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热点

“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农业如何“走出去”

——中国企业家博鳌论坛·“全球视野下的农业对外合作”分论坛观点梳理

2016-07-20 14:54:07       来源: 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魏登峰

  2016年6月18日,首届中国企业家博鳌论坛·“全球视野下的农业对外合作”分论坛圆满落幕。与会专家学者企业人士聚焦“全球视野下的农业对外合作”主题,展开积极讨论,进行思想碰撞,形成广泛共识。会议认为,中国农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对外合作前景广阔,今后农业加快“走出去”应更加注重依托农业企业载体,而农业企业向海外发展时,应做好投资项目选择、风险预警控制和相关人才培养等工作。

  农业“走出去”势在必行

  中国农业为什么要“走出去”?

  一是为满足国内需求需要。自2004年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开始出现逆差以来,我国农产品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每年我国都需从国外进口大量谷物、棉花、糖、油脂、大豆等大宗农产品。同时,与我国农业份量、我国整体“走出去”的水平相比,农业“走出去”显得比较滞后。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叶兴庆表示,国内资源条件不足以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对农产品需求的日益增长,需要有效利用全球的农业资源,我国农业“走出去”势在必行。

  二是为提高全球农业的产能。与会多位专家认为,未来中国农业“走出去”要在立足满足国内需求需要的同时,还应考虑与所在国的农业发展目标相契合,以便更好地融入当地的发展,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效益。叶兴庆认为,“满足国内的需求需要”和“提高全球农业的产能”,未来基于这两种目的农业投资活动都应得到支持。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杜志雄也明确提出了中国农业“走出去”行稳致远的三个目标:企业与社会利益最大化并存;中外农业利益最大化并存;中外农民和消费者利益最大化并存,这些也是农业“走出去”成不成功最终的衡量标准。农业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投资政策处马志刚研究员提出,需务实做好内外需求与政企目标两个结合。

  农业“走出去”空间很大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向纵深推进和相关政策措施的不断出台,我国企业(主要是农业企业)掀起又一轮海外农业投资热潮。而“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为我国农业在海外投资与合作提供了很大的空间。以中亚地区为例,这个地区地广人稀、土地集中平坦、物种资源丰富,但农业生产效率低、劳动力不足、经营方式粗放。如中亚耕地面积最大的哈萨克斯坦,谷类单产却是中亚最低的,小麦产量仅为中国的1/5,提升潜力巨大。中国人民大学孔祥智教授建议农业企业可更多地关注这些国家,到这些国家去投资发展。

  与会多位专家还提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迫切希望改善农田水利设施,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我国地域辽阔,农业文明历史悠久,积累了在各种气候条件下从事种植、养殖的先进技术,沿线国家对我国的农机装备、温室种植、动植物检验检疫等产品和技术都有强烈需求。

  农业“走出去”的主体是企业

  中国农业靠谁“走出去”?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对各种信号反应灵敏,具有很强的开拓适应能力,未来应更加注重发挥企业的作用。叶兴庆提出,下一步在对外农业投资中,要更加重视发挥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作用。

  不过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比如,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的企业大多规模小、竞争力不强,投资区域和领域高度集中。截至2014年年底,中国共有233家境内投资主体在“一带一路”区域进行农业投资,其中民营企业210家,占总数的90.13%。而且相较于一些国企,这些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得到的政策支持明显不足。

  从风险角度来看,杜志雄认为,我国农业“走出去”还面临着政策风险、法律风险、政治风险、市场和价格风险以及自然风险等。另外,国内的保险机构很难把范围覆盖到境外项目,海外投资项目很难得到风险保障。

  此外,多位专家和企业界人士提出,“走出去”最大瓶颈还是在于缺乏懂得国际农业发展大势、了解对象国农业政策的专门人才。海南省农业厅厅长江华安表示,人才和智力支撑是海南农业对外合作最欠缺的地方,中国的农业大学很多,但是缺少专科学院和专门人才,为此,海南省正积极筹备开办一所热带农业学院。

  农业“走出去”应综合发力

  专家建议,今后我国农业加快“走出去”步伐,应在投资项目选择、风险预警控制和相关人才培养等方面综合发力。

  一是重视农业上下游产业链的投资。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到农业资源丰富的国家,以多种方式建立加工厂、共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场,发展从种植、养殖到加工的全产业链经营,建立海外农产品生产、收购、仓储、加工、运输体系。马志刚建议,我们农业投资还需做好内外需求的结合。具体来讲,“走出去”要与相应的资源开发相结合;技术、人才引进与试验示范相结合;境外的生产基地建设与农业企业链的发展相结合;产品目标国供给与全球统筹平衡相结合;境外生产与产业链转型和升级相结合。

  二是加强风险预警控制。杜志雄认为,首先要与当地政府、民众构建良好的公共关系;其次,企业要担当社会责任,在当地扶贫助困、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做出贡献;第三是注重当地环境保护,企业不能把对环境造成压力的生产方式带出去。所以,从风险防控和规避的角度来讲,企业一定要有预置。

  三是加快相关人才培养。与会专家认为,企业要及时跟踪农业大势,把握国内外农业政策,还要着重培养全球视野和跨国经营管理能力,既通晓外语,又熟悉农业专业技术知识和国际经贸知识,了解对象国法律、文化的复合型人才。在国家和地方政府层面,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国际人才的教育和培训,使人才培养更加贴近企业“走出去”的需求。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汪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