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30 16:39:58
夜色落幕,狂欢才正要开始。沿着1.5公里的海岸线,有绝美的沙滩美景、也有几乎淹没海浪声的阵阵音乐和尖叫,年轻人们或是坐在防潮垫上比着摇滚手势,或是在舞台前随歌声舞动。而由此衍生的,是脑洞大开的创意集市、是畅饮狂欢的音乐啤酒节,是自由无拘束的房车俱乐部。柔软的沙滩上,承载的是当下年轻人在这幅音乐场景下肆意的发泄。
而以上场景,均来自于在碧海金沙落幕的亚洲音乐节大陆专场。随着一系列诸如亚洲音乐节、草莓音乐节、迷笛音乐节等音乐IP在年轻人群中的爆火走红,音乐消费渐成习惯,IP化的触角也快速延伸至音乐领域,不禁让人猜测:音乐消费会否成为下一个新风口?
而致力于打造“文化O2O平台”的聚力传媒,在其战略发布会后进行了诸多创新布局与新领域尝试。此次聚力传媒发力音乐节IP,在一众对手中脱颖而出,成为2016上海亚洲音乐节独家网络视频战略合作伙伴,这一战略合作似乎也再次证明了音乐市场与音乐节IP的巨大价值与潜力。
音乐演出市场潜力剧增,进入高速爆发期
根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2015中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的数据统计,2015年演出市场总体经济规模达446.59亿,相较于2014年的经济规模上升2.83%。从细分的演出市场份额来看,整体与2014年相比并无太多变化,但引人注目的是,演出衍生品及赞助收入高达29.24亿元,其中单音乐节衍生品及其它收入就占到3.58亿元,比2014年整体上升32%。
从该份报告不难得出结论:整体演出市场规模正保持稳健扩张,其中音乐演出市场的潜力剧增,细分看来,相比传统大型演唱会而言,中小型音乐演出的增长趋势与增长潜力喜人。音乐节,作为一种新型的音乐消费方式,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对于音乐仅是“听”、演唱会仅是“观”的单一禁锢;技术的创新为传统的内容表达方式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为粉丝带来全新的感官与情感体验,赋予了某一音乐节成为优质、成熟IP的潜力。而当音乐节本身成为一种IP,以其为代表的演出形式不再像传统音乐形式一样依赖于票务收入:良好的跨界合作机会与IP衍生品已荣升成更佳的变现渠道。
社群化的文化O2O平台聚力传媒布局“互联网+”音乐场景
“音乐节”这个概念是个舶来品。在欧美,去音乐节燃烧青春,肆意挥洒能量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这也使得伍德斯托克,科切拉、西南偏南等一众国际知名音乐节成为世界榜样,而其颇具借鉴性的盈利模式也主要是通过“IP运营”来实现的。纪录片、CD、奥斯卡获奖电影、周边产品,通过“IP运营”,像伍德斯托克这样的音乐节得以在过去的60年间持续影响着全球年轻人,并带入流量获得盈利。
反观国内,音乐节已进化十余年,终于在近几年进入高速爆发期后开始沉淀探索。当国内的音乐节也开始精心培养出自己的一众粉丝,各大音乐节IP趋向于成熟化、优质化,在此基础上,如果音乐节的“IP运营”仅发力线下平台就会成为一种局限。好在,依托于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互联网+”的模式也应用进音乐领域,在诸如聚力传媒这样的互联网大佬的发力下,互联网与音乐行业的桥梁得以链接,音乐的分发渠道已逐渐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这使得音乐节IP得以突破空间与时间双限制,为粉丝打造“从线下转至线上”的场景化音乐新体验。而这也正契合聚力传媒打造“文化O2O平台”的战略目标,线上线下同时发力,与亚洲音乐节这样的优质音乐节IP实现优势互补,共探IP商业化新模式。
而这种对“互联网+音乐”模式的探索,于粉丝和普通消费者而言,除选择现身音乐会现场参与这场狂欢,或许也提供了在家畅享互联网浪潮下通过大屏或手机感受音乐魅力的新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