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企业

共享金融和互联网金融是什么关系?

2016-01-06 08:29:21       来源: 投资者

  一是共享经济与共享经济发展道路本身;第二是由此衍生出共享金融的产生,并且将其与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做一下简单的比较;第三谈一下共享金融背后也是当前金融发展背后的两大主线,即技术和制度;最后谈一点创新实践。

  

共享金融和互联网金融是什么关系?成功的共享金融是怎样的?

  12月26日,开鑫贷在杭州举办“共享抉择未来”三周年庆典。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研究所所长助理杨涛在会上做了主题演讲《共享金融的理想与挑战》,分享共享金融领域的研究心得。现场实录如下:

  杨涛专题演讲

  《共享金融的理想与挑战》

  很高兴接受周总的邀请,和各位分享一下我在共享金融领域的研究心得。也祝贺开鑫贷(成立)三周年,非常不容易,周总对共享金融的理念非常支持,也在不断地践行。近期我们就金融发展创新中的一些基本理念和思路,试图用共享金融这个概念梳理一下。

  为什么要提共享金融?一方面,当前整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了一些新的东西,需要新的金融发展模式予以配合。另一方面,我们试图用共享金融这个概念,把现代金融发展、金融创新中一些令人眼花缭乱的现象梳理一下。

  今天分四个方面和各位分享:一是共享经济与共享经济发展道路本身;第二是由此衍生出共享金融的产生,并且将其与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做一下简单的比较;第三谈一下共享金融背后也是当前金融发展背后的两大主线,即技术和制度;最后谈一点创新实践。

  一、共享经济与共享型发展道路

  我们谈金融问题,无论如何要从实体经济层面来找出它扎根的土壤,无论我们谈共享金融、互联网金融、普惠金融,还是谈其他被冠上各种头衔的金融,我们必须更好服务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现在这个阶段,我们经济社会发展有什么样的现实需求呢?

  “共享发展的理念不是全新的东西”

  大家可以关注到,在政策层面出了一些新的理念。五中全会上提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理念当中,共享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其他一些理念在过去或多或少都提过。

  “共享”二字,在五中全会的《决议》中提了很多解释,但是这些解释有一个核心的意思:就是能否使个人、使百姓更好地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为什么要提这一点呢?可能是因为决策层看到,过去高速的经济增长方式,能不能真正使每个人都充分享受经济成果,能否真正有可持续性,是存在一些疑问的。所以提出了所谓共享的理念。

  共享发展的理念并不是一个全新的东西,在主流经济学中一直就有这种思路。上世纪早期,最早谈得更多的是收入分配层面的问题。到20世纪中后期,伴随着信息化社会、互联网的发展以及技术的进步,共享发展的理念被进一步拓展。为什么被拓展呢?因为现实中出现了一些商业模式,这些商业模式可以更好地利用资源,更好地进行资源重新配置,更好地为居民提供多元化的服务。

  “共享经济重构经济发展模式”

  大家耳熟能详的Uber模式,是共享理念的一个落地。当前我们对于新兴的数字经济有很多描述,利用共享经济这个词汇,实际上可以涵盖所谓新的数字经济的模式。英文我们都用share,中文有些人用“分享经济”,有些人用“共享经济”,但是我认为“分享经济”更多的只是指使用权和所有权的分离,但是“共享经济”包含着对整个经济发展模式的重构,因此包含的范围更广一些。

  这些是对国外一些典型的数字经济的简单描述:

  “对等经济”,表现的也是人与人之间,不通过传统中介直接进行的经济交换。

  “享用权经济”,更多是指消费者想要享受某种产品或服务的时候,不一定非要去买,不一定非要获得它的产权,只需要获得使用权就可以了。

  “随选经济”,这个词经常用在,比如说一键智能化享受的某些服务。例如亚马逊提供的服务,只要点击一个键,就可以把你一系列的购物选择按照你的偏好,加上结算支付的便利服务都提供给你。

  “零工经济”,意味着更多的人可以通过网络渠道提供一些零散的服务,也获得一些收入。

  “平台经济”、“网络经济”这个就不用说了。

  用“共享经济”可以涵盖各种各样出现的新东西。这些图可以提供更直观的感受。左上角这个图可以看到,信息化时代,技术是连接一切的,能够使得传统的经济交换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右上角意味着“共享”二字实际上是一个分蛋糕的过程,意味着要更好地享受经济发展成果。左下角意味着在共享经济模式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右下角意味着共享经济模式并不是说只是分传统不变的蛋糕,而是在各种各样新商业模式出现的过程中,可以使得这个蛋糕不断做大。

  Uber跟Airbnb是两个分别在出租车和酒店行业做出有力突破的案例,这样一些模式,无非就是使得在这种经济行为中时间更加节约、资源配置更优化、就业更加灵活,这是几个直观的感受。

  再看几个案例,一个是快递业,这个是大家最直观感受到的,是可以在共享金融方面有所成就的。快递业的主要制约就是人员的制约,特别是在过年过节的时候,从事快递行业的人员,大量要回家过年,会出现人员缺乏,如果通过共享经济的模式,更多的人员可以利用某种网络连接的渠道,更有效地承接一些类型的订单,更便利地利用闲余时间提供这种服务,这就是典型的共享经济模式。

  其他一些比如家政服务、教育行业、培训、个人服务,应该说都是共享经济的典型模式,而且在现实生活中,有些模式已经慢慢出现了。再比如新闻业、租赁业、广告创意、医疗,所有这些都给我们现实生活带来了一些重大的转变。

  比如在北京,大家都知道有看病难、入学难、教育难等等一些问题。利用这种全新的网络渠道是否可以使得这些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呢?这个我认为是很值得思考的。现实中已经有一些商业模式开始在探索,但是我认为在商业模式的深度和广度,在把握痛点上,可能还有一些不足,因为很多还没有上升到整个对共享经济的深层挖掘上。

  “与共享相关的两大视角”

  与共享相关的,有两个大的视角,一个就是共享型的发展道路,这是最典型的概念。所谓共享型发展道路,无论从收入分配、要素的配置、市场主体的协作共赢上,要求一个全新的发展模式,这是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一个全新的道路,意味着过去那种两极分化、只重视速度不重视质量的状况,必须要得到解决。

  另外,共享经济实际上是共享型发展道路的一个核心表现和重要的落脚点,是在经济层面的一个重要落脚点,这是我对共享经济和共享型发展道路一个大的定位。大家想到共享型发展道路的时候,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予以改变,必须进行转向的一个大的思路;想到共享经济的时候,脑海中首先考虑到的是一些新的商业模式,然后考虑到的是经济发展方式的重构,这是共享型发展道路的落脚点,也是前沿的领域,这也是一个基础。

  二、共享金融与互联网金融

  当前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强调“共享”二字,在这个基础上引出对于金融的看法,因为金融离不开实体经济,离不开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

  “共享金融的定义”

  什么叫共享金融,通过大数据支撑下的技术手段和金融创新,构建以资源共享、要素共享、利益共享为特征的金融模式。这一系列的金融模式都是为了使金融资源更有效地配置,使得金融消费者的主权能够体现,也更好地服务于我们所谓的共享型发展道路,进而促进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等等这样一些概念。

  共享金融理念,实际上一方面是强调要服务于共享型的经济发展道路,另一方面,因为金融自身过去出现了一些不可持续性的问题,出现了一些自我膨胀的矛盾,因此也要强调金融自身的可持续均衡、多方共赢式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十三五规划的解读,对于各方面金融问题很多都没提,就提了三个问题。一个是重视系统性风险,一个是监管问题,一个就是金融基础设施。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金融发展过程中,不仅要看到创新的正面效应,而且由于出现了一些潜在的风险,如何健康和稳健的发展,也成为现在政府层高度关注的一个领域。

  “共享金融两大动力:技术与制度”

  在共享金融概念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深入到它的根源。看到所有的金融问题、新金融问题,以共享金融(概念)涵盖的时候,我们要看破背后的面纱是两大要素,一是技术,二是制度。我们需要看到有哪些技术发生了变化,哪些制度发生了变化,引起我们所关注的金融问题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是认识这个问题的逻辑起点。

  技术有什么呢?无非就是新的各种各样的信息技术、新的金融技术。制度是什么呢?包括新的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正式规则就是指法律层面、政策层面,非正式规则往往指道德文化、自律等这样一些层面,这都是制度经济学的分类。

  “互联网金融体现共享金融核心理念”

  新的技术和新的制度引起了金融的一些变化,这样一些变化,我就用共享金融这个词把它拎出来。互联网金融只是共享金融在当前特定历史阶段的具体表现形式,共享金融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最终归宿。首先给出一个命题,稍后我们就会从技术和制度层面进一步深入来看。

  直观来看,大家也可以理解,互联网金融戴上这个帽子,是因为当前互联网这个词已经涵盖了我们这个时代技术的主流,或者说是一种粗略地描述这些新技术的代表。无论是历史向前追溯,还是向后来展望,技术形态的变化,比如历史上的电报电话,都对当时的金融市场产生深刻的影响。

  未来可能有物联网,或者有其他技术形式来改变信息传递和人与人的连接,但是技术制度背后所带来的金融的民主化、金融的共赢、金融的风险利益分担,这些是永久不变的,所以我一直认为即使未来互联网金融这个词消失在历史长河当中,但是我们所强调的共享金融的生命力仍然可以延续下去。

  “共享金融离不开对传统金融的改造”

  与互联网金融一样,在社会上比较流行的还有两个概念,一个叫众筹金融,一个叫自金融。自金融是吴晓灵老师提的,众筹金融是由几位学者提的。无论是自金融还是众筹金融,我更多地强调的是:对于传统金融起到冲击和颠覆的作用。

  这些(金融形式)往往是脱离了传统的金融中介部门,利用peer to peer(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发地进行一些直接的金融交易行为,像陈胜、吴广造反的套路。

  我强调共享金融,是试图把这些金融形式都给涵盖起来。一方面要强调这些革命派起到的重要促进作用,另一方面要看到传统金融势力仍然是很强大的,要承认这个现实。然后,我强调的是共享金融离不开对传统金融部门的改造,无论是在理论、理想上还是在现实中,这都是很重要的层面。

  如果关注欧美,按照互联网金融发展思路来对照,可以发现现在投资价值最高、市场最追求的仍然是对传统性金融机构进行互联网的改造。新兴互联网金融,虽然概念上非常好,有的估值非常高,经过市场检验,吸引力相对于传统性金融机构的互联网金融改造要弱一些。这既是一个现实,又表明了我们对未来的预期,是希望用共享金融的概念,把整个金融体系的改造给涵盖起来,不仅仅是停留在我们自己就是“造反派”的套路上。

  关于互联网金融我们给出的一个定义就是:共享金融在当前这个阶段的特定表现。所以无论是用互联网金融还是用共享金融来描述当前这个阶段的经营发展特征的时候,我觉得有几方面的概念,特别值得我们思考。

  “不需要构造一个”新的金融神话

  我们把传统金融拉下神坛,但是不需要构造一个新的金融神话。一方面传统金融必须走下神坛,另一方面也要避免构建新的金融神话。因为很多人在谈到互联网新金融的时候会寄予很好的预期和想法,当然每个人的角度是不一样的。

  一方面,理论的脉络证明了,很多金融的颠覆性效应,短期内还是难以实现的。另一方面,客观来说,传统势力是非常强大的,无论在欧美还是在中国。比如,当工行投入大量资源进行互联网金融业态暴力式发展的时候,你会发现传统势力的强大。

  还有,“非主流”容易被收编。什么意思呢?因为金融本身就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关注欧美P2P网站、平台,金融组织可以看到,很多一旦被收编到主流之后,很容易就成为了大机构,大基金的游戏场所。为什么呢?因为这些领域还是赚钱多。有些很难再留到P2P、人人自金融的领域里面。

  这几点是一个现实状况,当然并不是说这个现实到未来不会被打破,但是在有限的未来,由于有这样的现实,我认为不需要创造更多新的金融神话,而是更理性地看待究竟发生了一些什么样的变化。

  “是什么<做什么<有什么用”

  在我国考虑新金融最需要关注什么?第一点是:这些新金融起到什么用途?衡量这些金融创新有一些铁律,比如说是弥补了现有的空白,是增加了资金的可得性,是降低了融资成本还是降低了财富管理的门槛,等等,它是有些衡量的标准的。这个是关键,有时候眼花缭乱的商业模式和概念名词并不是最重要的。首先,最重要的是在我们国家有什么用?然后是它做了一些什么事,无非就是在传统金融基本的功能和业务领域里有哪些拓展。最不重要的是它“是什么”。

  “关注技术与制度的本质与演进线索”

  透过互联网金融这张绚丽的面纱,更需要关注我刚才所提到的技术和制度的本质以及演进的线索。究竟这样一些技术跟制度,能够给现有的金融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变化就是为了从过去金融只注重供给创造需求,一般的实体部门都被动享受这种金融服务,转向一个金融消费者主权的时代。

  另外,与此相关就是金融创新,我一直认为以互联网、共享金融这些新创新为代表,实际上没有好的创新和坏的创新之分,就像追究本质上是好是坏意义并不大,而是专注于是可控的还是失控的,究竟金融创新在可控范围内,还是出现了系统性风险,这个是衡量最重要的标准。另外,金融在过去太理性,大家都是研究钱,冷冰冰的,需要增加一点理想主义和情怀,但是不需要在市场中有更多挂羊头卖狗肉的,这是我提出的观点。

  “去中心”较长时期内难以达到

  最后,与此相关的,就是关于去中心和中心化的特点,我这里面想特别指出一个很重大的命题:去中心并不是简单能够实现的。为什么呢?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各国对于金融体系进行改革反思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种非常明显的中心化的趋势,这个体现在监管方面,体现在支付清算体系等一系列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层面。

  因此,当前这个历史阶段矛盾是非常突出的,一方面对于风险和危机的反思,使得全球金融体系从中前台到后台都开始转向中心化,另一方面呢,互联网以及各种各样信息传递渠道的发现,又使得这种去中心化的趋势变得越来越突出,二者的矛盾越来越大。未来几年各位可以深入关注这一点,这个矛盾可以体现在具体的监管规则、具体的一些产品创新脉络上。

  要客观理性地看这两大对立的主线,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的概念。当然了,与其说去中心,不如说“多中心”,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来金融中介部门只是少数中心,未来中心越来越多元,共享金融使得每个个人主体都有可能成为这个产业链中的一分子,当这种情况下,多中心大到万物都是中心的时候,传统的中心概念自然而然就弱化了,更多的人有了话语权,所以用“多中心”这个概念,更能体现共享共赢的理念,而不仅仅是说一个纯粹的去中心,去中心本身就是一个很独立的概念,你把传统的中心去掉,它当然不乐意,而且这是一个太简单化的概念。

  三、共享金融的技术与制度动力

  究竟是哪些技术在深刻地改变着现有的金融活动?需要进一步梳理清楚。我一直用的是一个比较形象的说法,就是这样一些技术变革,使得原有金融运行中百慕大三角地带变得不再神秘。比如说面对小微企业这一全球性难题的时候,过去在各个国家可能是都有点百慕大三角的特点,要做金融业务都不是那么容易的。利用大数据这种新技术,能否解决一定的信息不对称,能否缓解这些矛盾呢,能否使得百慕大三角地带可以开船、开飞机呢?这就是技术给我们带来最现实的一些变化。

  制度既意味着更加高效、公平、透明的交易规则,也包括普惠金融这样一些理念。同样,有哪些制度在改变着我们的金融?哪些制度是世界各国都面临的这种新金融需要带来的变化?哪些是中国特色的?这个同样值得我们思考。

  技术视角,我简单举几个例子,比如说在信息技术的冲击下,到2015年4月份,华尔街六大银行5年里裁员8万,裁得更多是类似于投行、金融产品的部门。有研究者发现,银行技术和风险管理、合规部门反而会增加雇员,这就表明了国外的大银行对于新技术新风险高度重视、未雨绸缪。

  另外,可以看到,我国现在更多是说“互联网金融”,我和国外专家交流这种类似变化的时候就会发现,侧重于理论的人会谈一些“数字金融”,侧重于实务的人则更多地说“金融技术”,这个已经成为现在国外风投、PE、VC更关心、更希望投资的领域。实际上它表达的也是技术对于金融活动的影响,表达的同样是我们现在关注的东西。

  从各种渠道有很多例子,这些例子无非就是说技术对于金融的前台、中台、后台都在产生着变化:对于融资行为、投资行为产生的变化,对于金融的中后台的决策产生的变化,对于后台支持产生的变化,对于云服务产生的变化。各种各样的变化都是技术对于传统的金融活动在产生着深刻的冲击,也引起了一些新的商业模式。

  因为原有金融产业链相对比较固化,有一些新技术使得传统固化的模式里面被挖掘出一些全新的商业模式,这些商业模式使得大家共赢,有些人得到更好的服务,有些人获得了新的商机,所有这些都是带来了技术的变化。

  “互联网的广泛渗透”

  我国现在谈令人眼花缭乱的技术的时候,用“互联网+”这个概念似乎能涵盖很多东西。为什么在中国,技术的影响会更大呢?因为技术从根本上改变的是个人的行为,改变了人与人连接的行为,中国有全世界最大群体的网民和智能手机用户,而我们从行为方式上已经变成了离不开手机的僵尸人群,这里面就意味着未来依托于这样一些新的行为方式的一些商业模式、金融模式都会发生深刻的变革。

  我现在是40出头,当我60岁退休的时候,从我到下面几代所有的人,大家都习惯于离不开智能手机,手机已经成为人体的一部分了,这意味着所有商业模式都向移动端转移,这个是可以预期到的技术可能带来的变化。

  “互联网+”动力之源

  那么互联网+,+的是什么呢?借鉴阿里研究院报告的描述,+的是三部分内容:新的基础设施,就是云网端;新的生产要素,也就是数据资源;新的分工体系,也即大规模的社会化协同。这个影响在切实改变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云网端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呢?对很多人来说云山雾罩,具体一点其实有很多例子,比如说当时天弘基金做余额宝的时候,如果按照传统金融后台设备的要求,一秒钟可能有无数交易,一笔一元钱的交易跟一笔一亿元的交易,对于系统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是一样的。如果按照传统的设备,那么成本可能是几千万,如果按照云设备,可能就几百万就解决了这样一个问题。因此成本比较低、效率比较高。这些都是技术层面对金融带来一些变化,可以直观地感受到。

  另外一个视角就是所谓的制度视角,制度视角可谈的东西当然也很多,国外也面临很多金融制度的缺陷,2012年美联储对于移动金融的一个调研发现,在美国的消费者中,有11%还享受不到银行服务,11%有账户但是享受不足或不太用,经过研究发现,这部分人群既有条件拥有智能手机,也愿意利用移动设备来享受金融服务。

  这就意味着,从制度层面来看,不仅是中国,欧美同样也面临对于传统金融制度缺损的一个补足,就是制度缺损的补足。周治翰总经理的开发性金融谈的就是弥补制度缺损,同样在这个领域也可以进行拓展。

  比特币背后的区块链技术,实际上也是意味着这种弱中心的、多中心的分布式的机制建设,我们“全球共享金融100人论坛”2016年1月份将要发起一个区块链的研究联盟,也是着眼于这样一些制度的变化。

  美联储在2015年发布的报告中,已经关注到这些分布式架构产生的深刻影响,现在国内行业里面很多人对这个问题缺乏高度认识。美国人在历次重大变革当中,都走到了全球的前列,他们觉得未来这种分布式架构产生的冲击非常大。

  这种分布式架构是要去中心的,那么我们现在能做的是什么呢?是在这种去中心的过程中发挥一个主导作用。因为去中心要依靠一套自发的规则来约束这个体系,自发的规则是谁来设立的,这是一个核心问题。美联储就是想在这个规则设立的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这个是一个革命性的变化,很多人还没有关注到。

  全球都面临一些共同的制度因素,比如说我们刚才所谈的这些百慕大三角地带,另外中国还特有一些制度因素,这里面包括民间金融问题,金融文化的问题,包括金融结构扭曲的问题。

  看到一些新金融,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和共享金融的时候,要进一步地剖析,哪些是技术所带来的,哪些是制度变化所带来的,哪些是全球都面临的技术趋势所带来的,哪些是全球都面临的制度特征所带来的,哪些是中国特色的制度问题所带来的变化。比如说民间金融问题。那么大量的互联网金融创新,背后只是民间金融借助于互联网外衣的一个体现,那么在认识这种模式,认识其前景的时候,就必须有制度阶段性的认识特征。

  所有这些技术和制度,我们在理解的时候,最后还要回到教科书最基本的东西,就是技术和制度带来什么样的变化。美国有一位著名经济学家在做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成员的时候说,本科经济学教材就足够了,有时候最基本的理论往往有助于从基本概念上梳理出现实的模式与思路。

  什么样的基本概念呢?无非就是:新技术、新制度,对于金融要素、金融功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就是两大非常好的视角。新技术、新制度,对于金融机构形式、产品形式、市场、制度、文化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对于功能、货币、资金融通、支付清算、风险管理、信息提供和机理约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是金融本科生教材中的最基本的东西,但是可以延伸出大量的对于商业模式、对于产品创新前景的一些认识。

  第三个视角就是基础设施层面和中、前台服务层面。前两天我看到有人采访经济学超级大牛保罗·罗默。保罗·罗默强调,互联网金融中最重要的是支付清算体系建设,得金融基础设施者,必然占据金融创新的制高点。这里面会有很多东西值得进一步思考。

  四、共享金融的创新实践

  我们谈了共享型经济、共享型金融,以及背后的技术和制度主线,那么最后要落到创新实践上。技术的突飞猛进为商业模式创新插上了翅膀,制度的变迁创造了一个良好的金融新的生态环境。

  “共享金融创新的实践视角”

  当然从共享金融创新的实践视角出发,有很多理论描述,我用更通俗的语言简单给大家描述一下:

  金融终端的资源与功能共享,通俗地来看意味着老百姓在金融产业链当中,有更多的话语权,这个话语权不仅是意味着你是金融产品服务的受让者、被动者,而且意味着你可以主动地提供金融资源,主动地成为金融产品的供给者,这个就是所谓自金融和众筹金融这样一些革命性变化的代表东西。

  金融媒介和渠道的共享,就是指传统金融脱媒越来越明显,渠道和媒介共享就意味着这个渠道与平台的游戏要更多的人来玩。因为过去很多情况下,渠道至胜,掌握了渠道就掌握了一切。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所有做中介、做渠道的,只有做成大的平台,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个平台的游戏中,进行直接的资源交换、金融交换,才有可能占领这种网络时代新的制高点。

  消费与需求共享,意味着各种各样多元化基于需求的金融产品,可以有效地配置。

  风险与监管共享,意味着需要有一些机制使得金融产品的提供者与企业建立一个共生共赢的关系。我不仅是给你钱,你也不仅是缺钱。而是我要给你提供一些信用支持,提供一些如何培育良好的内部管理的办法,这一系列东西都是基于共生共赢,而且一旦出了风险之后,多少有一个机制使得大家能够适度地分担这个风险,这是很关键的。

  最后,就是金融与实体的共享型发展。这里既包括金融与世界的结合,又包括互联网产业链金融,这个同样是一个很重大的创新领域,过去产业链金融都是金融机构围绕一个产业链的核心企业,然后向上下游之间扩展。互联网产业链金融往往可以更有效地嵌入到这个产业链当中,介入所有需要信用支持的环节。

  比如连锁餐饮行业,不同企业之间账期非常长,那么能不能有第三方的产业链金融的支持介入到其中,把这个信用延期作为一个产品,提供一种更加实时、智能、便捷的中间服务呢?这个就是互联网产业链金融所带来的一些变化。你是全产业链都可以介入的,所有这些其实都是共享金融可以带来的所谓创新的实践。

  “衡量成功的共享金融的标准”

  衡量一种成功的共享金融模式或者叫互联网金融模式有哪些标准呢?

  第一点是风险是否可控,因为金融的稳健性永远是第一位的。这段时期也出了很多事,从泛亚到e租宝,引起了政策层高度的关注。大家也都看到了,无论多么牛,大厦可能一夜之间就塌下了,这也是对于风险没有充分的认识。

  我也接触、调研了大量平台,纯粹基于诈骗是少数,还有一部分是有理想没能力的人。他是有理想、有情怀的,但是低估了金融业务的特殊性,到了一定程度下似乎跑路成了最优选择,我让很多学生还搜集一些跑路公告,后来发现有些人跑路的时候,还是挺有情怀的,因为一般人跑了就跑了,有些人还在公告里面描述一下,自己历程、心理,所以他是有点情怀的,只是低估了金融业务的特殊性,所以第一点就是风险是否可控。

  第二点是是否给相关实体行业和居民的金融服务带来改善,就是降低资金成本,增加资金与金融服务的可得性,或者是其他一些东西。商业模式令人眼花心乱,我认为没有用,关键是对于当前改变了什么、带来了什么变化,这个是衡量金融创新的一个铁律。

  第三点是商业模式是否可持续。有几类商业模式:

  1、着眼于重复竞争的领域,就是红海领域。未来五到十年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肯定还是投资驱动性的,这就意味着对于大项目、大企业、大资金的追求仍然是主流的。

  2、黑海领域,就是制度套利领域。看着令人眼花心乱非常好,但是,一方面竞争是非常无序的,另一方面这个制度套利领域未来可能是逐渐消失的。这个可以有一些判断在里面,特别是在涉及与民间金融有关的一些东西。

  3、弥补短板,这个叫蓝海领域。比如说小微企业金融,比如说居民金融,包括金融、融资、财富管理以及其他一些保险、多元化的附加服务等等,都是这样一些领域。

  4、还有一个是培育新机也叫金海领域,就是以共享理念推动金融供给创造需求。就类似于像Uber一样能否在金融的产业链当中,挖掘出更多的这种小的商业模式,进而拓展。使得原有过剩的或者说匹配不佳的一些金融交易,能够在平台上得到新的拓展。

  第三点是着眼于碎片化的业务还是打造互联网产融生态体系,这个也是共享金融和此前不同的一个理念。传统的理念就是一个产品、一个服务,想不到别的了。共享金融理念,首先想到是一个新型的产业与金融共赢共享的生态圈,从这个视角出发,很多创新很多业务模式发展思路是不一样的。

  第四点,是着眼于开放式的大平台,还是O2O闭环模式。长远来看必然是开放性的平台模式会占优,这个在理论上我们其实做了很多研究了。

  第五点,创新是着眼于产品本身,还是说注重产品与服务的技术规则、市场规则、行业规则。越来越多的创新令人脑洞大开,比如说支付产品和其他一些融资产品。但是这些产品本身并不构成核心竞争力,构成核心竞争力是产品背后的规则,所谓规则那就是话语权。

  中国在很多地方包括规模方面全球已经是第一了,现在有人说P2P网贷平台未来要超过什么几万亿,现在已经一万亿了,银行资产规模也都是前几名了。但是慢慢地又会发现,规模往往有可能在未来的历史波动、经济周期的风险中逐渐灰飞烟灭,只有规则和话语权才能够占据长久的生命力。

  比如日本,1988年前有六家银行资产规模排全球前十位,到2011年还有什么呢?就剩一家三菱日联还居于全球的第11位。这就说明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巨无霸也可能在未来灰飞烟灭,并不必然是常青树。

  最后一点,这样一些共享金融,是否带来理性积极向上的金融文化,挤出负能量。大家不太爱谈金融文化,似乎这些离我们现在的商业模式太远,但是可以看到这就是东西方商业模式的一个典型区别。

  为什么有些人说欧美互联网巨头在仰望星空,我们还是忙于市场和老板娘?这背后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的区别。比如说是冒险还是稳健?对道德伦理、职业道德是否有敬畏之心?你是追求过去红顶商人做大做强,还是小而美?是恶性竞争还是生态共赢?是仰望星空还是只顾眼前?

  金融依然要做,必须要有积极向上一个态度,因为金融就意味着你对未来的判断往往是更好的,能够给你带来更好一些回报的。

  但是积极向上不等于狂热跟放纵。用马克思·韦伯的话总结,他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每个人有不同的解释。但是我认为,首先资本主义精神他表达了一种创新,表达了一种合理正当追求财富的这种文化色彩,另外一方面,他认为为什么资本主义会繁荣呢?同样还有新教伦理的一个约束,所谓新教伦理的约束无非就是在宗教、在道德文化层面,对于未来的发展有一种制约,认为只有正当才是合理的。所以这里面表达了,需要有一种金融文化支撑未来的新金融。

  国内的金融因为在短短几十年内迅速赶上了世界前沿,因此在文化建设和内涵积淀方面特别不足,如果要做长青树的话,这个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每个金融企业,无论是互联网金融企业,还是传统金融企业,都需要思考。就像一个笑话说,一个客人走到小区门口问保安,保安回答的,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为什么要进入这种反思呢,100年后的学者,抒写这段中国金融史的时候,会发现其他国家的金融史都没有中国这么精彩。

  无论是从业者还是其他人,要考虑一下怎么样来描述这段历史互联网金融大潮,我们这些人做的事情,究竟是能够践行未来金融的梦想,还是说很多人都成为金融史上的小丑呢,我想每个人都不希望成为小丑。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徐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