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03 22:36:34 来源: 黑马网
近日,一加手机创始人刘作虎公开喊话----“付出一切代价”进军印度市场。这简直是豁出性命的节奏啊!其实,一加手机并不是唯一盯上印度市场的中国手机厂商。实际上,中国手机厂商们正在集体出海印度开挖“金矿”。
早在2010年8月,华为就开始通过印度运营商渠道销售手机;2012年11月,联想宣布将印度作为其全球化的第一站;2013年4月,金立一度成为Micromax的最大供应商;2013年7月,中兴与印度本土公司Calyx合作,推出六款手机;2014年3月,小米正式宣布进军印度市场;2014年12月,vivo在印度市场发布vivo
X5Max,一加在印度开卖Oneplus;2015年5月18日,魅族在印度发售魅蓝Note;酷派大神手机在印度举办发布会,发布旗下大神X7双4G版及大神F1极速版两款机型。
毫不夸张地讲,当下中国手机厂商集体出海印度的劲头一点不亚于中国90年代流行的“出国热潮”,电影《中国合伙人》正是那股热潮的真实写照。不过,“印度市场”真的可以和当时的“美国梦”媲美吗?事实确实如此!
从世界角度看,智能手机的发展趋势是先欧美,后东亚中国,最后是亚非拉。2014年,全球手机用户数达到52亿,其中使用功能机的用户占60%,要高于智能手机的40%。从世界角度看,智能手机取代功能手机的进程只进行了一半,还有非常大的潜力。
根据互联网数据中心(IDC)的数据,目前印度手机总量是9.75亿部,这个数字还在快速增长之中;截止到2014年底,印度智能手机的市场份额仅有35%,另外的65%手机用户还在用着功能机,这意味着数亿部的市场空间。
汇丰银行近期发布的报告称,预计未来四年,印度智能手机市场会以26%的年增长率持续增长。而美国《时代周刊》干脆说,印度将很快成为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机市场。
种种证据都表明,印度市场有“黄金”,谁要是不去谁就是傻子。与此同时,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萎缩,也都在刺激着中国厂商急于寻找“第二春”。
中国智能手机从2010年开始高速增长,到了2012年,智能手机市场份额首次超过功能手机,2014年,智能机替代功能手机基本完成,智能手机整体开始萎缩。按照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旗下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数据,2014年全年,中国手机市场累积出货量为4.52亿部,比2013年的5.79亿部下降21.9%。到了2015年第二季度,几乎所有统计机构的数字都证明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已经饱和,就连一向向高歌猛进的小米都不得不调低了全年的销售目标。
鉴于内外因,也就不难理解中国手机厂商集体青睐印度市场了。不过,中国手机厂商真的能在印度复制在国内的风生水起吗?或者说,印度市场果真如中国厂商所了解的那样吗?
扎根本地绝非易事
网络销售是中国手机厂商节约成本的重要举措,但是这项福利恐怕在印度难以实现。由于印度的互联网普及率低,电商发展还是很滞后的,只有很少一部分消费者会把线上网站当作购买手机的主要渠道,就与中国消费者起初对待电商的态度并无二致。
与此同时,印度对外商直接投资电子商务领域有政策规定,即在国外上市的海外公司要在印度发展电子商务,必须在5年的时限内,拿26%的股权支持印度,而且进入的领域必须是B2B电子商务,所以很多中国手机厂商不得不与一些线上平台合作开展销售。比如,小米要借助了印度最大的在线网络商店Flipkart
Internet Pvt;OPPO、一加则利用了亚马逊印度公司平台。
没有自家的线上平台,销售成本自然提升,主打的“性价比”优势也会大打折扣。更雪上加霜的是,印度本土领先品牌Micromax、Karbonn拥有完善的线下销售渠道。比如Karbonn,在印度境内已经拥有了超过8万个以上的零售网点。这对于超过11亿以上人口都住在农村地区和城镇的印度来说,线下零售渠道在印度手机市场是不容小觑的。
很明显,国产主流手机要想在印度市场扎根,首先要搭建线下零售网络渠道,所以想小米、华为等中国手机厂商都在加快本地化运营,投资建厂、铺设线下销售渠道等举措都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方向没有错,但是对于急于从印度市场的人口红利中挣快钱的中国厂商而言,扎根本土并非易事。扎根本土不仅需要人力、资金来保障,更需要时间来打磨。
外部环境制约明显
尽管印度智能手机市场潜力很大,但中国手机厂商进入印度的道路并不平坦,来自不同层面的外部环境制约非常明显。
首先,中国手机厂商通过低价销售硬件,通过软件赚钱的模式并不容易复制到印度。一方面,印度消费者比本就不愿意购买软件的中国消费者,更不愿意为软件付费;另一方面,印度和全球其他任何一个正常的市场一样,使用
Google、Facebook、Twitter 之类的全球化互联网服务,Android 手机也全部内置全套 Google 服务。因此,印度用户都在使用
Google Play 下载 Android 应用,软件、游戏的分发渠道也被 Google 所控制。就算有消费,也许中国厂商没有半毛关系。
其次,专利纠纷影响中国手机在印度市场正常销售。2015年初,小米和爱立信在印度的专利纠纷引发了各方关注。长期以来,中国的智能手机厂商在本土面对国际巨头的专利大棒时,会得到政府的庇护。而到了印度之后,印度政府没有理由提供庇护或者便利。
第三,印度本土贸易保护主义将会对中国手机厂商未来带来深层危机。为了维护本土企业,印度政府在2015年初提升了进口电子设备的消费税,从6%提升至12.5%。实际上,Micromax在国家政策刺激与扶持下,已经成长为印度最大的手机厂商。无疑,本土的政策保护和印度民族情感认同,成为国产厂商未来在印度的深层危机。
不可否认,印度智能手机市场的增长潜力是巨大的,而印度本土企业由于在设计、技术、生产、供应链把控等方面存在不足,也给了中国厂商很多机会。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手机厂商就一定能在印度扬武扬威。
另外,苹果第一支在印度播放的电视广告、第一家零售店的开设、每三个人就有一个人使用三星手机、几乎消失的诺基亚依旧在印度售卖等社情,也预示着印度市场的水很深,犹如深宫谍影般不易看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