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04 07:51:03
这两天,网络持续发酵的魏则西事件不仅把百度拉下了水,还把一直以来备受争议的莆田系也再次踢到了管理者面前。舆论上,民众对于民营资本长期承包公立医院科室,甚至更深入与公立医院合作的情况已经是民怨沸腾。
笔者认为,当前民营资本和公立医院的联姻已经到了最大的危机时刻。而这一危机的根源实质上从合作之初就已经埋下了。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属性和民营资本的盈利属性上的本质矛盾正是之后一系列危机的根源。
对于公立医院来说,其本质应当是公益性属性,是为满足最广大群众利益,政府所开设的无盈利目的医疗机构,属于社会公共产品的范畴。即便是改革,根据世界银行曾提出的公立医院改革的五个维度,即决策权、剩余索取权、市场进入程度、对公立医院的问责及公立医院承担的社会功能来看,公立医院不论怎样改革,其承担的社会义务是不能变的。
但是民营资本进入公立医院却打破了这一情况。资本的根本目的是要盈利的,当公立医院吸收了民间资本,不论是盖起了新的楼和分院,还是转化成为了个人承包的科室,其都必然要通过盈利来获取高额回报,这种盈利的属性自然违背了公立医院的公益性,为两者的矛盾爆发埋下了祸根。
而在现实中,民营资本进入公立医院的方式原不止人所熟悉的莆田系那样简单。除了账面上的,暗地里的社会资本都削尖了脑袋想分公立医院改革的一杯羹。在卫生部之前曾明确表示,允许部分地区探索、尝试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公立医院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民营资本加入到了公立医院中,包括上不了台面的和官方许可的。在上一轮公立医院扩张潮的过程中,已经有了很多民间资本运作的身影。
政府认为,社会资本进入公立医院,对于促进公立医院改制和市场化,以及提高运行效率是有很大帮助的。但是从民众的角度来看,却并不这样想。长期以来,公有制为主体的中国经济社会中,官方宣传和民众认知都将国营和官办的当做良心企业,而私营的通常和缺斤短量等划上等号。因此,公立医院实质上因为其特殊属性,获得了官方的信誉加持和背书。在这种情况下,好的一面是公立医院得到了群众无条件的相信,坏的一面是一旦医院出现问题,政府信誉也会受到影响。
因此,笔者认为在魏则西事件之后,政府决策层势必会对民营资本和公立医院合作有新的思考,甚至会出台更进一步的政策。人们因为相信公立医院而受到民营资本盘剥的现实,在经过魏则西事件的放大后,使得两者的合作关系不可能继续蜜月下去。最有可能的做法是卫生管理部门开展清查工作,全面摸底目前存在的合作方式和数量,然后进一步予以清理,保留合法的有益的,然后全面清理整顿其他的合作关系。
换句话说,莆田系等民营资本的好日子已经走到了尽头。毕竟容许民营资本入资就等于走公立医院私有化的道路,不论政策过去为了医院发展实行过怎样的鼓励政策,政府在反应过来后是不可能彻底放开这条界线的。莆田系等民营资本的危机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