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2-01 11:40:03 来源: 经济日报 作者:梁 睿
上周,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提出,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值得关注的是,在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方面,《意见》首次提出了引导互联网金融、移动金融在农村规范发展。
长期以来,金融市场对农村的供给不足。数据显示,近年来,农户存款额远大于其获得的贷款,且存贷差逐年扩大。据人民银行统计,截至2014年底,全国涉农贷款余额23.6万亿元,占贷款总比重的28.1%,其中农户贷款余额仅5.4万亿元。由于“三农”群体收入来源较为单一,且存在缺乏有效抵押物以及抗风险能力较弱的问题,无论在发展生产还是在改善生活方面,都遇到了融资需求难以满足的瓶颈。
建设现代化新农业和新农村,亟需互联网金融雪中送炭。除了推动传统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渠道下沉,更好地为农村服务外,互联网金融亦大有可为。作为传统金融的有效补充,互联网金融具有跨地域、低门槛、渠道扁平化、交易便捷的组织特点。与其他农村金融机构相比,互联网金融在服务上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的优势;在渠道上,互联网金融天生具有普惠金融的基因,可以弥补传统金融机构在农村覆盖面的不足,为中小微企业、“三农”等实体经济提供优质的线上金融服务。正是看中了农村金融的广阔天地,一些行业巨头已纷纷行动起来,到农村“安营扎寨”。京东已经在全国建设500家县级服务中心,阿里实施了千县万村计划,新希望则上线了“惠农贷”和“应收贷”,半年来,累计成交额已突破9亿元。
当然,互联网金融进入农村市场,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把控好风险,稳扎稳打。首先需要创新农村金融模式,包括创新担保方式,进一步推动农业保险向深度和广度覆盖,协助农户形成稳定的偿还能力、增强农户对意外风险的抵抗能力,这样互联网金融进入农村市场才没有后顾之忧。另外,农村的征信体系几乎空白,广大借款人受教育水平不高、财务信息匮乏以及信用意识淡薄,在城市里惯用的互联网金融风控模式难免会“水土不服”。因此,农村互联网金融经营者需要因地制宜,积极采用线下贷前调查结合线上审批的“O2O”模式,把金融服务送到真正需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