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20 09:01:00
今年68岁的史英,患有帕金森症、类风湿等疾病,需要长时间的康复训练。由于普通养老院不能做康复训练,如果不住院,就要在养老院和医院之间奔波。住进重庆璧山区的青杠老年护养中心后,史英的困难迎刃而解:"平时,我住在养老区,随时可以到康复科训练,还有医生护士照看,家里人也放心,我想一直住下去。"
智库研究员看到,这家护养中心设有养老区、慢病区等区域,可根据老人的身体状况、失能程度,安排老人入住不同区域。同时,护养中心还有一套循环转区机制:老人生病时,可立即转到慢病区;如果病情加重,可通过"绿色通道"转往医院本部;病情稳定后,再转回慢病区。
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期,面临走向深度老龄化的挑战。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12亿,占总人口的15.5%。其中,失能半失能老人已超过3700万人。银发浪潮汹涌而来,未富先老的中国老年人,需要怎样的养老服务?
智库研究员调研了解到,重庆等地正在探索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既能缓解病人长期在医院"压床"的情况,让优质医疗资源得以合理利用,还解决了老人养老过程中的医疗问题。然而,医保政策瓶颈、专业人才缺乏、多部门管理导致政策标准不统一、不明确等问题,仍在阻碍这一养老新模式的发展壮大,亟待国家有关部门创新体制机制,破除其发展障碍。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青杠老年护养中心,是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全国首家大型公立医院主办的养老机构,于2012年12月正式投入运营。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任国胜介绍,青杠老年护养中心占地773亩,设置床位3000张,依托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资源优势,将医疗、护理、养老、康复融为一体,除了养老服务,入住的老人还可以享受到医疗、护理和康复的"一站式"服务,目前开放的床位有500张,入住率70%左右。
任国胜说,由于传统养老机构医护功能欠缺,需要康复护理的老人往往选择长期住在大医院,"医养结合"模式既给医院减轻了病人长期"压床"的压力,让优质医疗资源得以合理利用,还解决了老人养老过程中的医疗问题。
除了这种"医院自办养护中心"的经典模式,养老机构与医院合作,引医院进驻养老院,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医养结合"模式。2013年,重庆合展天池老年护养中心与重庆市第三人民医院达成合作协议,医院在护养中心内设立门诊部。平时,老人得病可到门诊部看病拿药,出现急症,还可以走"绿色通道"直接住院。老人也可以到门诊部进行康复治疗和护理,病情痊愈后再回到护养中心。
智库研究员走访发现,重庆不少养老机构正在试水"医养结合"模式。有的投资人在投资养老院时,在养老院旁边修建一个诊所或小型医院,有的养老院则选择自建医务室等。
重庆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按照规划,到2015年底,全市与养老、康复等相关的医疗机构将达到124所。养老机构与医院的结合是一种双赢探索,养老机构可以增加利润,医院也可以整合、优化医疗资源,提升床位周转率。
不仅在重庆,"医养结合"模式在江苏、上海、山东、广东等地也蓬勃发展。然而新模式也有新困惑。如今,医保政策瓶颈、专业人才匮乏、多部门管理导致政策标准不统一不明确等多重问题,仍阻碍着"医养结合"新模式的发展。
"在我看来,医保政策瓶颈已成为全国大多数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发展壮大的最大障碍。"任国胜说,由于"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处于医院和普通养老院之间的"模糊地带",未被纳入医疗机构范畴。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老人在医院住院产生的费用可以报销,而在"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接受的护理、康复、医疗等服务无法享受医保报销政策。因此,很多老人考虑到经济负担问题,还是选择长期在三甲医院"压床"。
青杠老年护养中心常务副院长邓庆给智库研究员算了一笔账:在青杠老年护养中心,一名失能老人每月产生的费用包括护理费3600元,床位费1800元,餐费700元,总共6100元,这些费用基本无法享受医保报销政策,大大加重了老人及其子女的经济负担。"如果在医院住院,享受同类服务产生的费用大部分可用医保报销,这让许多老人不敢选择医养结合。"
重庆合展天池老年护养中心副总经理韩冰告诉研究员,他们计划在养老院内新建一个护理院,但如果产生的费用无法享受医保报销政策,护理院很可能沦为摆设。在该护养中心,78岁的罗铭等多名老人表示,如果养老院办的护理院无法用医保报销,一旦生病,他们还是不得不选择回到医院住院。
对于"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医保报销问题,重庆市社保部门的一位相关负责人表示,按照相关政策,只有医疗机构才能纳入医保报销范畴。目前,国家尚未将"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认定成医疗机构,因此无法享受医保报销政策,"重庆市级层面并没有调整该政策的权限"。
"铁打的养老机构,流水的服务人员"。在医保报销瓶颈之外,专业人才的严重匮乏,也制约着"医养结合"模式的发展。任国胜、韩冰等业内人士坦言,专业护理人员的招聘已成为他们头疼的问题。
目前,我国各类养老服务人员共约100万人,经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30万人左右,取得执业资格的仅5万人。而全国2亿多老人中,需要日常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已超过3700万人。"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服务对象,多是失能半失能老人,对服务人员的数量和护理水平要求很高。然而目前,不仅服务人员数量缺口很大,且相当一部分养老机构的护理员集中在40、50年龄段,学历大多在初中以下,多数来自农村,年轻人普遍缺乏。
不仅如此,不少护理人员积累了经验后更愿意"跳槽"到大型三甲医院工作。据统计,目前全国只有十余所院校设有养老护理专业,难以满足养老服务市场需求,且培养也多侧重于技能实操,缺乏学历和学位教育,难以满足市场对复合型养老管理人才的需求。
此外,"医养结合"监管主体涉及民政、医保、卫生等多个部门,各项政策、标准不统一也是"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一位基层民政部门负责人说,以评估标准为例,民政与卫生部门各有一套护理等级分级制度。卫生部门,以身体健康水平为基准判断是否该进护理院;民政部门,以生活照护水平为基准判断是否该进养老院。对于什么样失能水平的老人要进入什么样的轮候区,应享受什么样的护理标准,两部门的规定也都不尽相同。"类似标准不一的情况还有很多。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到底该执行哪套标准,令人困惑。"
在采访中,不少业内人士呼吁,促进"医养结合"养老新模式快速健康发展,需要国家有关部门创新体制机制,厘清相关标准,破除其发展障碍。
对于"医养结合"无法享受医保报销的问题,任国胜、韩冰等业内人士建议,国家卫生、人社等部门宜创新体制机制,明确相关标准,将符合标准的"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纳入医疗机构范畴,并考虑将其认定为医保定点机构。
为防止医保资金流失,最重要的是明确"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中,"医"的层面做到什么标准,才能纳入医疗机构范畴,才能享受医保报销政策,对其进行资质认证,避免个别养老机构"挂羊头卖狗肉",借此骗取国家医保资金。
实际上,在法国、丹麦等西方国家,在"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产生的护理费和康复费都可以通过医保报销,但这些国家对报销资质是有严格规定的。
例如,每100名老人必须要配备的医生、护士人数,"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必须设置抢救设备、老年慢性病检查设备等。任国胜建议,我国可采取渐进式的改革方式,在明确相关标准的前提下,先解决"有和无"的问题,根据每个地区的经济情况来调整报账的幅度和水平。
针对养老专家人才严重匮乏的问题,业内人士建议,国家应健全养老服务人员职业发展体系,对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要分类、分层、分阶段,引导更多高职院校开设养老护理专业。同时,通过继续教育等方式,提高分布在各养老机构的医护人员素质,建立医卫养老服务人才培训长效机制。
此外,还可以调动行业协会等民间社团力量搭建平台,加强养老服务人员教育培训工作,为其提供继续教育、在岗培训等服务,提升行业专业素质,弥补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缺口。
2013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今年3月,又发布了《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但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些规定的可操作性有待增强。期盼国家层面能够厘清"模糊地带",明确提倡、鼓励"医养结合"这一发展方向,出台统一明确、操作性强的标准或评价体系,明确"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性质、发证单位、运营规章。
同时,明确规定"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准入门槛、服务对象以及监管方式。打破多部门管理的行政壁垒,加大对"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资金扶持力度,同时做好绩效评估,确保政府补贴真正用在老年人身上,让"医养结合"这一新生事物得到健康持续发展,以满足老年人最现实、最急迫的养老需求。
来源:瞭望智库
(责任编辑: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