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0 16:30:50 来源: 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10月17日消息 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日前成立,这个研究中心由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担任首席科学家,计划在3年内实现海水稻种植亩产突破200公斤的目标。
海水稻,顾名思义就是在海水里种稻子。这个听上去还是很有意思的。海里的稻子要怎么种呢?长出的海水稻质量能不能达标呢?如果海水稻收获成功,对中国的农业发展又有哪些意义呢?中国乡村之声特别评论员张子雨认为:
张子雨:通常意义上来讲,好水土才能种出好庄稼,不仅土地的肥力要足,而且水也要软硬适当,如果水里的盐碱含量太高,就不容易有好收成,甚至根本没法种庄稼。
不过,随着技术发展,水稻种植的范围越来越广,现在,著名的农业科学家袁隆平院士,又开始了新的研究,这就是海水稻。
我这几天就看到新闻说,袁隆平院士准备在胶州湾进行海水稻的育种科研,明年秋天,第一批海水稻就将收获。估计3年之内,就能够培育出亩产300公斤的海水稻。
根据科研机构负责人的说法,海水稻是在滩涂生长,海水的微量元素较高,所以海水稻的矿物质含量是比普通稻的含量要高的,加上海水稻在恶劣的野生条件下生长,没有普通淡水稻的病虫害,其抗病性较强,加上其盐碱度和耐盐基因,所以,海水稻的“体质”是相对不错的。
那海水稻能提高多少粮食产量呢?有媒体就算了一笔账,在我国,有2亿亩盐碱地有种植海水稻的潜力,按照亩产两三百斤计算,两亿亩盐碱地能产出500多亿公斤的粮食,能养活2亿人。
实际上,科学家们不仅在向海水要粮食,而且还在向沙漠要粮食。之前,我在新疆就见到了中科院的研究所培育出的小麦,这种小麦能在半沙化的土地上生长,而且扛盐碱的能力比较强,经济效益比较可观。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生产生活的最基础的物资。农业生产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给生产生活各个部门提供粮食。从纵向来比较可以发现,近些年来,科技的进步让农业生产的面貌出现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比方说,像袁隆平这样的优秀科学家,不断地进行探索,粮食的品种越来越好,产量也越来越高,相应的,收入的增长空间也越来越大。
其实,不管是粮种的进步,还是技术的提升,都在明明白白地告诉咱们,科技的进步,正在不断地改变着农业的面貌,提升农业的经济效益,增加收入。
农民有一些多年保持下来的优秀传统,这些传统当中,凝聚着咱们的智慧。但是不能光是守着老办法过日子,拥抱新时代,新技术,学习新理念,新方法,才是创新和致富的最好办法。
正所谓:
海水也能种庄稼,科技创新真伟大。优秀传统要传承,探索新知更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