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29 12:27:54 作者: 伍里川
最近,“流量”又成了一个热词。在“流量不清零”之后,围绕“流量到底有没有用得更快”,网友和运营商之间出现了一场大争论。
众多网友表示有这个情况,不客气的说法直指“流量被偷”。
“月底它不清零,可它月中能清零”,河北石家庄新浪网友“djkzfb”的跟帖带着调侃味。这句话引起了很大共鸣。
一名新浪网友10月27日跟帖:我想说的是,以前700M流量每月能剩200M,现在截止到今天已经没了。表示从来不敢开4G网络。手机还经常自己切换到2G网络。手机还是那个手机。软件还是那些软件。
类似的跟帖很热闹。
而昨天法制晚报报道显示了运营商的态度。一家运营商回应称,对投诉用户的套餐进行查证后其流量使用正常,不会存在克扣流量的事情。另外两家运营商则表示,集团内部并没有接到相关的反馈。
显然,两方均没有有力的证据来证实。
目前的情形,很可能陷入消费者“跟着感觉走”而运营商也凭感觉或者粗疏回应的博弈困境。只不过,人们会反问,在“流量清零”前后使用习惯差不多的情况下,难道所有感觉流量异常的人都是感觉错了吗?
值得注意的是,在看似毫无妥协余地的“交锋”中,也存在着“暧昧”的“特例”。媒体称,对于投诉,有时运营商采取息事宁人态度,或退费,或弥补。
选择性处理,对于消解公众的疑虑坏处大于好处。人们即使不认为这是运营商心虚的表现,也会因为处置手段的随意性而怒气难息。自然,两方之间的纷争难止也多半会延续下去。
在运营商层面,理性的做法应该是拿出数据自证“清白”。只含糊说“未接到反馈”“不存在克扣流量”,缺乏说服力。
当然,这似乎不符合“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但考虑到消费者长期处于信息严重不对称的地位,让消费者自己去调查,是勉为其难的。
说起来,进入2015年度,围绕“提速降费”“流量清零”等命题,运营商面临的指责还少吗,不如主动透点实底。
既然有业内人士认为,流量用得更快或由多方因素造成,包括软件自动更新和主动推送对流量的耗费,那么,运营商就有必要与有关方面合作,推出流量“流失图”,也好给自己“洗冤”。
在 监管部门层面,关注消费者不满与诉求,向运营商施加压力,情势逼人。原因在于,关于“流量异常”,本月初就有媒体报道,但用户找运营商投诉未得到妥善处 理。这中间,同样存在合理投诉遭到“无视”的可能。这类声音“沉没”多了,诉求被“无视”久了,事件就会发酵,气氛会越来越压抑,越来越不利于沟通解决。 而鉴于消费者弱势的地位,监管部门有助其维权的责任。
一直以来,关于“提速降费”,都有“运营商阳奉阴违”或者“大打折扣”的声音萌发,现在“流量疑云”又添质疑“样本”。出于这些因素,运营商和监管部门谁找谁谈都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