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7 10:56:48
社交网络的快速发展,都市压力的陡增,似乎为恋爱关系蒙上阴影。
美国律师协会曾有份报告说明,81%的律师反映他们的离婚案件中,都有脸书等社交网络的影子。因此有专家认为,互联网为出轨行为提供了更便利的渠道,社交网络的场景设置本身相对暧昧,降低了出轨难度。
尽管有心理学家认为人类这类哺乳动物天生有出轨,以完善族群延续的基因,但互联网仍然加剧了这一现象,并让出轨看上去更容易逃避道德风险。
实际上,人类对于出轨的定义就不曾一致过。男性普遍认为出轨必须发生实质性肉体关系,而女性更侧重精神出轨。也就是说一条网络消息也可能被定义为出轨。而在男性方面看来,那最多算是暧昧了一下。
这种认识偏差导致了复杂的互联网两性关系态度。不过除了直接的肉体出轨,相以及明确的地下恋爱,没有明确关系的网络暧昧更为普遍。而利用好网络暧昧,则可以发展为一门生意。事实上,目前互联网的多个行当本质就是一种网络暧昧生意。其尺度和出轨的界限其实早已十分模糊,人们坚守的出轨、背德模型早已不那么明确。
很多人都在为网络暧昧付钱,只不过大都时候并没有意识到。
网络暧昧:洪荒之力的小剂量宣泄
2014年的一项研究表明,每个已经有伴侣的受访者中人均和两个对象在互联网上表达过浪漫或含有性趣味的对话。除了前男友或前女友,也有一些暧昧朋友,或者说备胎。
人们之所以会有类似的行为,并非他们一定想要背叛谁。但他们现有的关系中,基本存在某些方面某些程度的不满意。根据研究,有这些对话的人们,普遍还担负了较大的社会压力。
这些压力本身需要一个出口,而让自己愉悦的出口有很多。比如深入玩场游戏可以释放,而说出性玩笑,也是可以释放的。本质上,宣泄压力的目标是为了愉悦,而其中最刺激的是性愉悦感。
这种愉悦未必要通过上床或改变恋爱、婚姻关系来取得。那样的成本过高。而网络暧昧的社会成本则极低。
我们知道,很多社交网络从设计之初,就是考虑约会的。一些功能设置也是助力于约会的,比如摇一摇等等,目标都是为了认识陌生人,或者构建一个私密的聊天空间。
私密的场景设置,本身就给人释放压力提供了暗示。你无需为释放内心洪荒之力担忧更多的麻烦。
尤其在与另一个有性魅力的人聊天时,体内的洪荒之力极有可能被点燃。
但人类同时又是冷静的。网络暧昧,多数时候是洪荒之力的小剂量发泄。人们多数时候并不想因此改变自己的婚姻恋爱全貌。而且更多的人并不相信网恋,但是掌握暧昧的尺度也是暧昧不清的。每个人都有对出轨的心理底线设置,这个设置有可能被更进一步的网络暧昧攻破。
秀场网红本质上是场暧昧生意
鉴于在互联网上游荡的人们普遍存有释放压力和性焦虑的考量,任何一门生意都可能利用这种暧昧释放。为网络暧昧付钱,正是当下相当一部分人天天在做的事。
音乐社区,直播的秀场网红主播,从本质上说,都是依靠网络暧昧来揽生意。欣赏、点赞、送花,送礼品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占据一方暧昧的主动权。而播主通常会对赠送更多的人抱以极为暧昧的反馈。这种反馈更加刺激人们为了暧昧付钱。
前段时间,有爆出未经证实的消息说,有一位小学生用零花钱供养直播主播,并渴望主播做其女友。主播对小学生的回应,掌握了暧昧的真谛,一面以不要小学生再给钱了、自己的男友不高兴等等为托词,一面又不完全拒绝小学生荒诞的需求,甚至会在适当时候发表一些暧昧的表情。
主播目标也十分明确,就是利用模糊不清的回应,争取从粉丝手上获得更多的收益。
此案例可能较为极端,但实际上,秀场主播每天都在依靠暧昧团结忠粉。无论是大尺度的服装还是娇滴滴的感激,都是在制造暧昧情绪。
为了这点暧昧,土豪花个几万块求主播嫣然暧昧一笑的大有人在。
网络游戏当然也是设置暧昧的重要场景。在互联网中,带女性打怪升级的暖男,有可能仅仅只是为了女性玩家娇滴滴喊的老公一词。尽管两人基本没有见过面,也只在游戏中互称老公老婆,但这种暧昧是一项额外的游戏激励,它甚至是一些人继续玩下这款游戏的全部动力。
没错,暧昧是具备激励作用的。而激励本身是营销的重要手段。为暧昧能花多少钱,某种程度上,基于耍暧昧的手段有多高明。
暧昧是最有效的连接器
如果说情色是诸多低端网络产品打擦边球,吸引眼球的必备元素,那么暧昧才是一个互联网社交产品保持清楚,保持连接的核心武器。
互联网有社交的便捷性,但也容易为人们交流建筑壁垒,这壁垒就是信任度和安全性。直接的一夜情约会,很多人内心根本过不了这个坎。但如果这场社交是在其他活动背景下顺便到来的,则有一种暧昧不清的美感。
目前一些软件应用,在其主要产品中附着社交需求,则正好向人们供应了网络暧昧的渴望。比如“租人”类型的产品。看上去它本身是分享剩余时间的产品。我可以租一个人教我打网球,也可以租一个人聊聊天。
这些租人的理由极度正当,或者也确实正是我的迫切刚需,但是多数时候,这种需求完全可以用其他方法替代。偏偏使用“租人”APP的理由,其实潜意识里普遍存在另一个需求。那就是点对点找一个人看有没有暧昧升级的空间。所以我们会发现,通常这类租赁服务,都不自觉会选择异性提供服务。
与之类似的,也有基于音乐类型的社交产品,基于互助健身、约跑之类的产品。人们使用之类产品中的社交设计,总能顺应“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的体验。而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体验,正是因为“异性效应”在起作用,异性在一个场景里完成任务时,通常男性一方会分泌更多多巴胺,从而更加愉悦。
而女性通常会得到更多的赞美和鼓励,心理上女性甚至觉得自己更有魅力了。男女通常都会在这样的场景设置里得到愉悦感。
因此,互联网上人们总是更倾向于与异性一起协作或者游戏、聊天。而一旦人们跨过界,就会上升为暧昧。暧昧的刺激更大,也更能影响人们为此付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