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观察

陈锡文:推进马铃薯主粮化不能光盯着补贴

2016-03-09 15:30:29       来源: 央广网—中国乡村之声    作者:张程

  今年是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之年,农业政策的走向引发行业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在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中国乡村之声记者张程专访了全国政协常委、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陈锡文透露出不少我国农业发展的新动向。

  

  “八年”玉米临储要改革:价格与补贴要分开

  2008年,国家推出玉米临储政策。2015年,玉米临储收购价格首度下调,从每斤1.13元调至1元,让不少农户倍感压力。在国家库存过高、洋货入市的背景下,今年的玉米价格何去何从,是农户普遍关心的问题。陈锡文的回答是:玉米临储政策,今年肯定要调整!

  记者:据了解,新疆自从针对棉花实行目标价格试点之后,棉农的收益受到很大影响,一些农户抱怨连连,是不是意味着种植玉米种植户也要经历阵痛呢?

  陈锡文:因为我国现在的玉米临储价格比国际上高出太多,如果不改的话,明年就真的卖不出去了。目前到岸的美国玉米价格是每吨1500元,咱们比人家高出五六百元,就肯定没有市场。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玉米价格必须降下来。降下来以后,政府会在合理的范围内给予补贴

  至于棉花,在2013年的时候,新疆的皮棉每吨是20400元,2014年第一年改革后是19800元,2015年变成了19100元,对于农民来讲,他当然觉得收入变少了。但是,即便是19100元这个价格,比到岸价格还要多6000块钱。

  所以,我们不能总原谅自己是因为规模小、农民多、效益低,所以我们没有竞争力。你没有竞争力,人家打上门来跟你竞争。中国也是WTO成员国之一,没有权利、用任何行政手段不让别人跟你竞争。

  解疑释惑:“价补分离”后会有哪些不同

  实行临储政策时,国家通过制定收购价格,按价收购种植户的玉米;实际上,“价格”承担着补贴农民的功能。而“价补分离”意味着价格和补贴分开,国家不再制定收购价格,而是将调节价格的大手交给市场,由市场来定价;国家会另外对玉米的生产者进行补贴,保障农户的收益。 在此之前,从2014年起,国家取消棉花和大豆临时收储政策,对新疆(含兵团)棉花和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的大豆实行目标价格改革试点。

  记者点评:

  2008年至2014年,是我国玉米种植户经历的“黄金七年”,玉米产量不仅连年增长,价格也一路走高。而在国际的玉米主产区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玉米产量同样在增长,价格却接连下跌。从经济效益角度讲,国内玉米企业自然选择价格低一些的,再加上大麦、高粱等替代品的进口,一定程度上推高了国内玉米的库存。

  临储政策的制定初衷是为了维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但如今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农业部去年出台了《关于“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将调减五千万亩玉米种植面积。调减的地区,可以适当种植苜蓿、饲用玉米、大豆、马铃薯、小米等作物,开展种养结合。正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说,即使要推行改革,也会保障农民的合理收益。  

  关于马铃薯的“主粮待遇” 不能光盯着补贴

  当了多年的蔬菜后,马铃薯摇身一变成主粮,引发公众热议。今年出台的《关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的指导意见》,正式开启了马铃薯产业升级之路。许多种植户都很关心,对于马铃薯,今年是不是会立刻出台与其它三大主粮同等的扶持政策。

  记者:马铃薯已经成为主粮,除了现有的良种等补贴之外,会有更多的补贴吗?

  陈锡文:这个不会,不能都吊在补贴这棵树上。过去很多事情是因为没有办法才这样走过来的。许多国家都是拿马铃薯当主粮,它的营养也很丰富。另外,马铃薯成为主粮,没有一定规模是不行的。很多人觉得,是不是粮食不够吃了呢?其实不是的。现在的马铃薯加工,在技术上也有很多要改进之处。中科院加工的马铃薯馒头、面条,也就是拿马铃薯薯粉掺一点,在工艺上还有很多提升的空间。

  解疑释惑:马铃薯有哪些补贴

  政府目前已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例如:中央财政对马铃薯实施脱毒种薯扩繁和大田种植补贴,每亩补贴100元,补贴对象为农民、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或企业;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资金从2014年的6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0亿元,增长了67%,主要用于马铃薯和果蔬储藏保鲜,其中1亿元专门用于支持马铃薯主食产品开发。 《关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将完善马铃薯生产扶持政策,落实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鼓励各地对马铃薯加工企业实行用地、电、水、气等价格优惠。

  记者点评:

  马铃薯变主粮从去年起正式提出,从最初表述的全国扩种至1.5亿亩到如今的1亿亩,数字变化背后,体现出的是农业供给侧的优化。倘若在消费者还远未认同的情况下盲目扩种,薯贱伤农的尴尬依然难以避免。

  农民贷款难怎么办?发展金融互助组织

  记者:农村金融网点少、农民贷款难,怎么办?

  陈锡文:你要贷款,为什么非要吊在商业银行这棵树上?既然你走商业银行,当然要有抵押物。但是,银行可以有多种形式,不一定非得是商业银行。农村也有很多合作金融组织,比如农信社。日本、韩国的很多农村也是这样的,大家都在一个村子里,不存在什么抵押不抵押,你的信用我是清楚的,你要借多少钱我也清楚。抵押担保和买卖之间没有区别,能抵押的东西就可以买卖。所以在制定政策的时候,我们总要考虑一个问题,叫做“政策取向”,很小的一个政策背后都有一个长远的发展思路,顺着这个政策会走到哪里去,所以有些问题就会非常谨慎。

  像农村地区的资金互助社,它可以培养农民的金融意识,可以逐渐发育和完善农村的金融生态。现在有很多农民,还是分不清楚政府给我的钱和银行给我的钱有什么区别。有人说,银行不也是国家的吗,拿到了钱就不还了。这是不正确的。所以,通过金融互助组织可以培养农民的金融意识。

  记者点评:

  陈锡文的回答直接、尖锐,却也道出了问题的本质。政府主导之下的金融机构,最在意的自然是安全。对于金融风险的防范,自然会对贷款门槛提出较高的要求。而信用社、资金互助合作社以及非官方背景的商业金融机构,则会很好解决这个问题,与传统银行形成互补。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蔡薇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