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热点

多地耕地撂荒严重 农户:一亩地一季300块 打工3天就有了

2016-08-18 16:29:48       来源: 央广网    作者:李鑫

  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近日,国土资源部召开2015年度全国土地变更调查新闻发布会,发布土地变更调查数据。调查结果显示,全国耕地面积基本稳定,净减少明显放缓,新增建设用地下降明显,节约用地效果明显。

  保护耕地,是为了保障粮食安全,而保护粮食安全,一方面要有可种的土地,另一方,非常重要的是,要有愿意种地的农民。目前,除了被占用之外,很多耕地被农民撂荒也是浪费土地资源的重要方面。随着粮食价格的下跌,很多地区的农民已经不再愿意种地,土地被撂荒的情况大量出现,十分可惜,也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

  今年72岁的张高志,是湖北随县鲁城村村民,种了一辈子的地,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张高志的孩子都在外地打工,家里只剩下他和老伴,随着年龄的增大,农活干不动了,家里的地一年有半年撂荒,收入也下降了。

  张高志:吃饭吃的是土豆、大米、豇豆,没有什么可看的,我们家没有什么电器,就是有一个小收音机。

  5年前,张高志放弃了冬小麦的种植,为什么会这样,除了年龄因素之外,张高志有一本账:这本账就是种地不赚钱,不如不种。

  张高志:旋耕机一亩算是80,一包复合肥要80,还有其他肥料,这就是两百多块钱,还有买种子,工钱不算,这就得五六百元的投入。

  整理土地、购种、施肥、管理、收获,农业生产的每个环节,要么耗时间,要么耗成本,而收益却是很低的。

  张高志:麦子才卖七毛钱一斤,一亩田搞到800斤都不到,是不是亏本?亏本就不种了。

  张高志的这本账,附近很多村民都算过。拿水稻来说,水稻每亩收获1000—1200斤,按每斤售价1.2元计算,扣掉种子、化肥、人工的投入,夏天忙上一季每亩就剩个三四百元,这个钱,村民外出打工两三天就能赚到。水稻还算好的,冬小麦的情况更惨,因为价格和产量都不如水稻。因为有了这本账,随县的土地撂荒情况比较严峻。万合镇郭家沟村党支部书记彭明慧指着村里的大田说,预计今年村里冬小麦的种植面积,也就300来亩,不到过去的一半。

  彭明慧:冬天小麦大概就是正常情况下应该种700至800亩。

  随县是粮食大县,粮食产量一直很稳定。随县人口多,人均耕地不到2亩,在过去耕地非常宝贵。然而近两年,撂荒的地越来越多,宝贵的耕地变成了普通的事物,很多人不在意了。当地村民们说:

  当地村民:以前是栽秧的,现在长得树么,不是人工种的,这两年出去打工就没人种了。

  当地村民:一冲一冲的都没有人种,一个生产队几百亩,500多亩甚至上千亩都没有人种。

  当地村民:一亩田像搞的好一点的,弄个300来块钱,出去了忙一天能赚多少钱,现在年轻一点的,都不在地里种田了。

  农民个人的账本,算的很清楚,但是这里面,应该还有一本大账,那就是规模出效益。就按照农民的小账来算,一亩田种水稻除去所有的成本,仅剩三到四百元,效益很微薄,但是如果有一百亩地,那就是三到四万元的纯收益,在规模种植的情况下,还能节约部分成本,效益更可观,在此种情况下,种粮大户为什么不把撂荒的土地捡起来,规模种植呢?农户表示,国家政策补贴政策在中间起了很大作用:

  当地农户:应该把补贴加到粮食上去,卖粮食就有这个补贴,不卖就没有,那样就估计好一点了。现在国家政策是好的,只是调动不了积极性。

  目前国家给予的粮食、良种、农资三项补贴,每年每亩150元左右,直接发放到承包户手里,不管地种不种,补贴都照常发放。而土地流转之后,租地的大户享受不到这些补贴。从小账上看,有些农民已经不愿种地,从大帐上看,有些种粮大户没了积极性。万合镇郭家沟村支部书记彭明慧:

  彭明慧:现在有在外面打工的年轻人就说,我的地,我不要钱,你给我种上,不荒就行,那都没人种。

  撂荒的土地接近免费了,有些种粮大户还是不去种,这是为什么?是当地政策不支持规模种植么?随县农业局总农艺师张明学说,当地不仅支持规模种植,还积极鼓励和引导:

  张明学:我们现在提倡家庭农场,户均两、三个劳力,种植面积100亩到200亩,劳力投入、机械化、技术指导都合算,对粮食产量有利。

  随县是湖北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的试点县,随州市农业局种植业科科长张坚说,当地正在大力推进这项工作。

  张坚:在土地流转上,后期还要进一步做工作,但是大的方针还是要往流转上靠。

  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每户要求不一样,集中起来有困难,这就是其中的矛盾,这个矛盾还是一笔账,里面既有小账也有大账。这本账,加上种粮收益的小账与大帐,几个账本重重地压在了撂荒的土地上,等待着答案的破解。

  我国粮食产量不断增长,实现了十一连增、十二连增,目前市场稳定,供应充足,国家粮食安全势头向好。不过,正如记者所说,在一些地方,因为种粮比效益偏低的问题,有些土地被撂荒,谁来种地的问题,在一些地方成了需要思考的问题。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李国祥认为,解决这些苗头,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并降低土地流转的费用。

  李国祥:对于现实中出现的这些苗头性的问题,确实不能够掉以轻心,必须高度重视。第一是农民种粮比较效益偏低的问题,在价格保持合理水平的前提下,要通过粮食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粮食的整体收益。当然发展粮食规模经营,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在现在的家庭承包经营制下,必须要加大土地流转的力度,土地流转现在的问题还是价格偏高,这就要求在推进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时候,要跟城镇化、农民工的市民化同步,要协调发展。要让不再依赖土地的农民把土地,包括承包经营权有偿的退出来。

  在今年的4月份,财政部、农业部曾印发通知,指出要在今年全面推开农业“三项补贴”改革,在记者的采访中,有些种粮大户对原先的三项补贴有意见,认为原先的政策不能够调动种粮人的积极性。

  李国祥认为,将政策向种粮大户倾斜,并且将补贴的方式由直接补贴改为间接补贴,对推动农业的发展,降低新型经营主体的成本,提升种粮的意愿具有积极的作用。

  李国祥: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之后,新型种粮主体获得补贴的问题,是比较大的考验。这就需要在粮食补贴政策上要进行调整。过去是针对拥有承包地的农民发放补贴,现在开始探索新型补贴方式,不是现金补贴,不是直接打到银行卡、存折上的方式,而是通过贷款给于贴息、担保这些方面降低种粮大户的成本。种粮大户在运用先进技术的时候,通过技术补偿的方式把新型经营主体的成本降下来。通过这样的非直接补助、补偿的方式提高新型经营主体的效益,这条路子已经看到了希望。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汪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