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观察

国内科研成果转化率低 大量农业科研成果闲置

2015-12-08 13:42:17       来源: 央广网

  科技成果对小农户效益则微不足道 但对国家效益巨大 两者矛盾凸显

  央广网北京12月7日消息,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财政部日前联合发布《2014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公报》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13015.6亿元,比上年增加1169亿元,增长9.9%,标志着我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科技经费投入大国。

  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研发投入的效益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相关资料显示,2013年,我国的研发成果转换率仅为10%,而发达国家普遍在40%以上。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特别指出,在农业领域,目前仍有大量成果被闲置,难以得到转化应用。

  朱启臻:这种投入换来的应用比例比较小,导致了研究成果极大的浪费,在农业上面可能表现得更为突出。我们农业的科研成果科技贡献率,据统计只有不到30%,远远低于国外的农业科技的转化率。

  为什么我国在农业领域里面有大量闲置的成果不能得到转化应用?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有这样几个原因,一是科技成果供给依然存在问题。很多科技成果投入和产出严重地脱离了老百姓的需要,这是限制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

  第二,农民对科技的需求不像我们想象的这样旺盛。推广科学技术的时候,农民表现出了非常冷淡的态度,有些科学技术的讲座需要靠奖品吸引农民来听课。农民对科学技术为什么表现出这种冷落呢?主要是组织形式限制了科学技术的需求,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科学技术产生的效果微不足道。但科学技术对整个国家产生的效益是巨大的,这种巨大的效益和农户微不足道的收益,形成了矛盾。

  科技人员不知道怎么推 农民不知道怎么找 科研成果推广体系亟待完善

  让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一直存在“最后一公里”没接通的问题,不仅造成了巨大浪费,又加剧了科技与实际脱节的情况。朱启臻认为,在科技成果转换过程中,单纯依靠农民“拔高”很难实现,应借助合作社、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以点带面”将科技成果用在实处。

  朱启臻:我们必须通过组织的创新来激发农民对科技的需求。比如说,家庭农场、新型的经营主体的出现,有了一定的规模,他们对科学技术的需求也就从“被动”变成了“主动”。经常有家庭农场主到北京来,到中国农大来找到我们,需要我们给推荐或者提供新的品种,新的栽培技术,这种情况下,基层的需求就有了活力。

  另外,连接科研成果和农民需求的“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就是要完善科研的推广体系,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目前也是重要的制约因素之一。有些成科技人员研究出来的成果不知道怎么推广,农民有需要又不清楚到什么地方寻找这种信息,就是把需求和供给联系起来的通道还没有完善。所以在解决科学技术转化的过程当中,需要从供给、需求的培养和完善的连接机制上面下功夫,才能提高成果的应用和对农业的生产做出科技方面的贡献。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蔡薇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