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工作手记

韩长赋:破除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紧箍咒”

2015-08-20 10:17:00   

 

 

 
 一台收割机在浙江省苍南县龙港镇文楼村作业。 苏巧将摄(新华社发)

  当前,我国正积极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但各种风险挑战也在不断积聚,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这两个“紧箍咒”越来越紧,农业保供给、保安全、保生态的压力越来越大。面对新形势,如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日前接受了《经济日报》记者的采访。

  记者:近年来,我国耕地数量和质量均受到严峻挑战,农业生产面临人多、地少、水缺的巨大压力。如何通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耕地质量?

  韩长赋:中国用世界10%的耕地和6%左右的淡水资源,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在巨大成就的背后,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一方面,农业资源长期透支、过度开发,复种指数高、四海无闲田,资源利用的弦绷得越来越紧;另一方面,农业面源污染加重,农业生态系统退化,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越来越接近极限。农业发展面临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两个“紧箍咒”,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做到“中国人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就必须切实保护耕地数量,着力提升耕地质量。要改变“重用地、轻养地”的利用方式,切实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新路子。

  一是保护耕地数量,要坚守耕地红线,做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用途不改变。要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确保基本农田落地到户、上图入库、信息共享。为此,需要坚决控制建设用地无序扩张,今后各地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要避开永久基本农田,不能摊大饼式地大量占用城郊优质耕地。耕地占补平衡要做到补充数量和质量“两个到位”,坚决防止占多补少、占优补劣、占水田补旱地等行为。

  二是提升耕地质量,要完善耕地质量保护法律制度,研究制定耕地质量等级国家标准,完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充分发挥国家土地督察作用,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分区域开展退化耕地综合治理、污染耕地阻控修复等建设,开展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等。

  记者:转方式是否意味着在粮食安全实现方式上有新的调整?

  韩长赋: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绝不意味着放松粮食生产,绝不能削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坚持把增强粮食生产能力作为首要前提。确保饭碗任何时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夯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基础。同时,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思路上作出相应调整,主要是推动粮食生产由注重年度产量向稳定提升粮食产能转变,实现“产量稳定”、“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具体而言,“产量稳定”就是要集中力量千方百计把最基本最重要的谷物、口粮保住,在此基础上,统筹兼顾棉油糖、“菜篮子”等重要农产品生产。“藏粮于地”就是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平台,整合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等,统筹使用、集中力量开展建设,到2020年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结合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探索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优先在东北、黄淮海和长江中下游等水稻、小麦主产区,建成一批优质高效的粮食生产基地。“藏粮于技”就是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水平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推广绿色增产模式;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发展现代种业,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加快发展农业信息化,给粮食生产插上科技的翅膀。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战略,必须坚持把增强粮食生产能力作为首要前提,把提高质量效益作为主攻方向,把促进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内容,把推进改革创新作为根本动力,把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作为基本遵循,力争到2020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取得积极进展,农业内生活力进一步激发。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霍然


中国农村杂志社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