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23 14:54:00 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光明网评论员:在3月18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对参会的国务院各部门负责人语重心长地说:“现代社会已经变为一个透明度很高的社会。对于媒体关切、特别是一些重大关切,在座的各位部长们也要主动回应!” “部长们也不必太有顾虑,要主动讲、敢于讲!”李克强说,“如果社会有疑问、媒体有问题,你却不回应、也不解读,那就很可能引发更多无端的猜测。要勇于主动面对媒体、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这是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一道被延迟披露的花絮。在会议结束三天后,仍有媒体来重新对这个小花絮加以特别的报道,足见其中所蕴含的某种特别意义。
只要稍稍关注在此前“两会”上有关部长们的热点报道,那么,李克强在这场“两会”结束后的首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点名部长们应该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其中所可能存在的某种“对应”与指涉,应该不难理解。殊不知,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的一个最重要的主题即是安排部署“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的落实问题。
先来看看在刚刚过去的“两会”上,那些引发关注甚至是争议的部长们的表现吧。此前有网友总结出的“两会花絮”,其中就给予了部长们特别的“关照”:交通部部长:家人连续三年摇号没摇上,也常用打车软件;民航局局长:我坐飞机也被延误过;旅游局原局长邵琪伟:我没从日本买过马桶。此外,还有引发巨大争议与质疑的,如交通部部长:“永远不允许”私家车进入专车运营;财政部门谈三公经费:有人说是3000亿,那是胡扯。
部长们在回答热点问题时,拿自己的“家事”说事,一方面是借此拉近与民众的距离,表达一种“共经历”的立场,可以被视为是一种回应技巧。但在另一方面,这种回应看似能够“博人一笑”,但也同时让背后所存在的问题被虚掷之虞,甚至有走题之嫌。毕竟,记者在“两会”上之所以向部长们抛出这样的问题,是希望获得一个如何“求解”的答案。从这个意义上看,这样的回应显然难以算得上是“主动讲,敢于讲”。
而至于“永远”、“胡扯”的言辞,看似是个性之言,但在“两会”这个严肃的会场,这样的词从部长们口中说出,多少有点让人感到“不适”,其直接尖锐地否定民众的关切与疑问,不仅未能成功释疑,反倒引发更多的猜测,显然未能达到信息公开的目的。
当然,拿“两会”上部长们的表现举例,或许有片面之嫌,但以小见大,它们或都共同反映出一个愈加需要正视的问题,即如李克强总理所言,对于媒体关切、特别是一些重大关切,担任职能部门要职的部长们确实需要更加主动的回应。
一方面,如总理所强调,现代社会已经变成一个透明度很高的社会,部长们只有大力提升回应社会关切的互动、交流意识,方能跟上民众日益增长的知情权意识,为改革发展凝聚更多的共识;另一方面,身处一个改革加速时期,法规政策的调整,部门职能的变动,都进入前所未有的“高频”时代,部长们若不能保持必要的“透明度”,主动走到媒体的聚光灯下,阐述施政方针,梳理改革逻辑,回应社会疑点,就必然会削弱改革的透明度,引发不必要的社会猜疑,在某种程度上是为改革增加信息“雾霾”。
不可否认,这些年在政府信息公开方面,各部委有着明显的进步,如新闻发布制度的基本建立,形成一套回应社会关切的信息发布机制。但同时需要明确的是,尽管不要求部长们对于部门信息的发布“事必躬亲”,但在一些重大的社会热点问题上,部长主动回应,不仅更具权威性,带来更好的行为示范,也是积极担责的必要之为。更重要的是,部长们要培育一种随时面对媒体,向公众解惑答疑的应对意识与能力,主动走到政府信息公开的前台来。
一些政策难免存在误解,一些政府信息难免被片面解读。而越是在“难免”的背景下,越需要部长们以身作则,主动释疑,将误解、误读降到最低。李克强总理在常务会议上现场要求国办有关负责人尽快协调,建立起主动回应社会关切的机制,期待这一机制早日落实,让出现在“麦克风”前的,主动讲、敢于讲的部长身影,成为一种常态。
来源:光明网
(责任编辑:蔡薇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