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18 19:14:00 作者:新华社记者向定杰
作为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十三五”期间,贵州把脱贫攻坚列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举全省之力、集全省之智,凝聚起“啃下硬骨头”的强大合力。
纵观贵州减贫之路,民营企业已成为一支重要的生力军。在日前公布的全国脱贫攻坚奖名单中,多个民营企业家位列其中。正是因为在贵州承担的“扶贫角色”,他们得以获此殊荣。
众企上阵巧织网
“这样的好房子,没花一分钱,每户还配了两个蔬菜大棚……”在贵州乌蒙山腹地毕节市大方县的一处搬迁点,81岁的凤山乡银川村村民张正英激动地说。
进门的墙上,挂着两幅照片:一张是一家人围在泥巴火炉边取暖;一张记录着去年恒大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家印前来慰问的场景。
今年国庆期间,她的儿子带着她关上破旧的木门,推开了新家的大门。
像这样带产业依托的搬迁点,恒大集团要在大方县建设50个。今年底,首批10个幸福村将交付使用,预计500户、2000人将搬进新居。
去年12月,恒大集团与大方县签订帮扶协议,3年投入30亿元,通过产业扶持、易地搬迁、吸纳就业、发展教育、保障创业和特困群体生活等一揽子措施,到2018年底实现18万人脱贫。
2014年末,万达集团也和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签订协议,计划投入14亿元开展产业、教育、基金等扶贫项目。
外面的企业来了,本土企业也不甘落后。去年底,贵州启动“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在安顺市普定县秀水村,兴伟集团无偿出资3.77亿元,帮助村子发展乡村旅游,经营收益按人头、土地、效益、孝亲、发展等“五股”分配。
据统计,目前贵州共有1772家民营企业、148家商会参与结对帮扶2014个贫困村,投资120.24亿元,实施项目447个,带动4万人就业。各企业因地制宜,初步构建了整县、整乡推进,包村结对,一企帮多村、多企帮一村、整村带动等多层次的扶贫格局。
发力可持续脱贫
贫困户的生活环境有了改变,如何实现稳定、可持续脱贫?
产业扶贫是基础,授业就业是根本。为了确保精准,恒大集团建立的大方扶贫数据库内,通过建档立卡让每一户脱贫都有对策。翻开一本“一对一”帮扶困境儿童的台账,登记信息中甚至包括了孩子的鞋码。
在恒大集团与地利集团合作扶贫高效蔬菜种植示范基地,50个大棚内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务工人员正采摘包装,一箱箱发往市场。基地负责人钮键锋介绍,基地由恒大集团建设农业设施确权给贫困户,地利集团负责流转土地并经营管理、包产包销,目前覆盖了60户贫困户。
10万头优质肉牛养殖基地、10万亩经果林基地……除了产业扶贫项目外,恒大集团还出台了一系列技术、资金上的配套扶持措施。比如捐赠4亿元设立了贫困家庭创业基金、产业扶贫贷款担保基金等。
和恒大集团一样,万达集团也根据丹寨实际情况和自身优势,反复挑选扶贫项目,从最初的生猪养殖、茶叶加工等项目,最终确定为职业学院、旅游小镇、扶贫基金三个,实现短、中、长期兼顾。
为了吸纳就业,万达集团还计划在贵州投资600亿元建设文化旅游项目和10个以上广场,预计将创造10万多个就业岗位。
与大企业的大手笔相比,兴伟集团在秀水村制定利益共享机制,利用五股分红模式,让农民变“股民”,实现了从无产业、无集体经济、无增收来源的“三无”贫困村到致富村的嬗变。今年预计170余户贫困户可全部脱贫,人均收入有望达到1.6万元。
许家印说,帮扶要做到尽职不越位,扶到点子上、不搞拉郎配,用市场机制引导贫困群众逐步完善自我造血功能。
良性互动有盼头
民营企业参与脱贫攻坚,是一种扶贫主体与扶贫对象互利共赢的有效模式。贵州省政府表示,企业把资本、技术、人才等优势与贫困地区土地、劳动力特色资源等有机结合起来,能带动贫困群众创业置业、增收致富,而企业自身也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
目前,由恒大集团牵线引入的企业已达27家,预计总投资超过12亿元。在其带动下,大方县的企业家也自愿担任298个村的名誉村主任。据最新统计,目前大方县已实现39817人脱贫。
专家认为,恒大集团结对帮扶大方县“变点式帮扶为整县推进、变间接帮扶为直接参与、变单一捐资为立体帮扶、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为民营企业参与“补短板”、促进共同富裕提供了范例。
“致富思源、富而思进。企业只有把自身的发展,融入社会的发展,融入共同富裕,才有它的社会价值”。兴伟集团董事长王伟表示,企业帮扶不是施舍,而是从贫困百姓期望出发,激励贫困农户积极参与。
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在帮扶丹寨伊始就强调,这既不是简单捐款,也不只是投资建厂,而是注重长期与短期、产业与教育、提高人均收入与整体脱贫相结合,为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开发创造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