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产业

互联网银行难以颠覆传统银行商业模式

2015-11-19 10:30:43   

日前,中信银行携手百度发起百信银行,互联网业界三巨头BAT(百度、阿里、腾讯)在银行业务上胜利会师的愿景即将实现。以资本规模计,三家新银行目前都还只是“小蚂蚁”,但他们所具有的互联网基因还是让市场刮目相看。不少人认为,这几家新银行将引领传统银行这头“大笨象”走向未来。

  与改造产业领域时横扫千军的气势相比,互联网对商业银行核心业务的改变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大。曾被寄予厚望的微众银行,开业至今最轰动市场的新闻不是发布了什么颠覆理念的产品,反而是从商业银行跳槽而来的一干高管次第挂冠而去。一向低调的网商银行尽管依托着阿里巴巴的各种资源,却变得越来越像一家传统银行。百信银行竖起了直销银行的大旗,它的未来又会是什么呢?

 

  传统上,商业银行是整个社会资金流的中枢,它的经营和商业个体的资产负债表直接相关。贷款构成了客户的负债,客户要用资产进行偿还。偿债资产可以是实物,比如房产、土地或机器,这是传统的抵押贷款;也可以是虚拟物,比如现金、股票和商业票据,这是各种质押贷款或贸易融资;甚至没资产有承诺也行,银行的各种信用贷款其实就是客户承诺用未来的资产偿还当下的负债。

  想要在这个资金循环中挣钱,银行需要收集客户的财务信息,以甄别资产的好坏,并反推客户的资产负债表,预判它向哪个方向演化。所以,信息流对银行同样很关键,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是风险控制和实现盈利的核心要素。互联网理论上可以让银行以更低的成本处理信息,这也是市场认为互联网巨头进军银行将带来颠覆性变革的根本所在。

  然而问题是,互联网虽然能够改善信息不对称的现实情况,但不可能完全消弭信息不对称,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我们还在不断陷入信息过载的困扰之中。尽管互联网正在逐步剥离商业银行的支付功能,但在最核心的风险业务上,只要信息不对称不能完全消除,银行的商业模式就不会有根本的改变,因为它必须用实打实的资本去构建最后一道风险屏障。

  很多人或许对此不以为然,认为未来的银行完全可以轻资产化,不需要像传统银行一样承担风险,和客户的资产负债表直接对接。这个判断在单家银行身上可以成立,但在整个系统上不成立,因为资金最终会对接资产,只是怎样对接的问题。这样的机构在现实中已经存在,甚至没有银行牌照的网贷公司也在做同样的事情,何苦要等到未来?

  准确认识互联网银行没有改变传统银行的根本属性,或许是在“互联网+”这个大池子里扑腾好的一个基本前提。至少在目前来看,BAT银行中发展势头最好的,并不是号称要改变我们的微众银行,反而是老老实实依托阿里巴巴物流体系的网商银行。这已经足够说明问题了吧?

证券时报
责任编辑:徐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