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17 20:45:29 来源: 凤凰评论 作者:张丰
今天,有两条与北京媒体有关的消息不胫而走:一是《京华时报》将停刊,并入《北京晨报》,二是《新京报》将并入《北京日报》集团。都是“并入”,但却有实质性差别:《京华时报》并入“竞争对手”《北京晨报》,其实就是死亡,而《新京报》并入《北京日报》集团,改变的可能是管理方式。
处于舆论漩涡中的两家报纸,回应也是迥然不同的。《京华时报》发了一条鸡汤微博:“有梦想就有希望,有希望就有未来,有未来的人,天是蓝的。早安”这种含混的表态,等于变相承认了与《北京晨报》的合并。现实是残酷的,是否有蓝天,很大可能是由风决定的,而不管你是否有梦想。继《东方早报》传出停刊后,国内又一家著名报纸的停刊,看来几成定局。
相比之下,《新京报》的回应则硬气很多,官方微博斩钉截铁辟谣:“网传‘新京报将并入北京日报集团’,辟谣:绝无此事!”目前,《新京报》自从与《光明日报》脱离关系后,就归属北京市委宣传部管理,如果划归《北京日报》集团,在行政上,就会多出报业集团这一个层级。《新京报》官方微博的表态,得到大量员工的转发,似乎传递出某种“守卫”的信号。
中国报业陷入困境,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中国报业的困境,除了新媒体的冲击之外,管理上的桎梏也是重要原因,因此,人们才会格外关注《新京报》可能变更管理方式。其实大量报纸,在办报质量和影响力上,比《东方早报》和《京华时报》差得很远,但却仍然“活着”,而《东方早报》和《京华时报》却要退出纸媒领域,这说明上海和北京的管理部门,还想有一番作为:最起码,他们是站在市场的角度在考虑问题。
上海与北京的探索,很有可能会被省会城市模仿,2017年,会有更多的报纸关停。去年,《中国青年报》的曹林与腾讯网的王永治曾有过一场争论。王永治认为,多数(报纸)媒体人将在2017到2018年下岗。到2018年很可能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纸媒将会“关停并转”。这种看法受到曹林的猛烈攻击,但是,如果我们对“2018”这个具体的期限没那么在意的话,王永治说的很有可能成为现实,区别可能只是时间上要晚上一两年而已。
如果我们不把“关停并转”看成报纸死亡的标志,而是把“追寻新闻真相,守望社会良知”作为报纸还活着的标志,多数都市报已经死掉了,而有很多报纸,则从来没有活过。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都市报,把自己的目标读者定为普通市民,在网络兴起之前,他们赢得了广大用户。尽管所有的都市报,用户都是区域性的,但报纸所报道的领域则并未局限于本地。优秀的都市报都设有“调查新闻”或“深度新闻”部门,把追求真相的触角,伸向了全国,所谓“异地监督”,其实对公民社会的养成有相当的促进作用。
从2014年以来,报业营收加速萎缩,加上管理限制,很多报纸都已经支付不起做调查新闻的费用。报纸在缩减版面的时候,调查报道、深度新闻和评论首当其冲,而这些在过去恰恰是一张报纸最有个性也是最有魅力的版块。如果说报纸存在的根本意义是其公共价值的话,这些成本高昂又充满危险的内容,其实正是报纸的灵魂。没有了灵魂的报纸,本质上就纯粹是一个想盈利的企业而已,它的死活,只关系到自己员工的利益,而对公众则毫无影响。如果我们以“脑死亡”来判断,很多报纸早就死了。
因此,重要的问题,就不再是报纸何时死掉,而是由谁来接过公共价值的守望者这个角色。理想的继承者是门户网站,它们长期免费使用报纸稿件,虽然让纸媒从业者痛恨,但是,这同时也放大了报纸深度报道的价值。在报业衰退之时,这些门户网站成了大多数优秀记者的下一站。人们不但期待这些门户网站能够把记者养起来,也期待他们能够在捍卫公共利益的报道上有所作为,期待新闻业的灵魂能够像火种一样,传承下去。然而,大多数门户网站并没有采访权,原创内容也都成了空中楼阁。
在9月份,上海、杭州和成都等地,都出现了谣言扰乱房地产的事件,在事关市民利益的报道中,没有看到传统媒体的身影,几个公众号的联合炒作,甚至可以让一个都市的房价飙升。如果远离公共利益守护者的这种媒体使命,新媒体技术的先进,带来的将是灾难。那些一心追求10万+的公号运营者,当然理解不了新闻严肃的一面。好记者才有的操守,如今正面临着被社会抛弃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