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笔者在采访精准扶贫的过程中,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不少地方花大力气为贫困村修路、通水、盖房,赢得群众点赞,这本是好事实事,皆大欢喜。但欢喜背后却有隐忧,近些年,农村人口大量外出务工,形成许多空心村。今天投入巨资建设,明天人走村空岂不浪费?
农村发展需要有长远规划。路、水、电、房等基础设施建设是贫困村乃至农村地区发展的短板,也是精准扶贫资金的重点投入领域。如果仅仅就扶贫工作来看,筹集资金有针对性地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确实是“精准滴灌”;但如果放眼一个地方工作的全局,不管村情差异,对所有贫困村花同样的钱办同样的事,则是一种新的“大水漫灌”。
造成这种新“漫灌”,大体有两方面的原因。从客观看,基础设施建设从规划、施工到建成投运,需要一定时间,而很多地方的发展又是动态化过程。一些项目按照当初的需要设计投运后,当地发展已出现新面貌,有的已不能满足发展需求,有的却又超出实际需求。从主观看,不少地方对覆盖率、入户率、通畅率等容易从数字上反映出的局部效益、眼前效益考虑得多,对项目实施带来的长远效益、综合效益评估得少;对农村地区发展也容易孤立考虑,缺乏城乡一体化的长远规划和设计。
其实,对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规划,也要根据发展趋势和具体村情详细分类,用经营城市的思维长远谋划,并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既要考虑到发展阶段,立足当前短板,放眼长远趋势;也要考虑到发展模式,有普惠性扶持,也有分门别类的因村施策。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特别是精准扶贫资金,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必须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因为,补齐短板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样重要。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