再上新台阶的良好氛围;贵在统一行动,准确把握中央的决策部署,把中央的战略意图一层层传到下去,把中央的政策举措一项项落实下去。

  一、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农业成为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升级版,涵盖生产力调整和生产关系变革两个层次,就是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农业的转型升级,优化农产品供给结构,调减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提高农产品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做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篇大文章,首先要转变发展理念、调整工作路数,不能再简单以产量论英雄,不能再走靠拼资源、拼环境增加供给的传统老路,要在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里装的主要是中国粮的前提下,推动农业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由主要追求产量向产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由超垦过牧向种养适宜转变,由不合理增施化肥农药向生态绿色农业转变,切实增强农产品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使农产品供给更加契合消费需求,并引导和拉动新的消费需求。当前,要在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上多下功夫。

  去库存。就是要调减供大于求的无效供给,压缩非优势区的农作物生产,有序消化过大的库存。要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启动实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稳定水稻和小麦生产,适当调减“镰刀弯”地区玉米种植,加快粮改饲试点。采取“分品种施策、渐进式推进”的办法,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制度。推进政策性粮食销售,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畜牧业和粮食加工业,化解库存压力。

  降成本。就是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大力推广节本增效技术,有效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要发挥规模经营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既要发展土地流转型的规模经营,积极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也要发展生产服务型的规模经营,支持多种类型的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开展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土地托管等专业化规模化服务,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推动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大力开展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行动,积极推广先进适用节水灌溉技术。

  补短板。就是要补农业产能的短板,补农业生态环境的短板。要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20年确保建成8亿亩、力争建成10亿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大规模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到2020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亿亩以上。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建设,重点突破生物育种、农机装备、智能农业、生态环保等领域关键技术,健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从根本上改变开发强度过大、利用方式粗放的状况。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通过轮作、休耕、退耕、替代种植等多种方式,对地下水漏斗区、重金属污染区、生态严重退化地区开展综合治理。突出抓好源头控制和全程可追溯两大环节,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确保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二、着力厚植农业农村发展优势,让农村成为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中华文明根植农耕文明,中国社会源于村庄社会。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和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农村的“母体”优势正在以新的方式彰显。过去人们对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城市趋之若鹜,现在人们开始向往农村的乡土气息、田园风光。要充分发挥农业功能的丰富性、绿水青山的生态性、乡村文化的独特性,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古老的农业、传统的农村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扬农业产业链长附加值高的长处。要做好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水域等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的大文章,念好“山海经”、唱好“林草戏”,大力发展旱作农业、热作农业、优质特色杂粮、特色经济林、木本油料、竹藤花卉、林下经济等琳琅满目的特色农业。促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加快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有机结合,形成“接二连三”的全产业链,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

  扬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潜力大的长处。要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加快实现行政村宽带全覆盖,创新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推进农村互联网提速降费。加强县乡村物流服务网络和设施的建设与衔接,实施“快递下乡”工程。鼓励大型电商平台开展农村电商服务,支持地方和行业健全农村电商服务体系,加快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农产品进城与农资和消费品下乡双向流通格局。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贴息、设立基金等方式,带动社会资本投向农村新产业新业态。

  扬乡村乡土人文绿色生态吸引力大的长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让绿水青山正真成为金山银山。要依托独具魅力的乡土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新产业,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成为推动农民就地就近城镇化的有效途径。切实强化规划引导,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扶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着力改善休闲旅游重点村的基础服务设施。积极支持农民发展休闲旅游业合作社,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开发农民参与度高、受益面广的休闲旅游项目。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振兴中国传统手工艺计划。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体现农村特点,注重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各具特色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模式。

  三、着力补齐农村发展短板,让亿万农民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未来5年,能否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能否拉长农业这条“四化同步”的短腿、补齐农村这块全面小康的短板,将直接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加快补齐农村发展短板,必须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城乡要素平等交换,稳步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补农村基础设施的短板。把国家财政支持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基础设施,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在“水”方面,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在“电”方面,加快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开展农村“低电压”综合治理。在“路”方面,加快实现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通班车,推动一定人口规模的自然村通公路。在“气”方面,发展农村规模化沼气。在“房”方面,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通过贷款贴息、集中建设公租房等方式,加快解决农村困难家庭的住房安全问题。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5年专项行动,加快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改厕,全面启动村庄绿化工程。

  补农村社会事业的短板。把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和接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的城镇,加快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推进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资源优化整合。在教育方面,建立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在卫生方面,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适当提高政府补助、个人缴费和受益水平,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在社保方面,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缴费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参保人员选择较高档次缴费。改进农村低保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查机制,实现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在文化方面,全面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实施文化惠民项目。

  补农村扶贫开发的短板。充分发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和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人因地施策,分类扶持贫困家庭,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确保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四、着力深化农村改革,释放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改革是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破解“三农”难题的“金钥匙”。要破除农村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拆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藩篱,为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在“三农”领域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和改革试点,取得了积极进展和初步成效。2015年,中办、国办印发的《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明确了农村改革的顶层设计和路线图,从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五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部署。“十三五”时期,关键是要推动农村各项改革举措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不断释放改革红利,让农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到2020年基本完成土地等农村集体资源性资产确权登记颁证、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健全非经营性资产集体统一运营管理机制,保护农民合法财产权益,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完善“三权分置”办法,明确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具体规定。规范做好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开展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

  健全农业农村投入持续增长机制。要继续做好“加法”,优先保障财政对农业农村的投入,确保力度不减弱、总量有增加。更要做好“乘法”,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导向功能和财政资金杠杆作用,鼓励和引导金融资本、工商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完善财政资金使用和项目管理办法,多层级深入推进涉农资金整合统筹。将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重点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产能提升。用3年左右时间建立健全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加快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村普惠金融,降低融资成本,全面激活农村金融服务链条。在风险可控前提下,稳妥有序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增加保险品种、提高风险保障水平。

  改革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继续执行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深入推进新疆棉花、东北地区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针对当前玉米产大于需、库存增加、替代品进口大量增加的实际,要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引导农民调整生产结构。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发展多元化市场购销主体。

  深化农村改革,要力求改有所破、改有所立、改有所成。对中央部署的改革任务和试点工作,要加强指导、积极推进,真正做到蹄急而步稳。及时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成熟经验,转化为全面推开的政策,并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改废释,尽快使点上试验的“盆景”变成面上推开的“风景”。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2016年第3期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