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12 22:34:00
曾几何时,拥有丰富煤炭和石油资源的辽宁,被誉为“共和国长子”和新中国的工业摇篮,在钢铁、化工、装备制造等重化工领域创造了众多中国第一。
然而,近两年来,辽宁经济发展却面临着内生动力不足、下行压力加大等问题,GDP增速持续位列全国后列。进入2015年,继一季度增速下滑至全国倒数第二后,上半年和三季度更是跌落至全国倒数第一。
“今年以来,面对特别严峻和异常复杂的经济形势,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会议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批示精神,全力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各项工作,全省宏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在辽宁省统计局于前不久召开的辽宁省前三季度全省经济运行情况媒体通气会上,辽宁省统计局局长张晶如是表示。
在她看来,在一系列政策效应的推动下,辽宁经济平稳发展的积极因素不断集聚,筑底趋稳的发展态势已初步形成。
GDP增速连续两季度垫底
10月下旬的东北,一阵秋雨过后,冬天的感觉已很明显。
走进大连某海鲜市场,空荡荡的市场里除了十几个没精打采的摊主外,鲜见有顾客光临。看到我们一行询价,一对看上去像是夫妇的摊主立马捞起几只大螃蟹热情招徕,直逼过来的寒气让衣着单薄的我们禁不住打了一个寒战。
“前几年生意不错,但从去年开始就不行了。”他们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调研组,前些年,大连外企比较多,附近住了很多在外企上班的年轻人,他们收入高、舍得消费、喜欢吃海鲜,生意很好做。但是,从去年开始,周边的外企纷纷倒闭或外迁,原来在这些企业上班的人也随之离去,来买海鲜的人也就越来越少了。
不仅是大连,在沈阳著名景点——故宫博物院,一幅巨屏电子广告牌声情并茂地变幻着画面色彩,但广告的内容并不丰富,反复播放的除了几条医疗广告外,还有几条当地小企业的形象广告。
“根本没有什么客户,里面的广告多数是白打的。”该广告牌主对中国经济时报调研组说,以前电子屏要开到晚上11点,而现在基本上不到9点就关了,为了节省点电费。
来自辽宁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同期增长2.6%,增速虽然比一季度提高0.7个百分点,但居全国倒数第一位。
而第三季度,经初步核算,辽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404.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2.7%,增速也比上半年提高0.1个百分点,但仍然居全国倒数第一位。
对此,辽宁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朱军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调研组采访时表示,下行的严重性他们是想到了,但是没有想到下行得这么厉害。
“目前全省面临的压力和危机感前所未有。”朱军对中国经济时报调研组说。
不过,在朱军看来,辽宁经济确实面临着较大的下行压力,但数据指标下降也有“挤水分的原因”。
对此,大连光洋科技集团董事长于德海表示认同。他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调研组,以前,在他们这个行业,一些企业的数据至少夸大了近10倍,有的甚至几十倍上百倍。
“而现在则好多了。”于德海说。
转型阵痛
改革开放后,国家将开发开放的前沿放到了深圳、珠海等东南沿海,包括辽宁在内的东北地区未能及时纳入新的国家战略,原先作为“长子”的优势逐渐消失。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失宠”的辽宁不仅没有及时适应这种变化,而且由于长期以来的重工业基础地位,形成了偏重偏旧的产业格局,加之对外开放程度低、市场化意识薄弱、民营经济不发达等综合因素,导致辽宁经济最终积“重”难返。
以阜新为例。在20世纪60年代,世界第二、亚洲最大的机械化露天煤矿——阜新海州露天矿,亚洲最大的火力发电厂——阜新发电厂,亚洲最大的矿山公园——阜新海州露天矿国家矿山公园均座落于此,被当时的国家煤炭部和国家广电总局共同授予“煤电之城”。
然而,进入新世纪,随着煤炭资源的日渐枯竭,这个誓言打造“东北地区最大煤炭集散地”的“煤电之城”,曾经一度意图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来实现城市的发展转型,但是,农业终究没能支撑起城市强劲的发展动力。
与阜新一样,抚顺自从上世纪70年代成功转型为石化城市后,至今还没有找到自身明确的产业定位。而营口市也由原来的轻工业城市改造成了重工业城市,认为城市越“重”越好。
在全国公布的132个资源工业城市当中,东北占了三分之一,辽宁占9个。其中五个大城市,四个小城市,还不包括有一些再小的地方,均属于资源顶端地区。煤都抚顺、煤铁本溪、煤电阜新等资源枯竭城市形势严峻,还有鞍山市的鞍钢,在诸如此类“一个企业就是一座城”的城市里,企业的生死存亡决定着城市的生命力。
经测算,近10年来,辽宁一些重化原材料产值占全国比重均排在前列,其中,生铁产值均值全国排第三,钢材排第四,焦炭排第六,乙烯排第八,初级形态熟料产品排第八。
辽宁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提供的材料显示,在产能过剩、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辽宁传统产业优势丧失,市场竞争乏力,企业减产减收,形势十分严峻。
积极因素不断集聚
尽管当前辽宁经济确实面临较为严峻的下行压力,但在调研中发现,实际情况或许并没有外界所想像的那么严重。
除了前面提到的“挤水分”的成分外,在辽宁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政策研究室主任沈强看来,辽宁经济增速不高还有总量已经较大的因素。
统计数据显示,第三季度,辽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404.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2.7%,增速比上半年提高0.1个百分点,虽然仍位列全国倒数第一,但总量却在全国排名第九。
“这样的经济总量,大体相当于吉林和黑龙江两省的总和。”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梁启东在接受本报调研组采访时表示。
在梁启东看来,形势虽严峻,但并不是所有行业都难受,而是“工业难受、服务业不难受;重工业难受、轻工业不难受;传统产业难受、新兴产业不难受;政府难受、老百姓不难受”。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以调研组调研的几家企业为例:
沈阳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老牌国营企业,被称为中国机床行业“十八罗汉”之首。公司董事长关锡友告诉本报调研组,虽然机床行业大面积亏损,但沈阳机床今年前9个月盈利仍然超过3亿元。
不仅是沈阳机床。在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品牌与公共关系部部长哈恩晶在接受本报调研组采访时表示,虽然国际国内宏观经济整体呈下行趋势,但新松机器人却一直保持着逆势增长态势。
“上半年,我们的产销整体保持30%以上的增速,预计下半年增速还将进一步提升。”哈恩晶说。
而在大连,11月6日,一座名为大连金普新区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园的工厂正在举行开工典礼,总投资达到23.61亿元。
“订单200多台,公司现有产能只能交付79台。不建新的工厂根本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大连光洋科技集团董事长于德海告诉本报调研组,虽然整个宏观经济形势不容乐观,但就他们这个行业来看,他还是十分看好其发展前景。
“危机中有生机。”于德海说,由于掌握了核心技术,他们的产品一直供不应求。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他们投资23亿元在大连金普新区建设新的工厂。
“新的厂区建成投产后,年产值将达百亿元,年利税26亿元。”于德海对中国经济时报调研组表示。
来自辽宁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省改建和技术改造项目完成投资1114.4亿元,增长2.0%,高于全省水平23.2个百分点,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6.7%,比上年同期提高1.5个百分点。
此外,从前三季度辽宁经济运行情况来看,接受本报调研组采访的人士普遍认为,辽宁经济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发展向好的基础已然形成。
一是主要经济指标向好,宏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面对持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全省各地区抢抓国家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的重大历史机遇,突出工作重点、完善工作机制,深入推进“四个驱动”、“六个新增长点”、国际产能合作和辽宁装备走出去等重点工作。在一系列政策效应的推动下,全省宏观经济运行保持总体平稳的态势。二是结构调整稳步推进,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发展。三是民生持续改善,居民收入增速跑赢GDP。前三季度,全省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34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4%,快于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速3.7个百分点。就业状况总体稳定。截至9月底,全省实名制就业66.6万人,新增就业34.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低于全年控制目标。
“在中央和辽宁省一系列政策效应的推动下,辽宁经济平稳发展的积极因素不断集聚,筑底趋稳的发展态势已初步形成。”辽宁省统计局局长张晶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