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9 15:01:23 来源: 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8月16日消息 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中国气象局昨天发布消息,气象行业标准《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指南》将于今年11月1日起正式实施。《传播指南》在预警信息的编写、传播手段、转播流程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指导,让各农村地区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状况,选择有效的传播手段,并进行到位的信息传播,使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及时进村入户。
《指南》规定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在农村传播的原则和预警信息等级、传播媒介和传播符号等,以解决日常工作中预警信息传播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保证预警信息传播的有效通达。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郑大伟认为,对于农村地区来说,为了确保预警信息的及时传播和有效通达,应该着重关注通讯系统的完善以及人性化的帮扶。
郑大伟:一是硬件,一是软件,从硬件上来要有可靠的通讯系统。一是利用现有的有线电视、广播、电话、手机,通过这些方式传播到农民手中。通过这些硬件还不够,因为现在农村有些是弱势人群,留守的老人和儿童,这些硬件设施不一定家家户户都有。村委会村民小组组织,重大的灾害除了通过硬件系统通知意外,还得挨家挨户的通知到人,村委会村民小组得有专人负责,还得组织一些志愿者队伍,紧急情况下村干部忙不过来,有的弱势人群本身移动还比较困难,由对口的帮扶对象去转移。软件还包括对村民简单安全意识的教育。硬件软件结合起来,才能做好。
《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指南》还重点对大喇叭、短信、微信、电子显示屏、广播电台等传播媒介传播预警信息应遵循的规则进行了规定。在郑大伟看来,发布传播指南是一件好事,但工作还不能止步于此,定期的改进才能让指南发挥最大的效用。
郑大伟:通过发布指南,一方面把预警的办法和要采取的预警措施、气象灾害的基本知识,包括发生灾害时怎样自我防范这些知识,通知到每一个基层干部、每一个农民,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减少发生重大气象灾害中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有思想准备和没有思想准备是大不一样的,我国从2013年启动突发事件预案相对的工作。整体减灾水平上升了一个台阶。
随着气候变化和经济的发展,气象灾害发生也出现一些新的情况,现在极端天气事件比过去更频繁。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一方面减灾工程使得某些方面的脆弱性在降低,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又使某些脆弱性在加大,所以发布预警指南,在重大灾害发生后,还需要不断的改进和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