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工作手记

培养农业科技创新大师 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战略举措

2015-11-12 15:06:19       来源: 农村工作通讯    作者:农业部人事劳动司副司长 刘英杰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创新驱动就是人才驱动”;“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科技是现代农业腾飞的翅膀,农业科技创新进程决定着农业现代化进程。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系列决策部署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的有关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培养农业科技创新大师,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一、应对挑战,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刻不容缓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随着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兴起,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仍然不强,与国外相比差距明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整体实力不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特别是创新驱动发展能力不足,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纵向相比,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每年以接近一个百分点的速度在递增;但横向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总体而言,我国农作物育种水平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的水平,蔬菜、水果、畜禽优良品种和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化学类农药、兽药产品依存度高达70%。二是我国农业科技含量不高,科技和经济、市场结合不够紧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推广应用水平仍然很低。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偏低,仅相当于第二产业的1/8,第三产业的1/4,世界平均水平的1/2。这些数据表明,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

  (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形势严峻,科技创新大师紧缺。当前我国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形势比较严峻:一是总量不足。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其他非农行业专业技术人才总量都在增长,而农业科技人才总量却在不断减少。截至2010年底,我国农业科技人才104.7万人,只有同期卫生技术人员的1/6,工程技术人员的1/8,教学人员的1/18。二是队伍结构和分布不尽合理,老龄化严重,知识陈旧,熟悉国际规则、知识产权以及国外农业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的人才奇缺。特别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农业科技人才资源偏少,质量偏低。

  (三)农业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有待完善,科研、教育、推广之间的衔接亟待加强。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创新驱动能力不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科技创新链条上存在着诸多体制机制关卡,政府过多忙于分配资金和管理项目,科研项目、资金多头管理,科技计划“碎片化”,重复投入严重,创新内生动力不足,整体科研实力落后于发达国家。例如,在德国、日本,除少数科技工程是采取计划模式外,绝大多数科研课题是根据研究人员提出的项目建议,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确定。而我国,除了国家自然基金委的面上课题是自下而上、由研究人员自己做主外,绝大部分课题还是沿用计划经济体制的模式,靠少数人“计划”出来的,在一些领域科研与生产严重脱节,立项过于强调竞争、弱化协作,需求导向、市场导向的立项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很难形成研究积累和重大突破。科研、教育、推广三个体系相对独立运行,衔接不紧密,产前、产中、产后等技术集成配套不够,一些重点领域技术成果还比较缺乏,尤其是真正能运用到农业生产上的重大突破性成果更少。

  (四)崇农爱农氛围不浓,献身农业科技精神有待培养。虽然我们造就了袁隆平、李振声等一批著名的科学家,但是在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的今天,少年立志从事农业科学研究者却越来越少,把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定位在农业领域的更是寥寥无几。现有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一心一意献身农业科技事业的科技创新精神、意识不强,有潜力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流失严重。

  二、培养大师,明确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目标重点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必须把培养造就科技创新大师作为实施我国农业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举措,加快培养一批能与国际对话、跟上时代步伐的农业科技创新大师。在工作中,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重要环节。

  (一)紧扣发展,打造一批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当前最重要的是,要紧扣实现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和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这条主线,找准人才培养服务于现代农业发展的融入点、结合点,努力打造一批农业领域的科技创新团队。要以项目为载体,坚持在公平竞争中识别人才、发现人才、培育人才,摒弃论资排辈等做法;要不断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积极搭建各类创新平台;要大力弘扬创新文化,培育相互友爱的人际关系,营造宽松自由的工作氛围,构建团结和谐的团队工作机制;要加强科技创新团队的领军人才培养,争当发现创新型人才的“伯乐”,培养一批中青年高级专家,形成一批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团队协作、能够卓有成效地完成重大任务的农业科技创新团队。

  (二)优化环境,大力集聚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环境好了,则人才聚,事业兴。要实施农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关键是要形成“人人皆可成才”的良好环境,不断集聚科技创新人才。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环境吸引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要在农业领域培育创新氛围,大力提倡敢于创新、敢冒风险、敢于吃苦的精神,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社会环境。要加强宣传农业科技创新的先进典型,引导全社会树立从事农业光荣的价值观。环境好了,我们才可以引进海外高端人才,才能把国内外各行各业中有利于农业科技创新,有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优秀人才吸引、集聚到我们农业领域中来,为培养农业科技创新大师,实施农业创新驱动发展增添蓬勃活力和强劲动力。

  (三)强化激励,努力造就农业科技创新大师。建立健全以绩效工资为核心的薪酬分配激励制度,对作出突出贡献的给予重奖,形成岗位靠竞争、报酬靠贡献的激励机制,是激发人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有效方法。只有实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享受一流待遇,才能激发广大农业科技人才创新创造热情,才能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才能让农业科技创新大师在工作实践中崭露头角。因此,要创新农业科研评价激励机制,积极探索建立适合不同机构、不同人员的分类评价体系,发挥科技成果用户、农技推广部门在科技评价中的作用,切实解决重论文轻发明、重数量轻质量、重成果轻应用的问题。完善知识产权政策法规,激励创新,保障权益,为鼓励、推动科技创新和创新成果的运用提供法律保障。改革和完善职称评审制度,以引导和激励各类人才积极进行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为导向,让“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蔚然成风,让优秀人才得到应有的回报,让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茁壮成长为农业领域中的科技创新大师。

  (四)深化改革,给人才成长提供广阔舞台。惟有改革,才能破除阻碍创新的思想束缚;惟有改革,才能冲破制约创新的体制机制藩篱。在加快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过程中,既要主动作为,积极争取,赢得国家科技管理部门更多的支持,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也要立足农业实际,加强顶层设计,理顺农业科技体制机制中的关系。在改革中要重点抓好以下环节:一是完善农业科研立项机制,立项环节要充分听取农业一线生产者和科研人员的意见建议,确保课题立项来源于生产实践、符合农业产业发展要求。二是建立农业科研项目稳定支持机制,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经费保障,促进科研人员安心工作、潜心研究。三是鼓励和支持农业科研院所加强以“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制度建设,为农业科技创新大师提供生长土壤和广阔舞台。四是支持和培育社会力量和农业龙头企业开展农业科学、应用研究,搞技术发明,促进人才涌流。

  三、主动作为,扎实推进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要实现向农业强国的转型升级,必须要有过硬的农业科技创新实力,必须要有一批世界级的农业科技创新大师,必须要在战略性、前沿性的农业科技领域尽快取得一批重大理论和知识创新成果,在农业高技术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抢占科技制高点。从战略战术上讲,我们要主动作为,在“跟上去”、“走出去”、“沉下去”、“联起来”下功夫。

  (一)努力跟上去,目光定位更高远。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整体实力有待大幅度提高,种业畜禽园艺遗传育种、农业装备技术、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畜禽水产养殖技术、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控制技术、农业资源环境综合解决技术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还很大,处于“跟进者”行列。在当前国际科技和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国内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繁重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既要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又要迎接挑战、加快步伐,瞄准世界农业科技发展前沿,瞄准农业科技创新薄弱环节,加快建设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加快培养农业科技创新大师,推动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实力向第一方阵迈进,从“跟跑者”变为“同行者”,甚至成为“领跑者”。

  (二)勇敢走出去,学习先进寻突破。创新型科技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大师级人物,关起门来是培养不出来的。在世界科技水平总体领先于我国的形势下,不走出去,不采用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难以尽快培养造就大批创新型科技人才。鼓励国内农业科技人员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研究,支持更多的农业科技人员到国际知名的研究机构进修、培训。通过学习、培训、智力交流等方式,加大实施农业科技人才“走出去”战略,是加快培养造就国际一流的农业科技尖子和科技领军人物的有效途径。我国两院院士以及一些杰出的科技工作者,大都曾留学海外或经常与国外同行进行交流,既在国际交流合作中展现了自己的才华,也汲取了先进的创新理念和最新的科技知识。

  (三)俯身沉下去,潜心研究出成果。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所处环境与过去大不相同,利益主体多元化,农业现代化建设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必须深入基层一线,深入农业生产实际,无私奉献、淡泊名利,讲大局、讲付出、讲实干,为我国农业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需要发扬“安、专、迷”精神,潜心研究、上下求索,力戒浮躁,深入田间地头,辛勤付出、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将科技的种子和生命的阳光惠及千家万户。

  (四)主动联起来,凝聚力量促发展。要想培养农业科技创新大师,实现我国农业创新驱动发展,必须建成以用人单位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政府扶助为补充的政产学研战略联盟。一是要支持农业院校、科研单位与用人单位的紧密合作,促进农业推广、教学、科研单位、龙头企业、专业协会等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搭建创新平台,联合培养人才。二是要不断提高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高校联合攻关、科技创新能力,通过开展合作教育、共同实施重大项目、加强人才培育等方式,共同培养农业科技创新团队。三是要提高农业科研院所的整体研发实力,根据任务需要,形成跨区域、跨学科、跨专业的大联合,促进突破性创新成果的产生和创新效率的提高。四是要以市场为导向,鼓励支持科技资源和人才在社会自由流动,使人才的创新才智充分涌流。另外,政府部门要对科研人员和科研单位松绑、放权,在项目经费使用、支配和成果转化、组合研发团队等方面赋予更多自主权同时,还要制定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强化顶层设计、优化结构布局、加大支持力度。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汪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