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17 14:55:11 来源: 农博网县域
长治县是山西的玉米种植区。
这里的玉米地,由于采用了免耕法,3天就可完成下种,秋收也只需3到5天,而每亩地的产量已从过去的300斤左右达到目前的千斤以上。
包产到户后,每户人家的土地很少,很多农户觉得没必要耗费整年的时间用来种地,于是,他们只在春种秋收时回家,其余时间都选择出外打工。
即使是入冬时节,这里的庄稼地里看到的仍然是老人的身影居多。
“这种现象恰恰是中国农业生产率提高的结果。”国家行政学院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张孝德说。
中国农业是否只有走美国式的企业化、资本化、规模化农业才有更高的生产效率?在中国,这仍是一个需要实践的命题。
不可否认,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当下的薄弱一环。在确保粮食安全前提下,一个必然的选择是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技术创新的步伐。
用工业的方式发展现代农业,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提法。那么,农业该怎样借鉴工业的经验而又避免它的一些弊端?
如何认识和借鉴
稻田养鱼在我国有2000年的历史,比如在浙江青田,稻鱼的互利共生不仅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食物,还有利于农业生物多样性和农田生态环境的保护。
“传统生态智慧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才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闵庆文如是强调。
用工业的方式发展现代农业,在这位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情有独钟的学者看来,其核心应当是利用工业发展中的科学技术来武装农业,利用工业发展中的管理手段来改造农业。
“农业的经济功能往往是人们较为关注的一个方面,但农业的生态保护功能、文化传承功能、社会稳定功能也不容忽视。”闵庆文说。
现实是,对于山区面积在国土陆地面积近70%、自然条件先天不足的中国,强调因地制宜,强调农业发展方式的多样性,无疑是一条科学的发展路径。
稻鱼共生、农林复合、桑基鱼塘、间作套种等传统农业的精华,与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管理理念、经济手段等相结合,进而发展成生态循环农业,将为实现农业从“面源污染”向“生态屏障”的转变发挥重要作用。
在张孝德看来,改革30年来的实践证明,中国之所以保持多年的粮食持续增长,恰恰是这种既节约劳动力,不需要更多专职农业劳动力,同时又能够最大限度、最大成本吸收农业机械和农业科技的模式。
而同时,也有不少学者按照规模效应的理论简单倒推,把农村人工贵、效率低归罪于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对于借鉴工业的方式发展农业,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特别提醒要注意三点。
其一,要尊重农业发展规律,理论和实践反复证明的最有效的农业组织形式是农户,而不是工厂。农民自己为自己劳动比为企业劳动更有效率,农户经营存在的一些问题只有通过制度创新来解决,而不是以否定家庭经营制度为代价。
克服小农户经营弊端的出路在于发展家庭农场,家庭农场的生产有利于借鉴某些工业方式,如机械化、产业化以及产业融合等。
其二,工业的农业发展方式主要体现在农业的产前产后。如种业、化肥、农机制造、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研发与销售以及农产品的贮藏、运输、加工、销售等。
其三,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工业方式发展农业的最典型体现。现代农业不再是小而全的农业,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是通过完善的社会化服务,实现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农业经营规模化。
如农机社会化服务可以为家庭农场、承包大户提供耕种收割等社会化服务;植保专业组织可以为农民提供病虫害防治服务;粮食的储运服务为农民提供烘干、储存和销售等服务。
完善的农业生产社会服务体现的是专业分工和高效率标准化服务,是工业方式服务农业的重要方面。
朱启臻认为,农业与工业的发展目的不同。农业所追求的不是生产者利益的最大化,而是消费者的需要,也就是国家的农业安全,追求的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产品不是可以通过市场调节的一般商品。“不能盲目机械地理解农业的工业发展方式。”
不可忽视已有弊端
由于以亲资本、追求农业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农业工业化发展方式对传统乡村和小农经济的解构产生了直接作用,对土地掠夺式开发也带来土地肥力衰减、土地污染、食品不安全等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就开始反思工业化农业生产方式的一些弊端。
“我反对用工业化方式发展现代农业。”面对记者采访时,张孝德直言不讳地表达了他的观点。实际上他担心的正是农业工业化的发展方式即将或者已经带来的种种弊端。
我国在借鉴工业的发展方式发展农业,在促进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等方面,进行了不少大胆尝试,在朱启臻看来,取得了不少经验,但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
例如,为流转而流转。基层政府为完成上级规定的流转任务,或强迫农民流转土地,人为制造出失地农民;或通过提高地租,诱导农民流转土地,结果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生产成本,使耕地流转受让者难以从事农业,从而制造出大量规模化荒地。其结果是损害了农业,坑害了农民,也伤害了农业投资者。
又如,为了规模化而规模化。至于为什么要搞农业现代化或者什么是现代化,各地实践的思路并不清晰。
有些地方提出农业的工业方式就是要实现农业生产工厂化,农民工人化。其做法就是把土地集中给工商资本,农民既拿地租,又可在农场打工挣工资。
这些做法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在农业的工业化发展理念下排斥农民的农业生产主体地位,因而有人称其为“要土地而不要农民”的发展方式。
更极端的做法是,以“探讨集体土地所有制的实现形式”为名,把农户承包地收回集体,重新发包或通过招租形式让渡给工商资本,搞所谓的高效农业,以获得所谓集体收益。更有甚者把农民的土地当成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工具,试图制造不劳而食的新食利人群。
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朱启臻认为,主要是对农业特点和农业发展规律缺乏认识和把握,把工业发展的模式生搬硬套到农业上,结果只能因违背了农业发展规律而遭受挫折。
农业发展的真正趋势
当今中国,无论农民还是城市居民,所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不是粮食不够吃,而是食物不安全导致的种种问题,是过度化学化的粮食生产导致的环境恶化。
虽然城市中的中产阶层已经意识到粮食安全的重要性,相关的消费市场已经存在,却缺乏满足这些需求的生产。政府与社会的推动还远远不够。
与此同时,世界农业现代化模式也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以适应不断增长的对高质量生态环境和食品的社会需要。其中,颇具代表性的当属以亲劳动、亲乡土为特征,以获取有机食品和社区发展、良好生态为综合目标的生态社区农业。
而支持小规模的家庭农业、社区农业,已成为日本、欧美等国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潮流。
在经济学界,也有数据统计与实践证明,小规模农业的综合产出率依然存在优势。美国农业部最新的农业普查显示:较小的农场每英亩生产食物比较多,不论以吨、卡路里、美元计算都是如此。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农业就是生态农业,这种传统生态农业与现代机械化、现代信息技术、现代化市场相嫁接,成为更高效率现代生态农业的基础。据介绍,目前许多生态农业实践证明,生态农业同样可以高产。
同时,在绿色消费的大趋势下,农村走向生态化农业,既可以“活化”中国乡村社会和乡村文化,还可以带动乡村农业休闲旅游,可以吸引更多农民回乡就业,使中国乡村走向复兴之路。
“把中国粮食安全交给唯利是图的工业化农业,这是一个冒险的实验。“张孝德提醒道。
生态文明理念下的农业发展,将会以何种方式进行,虽然仍然存在诸多争议,但多样性发展以及遵循农业发展规律,无疑是两个基本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