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14 16:08:13 作者:新华网记者庞明广、夏军、杨洪涛、晏国政
时值初冬,一棵占地两亩的大核桃树悄然落叶。云南大姚县这棵全县最大的核桃树每年创收六七千元,成了村民李立开家的“摇钱树”。
我国核桃种植面积已超过8000万亩,居全球首位,很多贫困地区指望用核桃树托起“脱贫梦”。然而,核桃种植的井喷式扩张正带来市场前景的隐忧。
在日前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实施“五个一批”工程,第一个就是“发展生产脱贫一批”,立足当地资源,实现就地脱贫。而此前,他将“项目安排精准”列为扶贫“六个精准”之一。
核桃扶贫,正是我国产业扶贫的缩影。扶贫项目安排如何更精准,才能让老百姓的辛勤劳动换来真金白银?
凿山种树,种下全家人的希望
每隔不久,53岁的蒙贵德就会来到村外的石头山上,看看自家50多亩核桃林。四五年后,一家的收成,就指望它们了。
他家住广西西北部的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乡,全乡约200平方公里的国土上,分布着大大小小5000多座光秃秃的石头山,石漠化十分严重,被称为“除沙漠以外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
一方水土难养活一方人。村里人均耕地不到一亩,村民只能在山脚、山坡上垒梯田,种玉米。“石山土层薄,种出来的玉米还抵不上化肥钱。许多村民只能靠在小煤矿背煤维生。”
2008年,县里推广种核桃树,政府组织村民去附近的“核桃大县”凤山县参观。同样恶劣的自然条件,当地许多种核桃的村民成了“万元户”,这让蒙贵德下定决心种核桃。
那50多亩核桃林,几乎是他用命种下的。他每天一大早爬上山坡,先用锤子在石山上凿出约一人深的坑,再用竹篓将山脚下的泥土背到山上、填进坑里,然后才开始栽核桃苗。
“遇上最难挖的坑,一天只能挖一个。这片山头的一百多棵树,光栽苗前后就用了5个月。”他说。
石头山水土流失严重,每逢下雨,雨水很容易将泥土冲到石头缝里。蒙贵德每年都要给核桃树补土,平时只要有空就去背土。
“种玉米只能穷一辈子。况且这石山上不种核桃,又能种什么呢?”他种的核桃属于晚实品种,要七八年才能挂果。今年秋天,听说邻村村民一棵种了7年的核桃树结果了,他骑着摩托车兴冲冲地跑过去。“我一颗一颗地数啊,一棵树上一共有120多颗核桃,这让我更有信心了!”
核桃价格高,树种耐寒耐旱、适应力强,因而成了许多贫困山区产业扶贫的重要选择。
云南省大姚县三台乡地处海拔2000多米的高寒山区,十多年前,这里的村民大多住在破旧不堪的土坯房里,以种玉米、小麦为生,生活十分艰苦,逢年过节才能吃顿白米饭。
主要依靠核桃产业,三台乡三台社区人均收入从2004年的2421元,提高到去年的7600多元,十年间约翻了3番。
“核桃就是我们的绿色银行。”68岁的村民张玉兴说,“以前我们山里人羡慕坝区生活,如今坝区姑娘争着嫁到我们这里。”
“全球第一”喜与忧
一时间,各地刮起一股栽种核桃树的“旋风”。
广西河池仅用3年时间便发展了200万亩核桃树。
云南省核桃种植面积从上世纪中期的500万亩,一跃增长到2014年的4100万亩,20年间增长了约8倍。特别是自2008年以来,全省每年新增种植面积就有近400万亩。
贵州省也将核桃列入全省十大扶贫产业之一,规划到2018年种植面积达1500万亩;山西省现有核桃树种植面积870余万亩,其中一半左右是2011年以来新栽种的。
据国家林业局统计,早在2012年,我国核桃种植面积便已达到554.78万公顷,约合8300万亩,约占全国经济林总面积的15%,核桃年产量达201万吨。我国核桃种植面积及产量已双双跃居全球第一,产量更占据着世界总产量“半壁江山”。
产业急速扩张的背后,各种隐忧也逐渐浮现。记者了解到,许多地区核桃产业推广呈现出浓厚的政府主导型色彩:以行政手段追求规模效应,在短期内大规模推广种植,部分地区存在盲目选种扩张现象。
“我们正在引进一家生产核桃饮料的下游企业,一旦核桃进入丰产期,许多贫困群众就可以脱贫了。”西部一名政府工作人员兴致勃勃地说。然而,当被问及全国核桃种植面积、产量等市场情况时,这名工作人员却“卡壳”了。
一边是盲目扩张、热火朝天,一边却是量增价跌、市场转冷。记者在部分核桃主产区走访发现,核桃干果的价格在今年出现下滑。
“到处都在种,价格肯定下降。今年的收购价在每公斤25元左右,比头两年下跌了10多元。”三台乡三台社区书记唐建明说,“照这个趋势,后几年价格还会跌。”
中国林科院研究员裴东介绍,从1990年到2012年,我国核桃产量增长了近14倍。更令人担忧的是,大批核桃林还尚未进入丰产期。以云南为例,全省核桃挂果面积仅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专家预测,未来5至10年我国核桃产量还将大幅攀升。
然而,在政府大力推动下,老百姓对核桃产业的前景仍充满期待。贵州省印江县刀坝镇村民杨正忠家的8亩核桃已栽种近两年,乡里委托一家公司为村民统一栽种、统一管护。
“以前都是种玉米、种红薯,三亩多地年收入才2000多元,现在核桃每市斤能卖十多元,种核桃收入肯定远高于种玉米。”政府的保驾护航让杨正忠对种核桃信心满满。
而云南省林检局局长、核桃专家陆斌提醒,面对并不乐观的市场形势,各地应做好核桃及核桃产品价格下挫的心理准备,及早制定应对措施。
产业扶贫,尚需答三问
扶贫产业发展,少不了政府引导助力。然而,政府应该“怎么扶”的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
近年来,产业扶贫失败案例并不鲜见。看到好的项目,往往一拥而上,有的地方未做充分调研便大笔投入、大力推广,最终或因水土不服、半途而废,或因市场饱和、价跌伤农。
命题一:扶贫项目如何“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贵州省铜仁市扶贫办一位干部说,贫困地区资源有限,政府发展产业不能只是一厢情愿,要实实在在全面调研分析,做到因地施策、因人施策。“有的人家只有两位留守老人,政府也发来两捆核桃树苗,可他们根本没能力种,树苗摆在家里,成了烫手的山芋。”
在西部一些农村,大量强壮劳力外出打工,他们过年回家时,把政府发放的核桃树苗栽下便又出去。贵州省印江县刀坝镇近几年打造了2000多亩的核桃产业示范带,但全镇三万多人口中有一万多人在外打工,平时很难对核桃树进行管护,有些树苗已被虫子咬得千疮百孔。
命题二:“政府引导”如何顺应“市场规律”?
核桃产业面临产量激增、价格下行的风险,已引起业内人士警觉。政府推广扶贫产业,须以对市场供需关系的准确把握为前提,主动引导顺应客观市场规律,才能避免“扶贫坑农”。
产业发展违背市场规律,导致农民受损的案例并不鲜见。今年4月,云南安宁市八街的上万亩食用玫瑰进入花期,但许多花农却因为花价“跳水”而愁眉不展。“才半个多月,就从一公斤15块跌到了两块钱。”花农陈秀华说。而当地玫瑰种植面积从2008年的千余亩扩充到目前的一万余亩,市场严重供过于求,是花价下跌的根本原因。
命题三:扶贫产业链如何打造?
核桃专家陆斌说,我国核桃产业目前仍以出售干果和初加工产品为主。以云南为例,核桃产品加工率不足30%,产业链较短。核桃深加工企业散、小、弱,品牌知名度低,品种单一,极大限制了核桃产业的市场规模及发展前景。
纵观全国,贫困地区大多产业基础薄弱,科研能力更是严重不足。大力扶持深加工龙头企业、大幅提升产品研发水平,都是当务之急。今年5月,中科院昆明植物所、云南农大、云南省林科院等11家企业、科研单位共同成立核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推动核桃产业提质增效提供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