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观点.评论

抢发阎老去世摆乌龙,媒体不长记性

2015-10-29 12:13:12       作者:曹林

  上午打开网站弹出一条新闻:著名艺术家阎肃老先生去世。我们这代人真是听阎老先生写的歌长大的,他写的很多主旋律的歌曲影响了几代人,去年他在参加文艺座 谈会时对“风花雪月”的新解也让人眼前一亮――他“去世”的消息让人很难过,所在的好几个微信群都在点蜡烛。作为一个做媒体的,习惯性地看了几个抢发这条 消息的媒体的信息源,都是同样一条源头:歌唱家于文华的微博。

  因为只有惟一的信息源,于文华又不在医院――出于职业的谨慎,没有转这条新闻,也没有点蜡烛,等等看接下来来自医院的权威消息源。听过一句话,新闻不能宣 布人死亡,医生才能――医院和医生是“逝世新闻”最权威的信息源,然后是家人,这种事情,慢一点没关系,没必要急于去抢新闻和点蜡烛。

  看来这种事情上“慢一拍”永远不会错。后来正如大家所看到,这又是一条假新闻,慢下来等来的是于文华的道歉和阎老家人的谴责。于文华删除了该微博,并发布 微博称:“郑重声明:刚刚所转严肃老师的消息不实,严重失误,向老人家及家属严重道歉!阎老家人称医院还在抢救,谴责了抢发新闻的媒体。”

  涉及名人去世的这种新闻最好不要抢发。“独家”抢对了,抢快一秒在这个全媒体时代没有任何意义,瞬间刷遍全网;“独家”抢错了,既会对当事人和亲人 造成伤害,也会成为“独家耻辱”。新闻需要核实,涉及名人去世的新闻上尤其需要核实核实再核实,不能为了抢先的“消费”和“快一秒”带来的新闻效应而不顾 家人的情感。比“重要的事要说三遍”更重要的是,重要的新闻得核实三个信息源,避免出现“聋子听哑巴说瞎子看到鬼了”的荒唐传播。

  别人还有抢救,却急着抢发“别人去世”的新闻,这种“好像等着盼着别人去世”的乌龙新闻,不仅损害了媒体公信力,还会在尴尬中伤害很多人的感情,且 有很大法律风险。从金庸去世的假新闻,再到抢发李光耀和张震将军去世的乌龙新闻,有些人就是不长记性,不管什么新闻都去抢,什么新闻都迷恋“快”,根本不 顾新闻专业主义和媒介伦理,不顾“逝世新闻”上应有的谨慎,不顾无数次被打过脸的尴尬。

  于文华因为自媒体误发消息而道歉,很多人可能会原谅她无意的疏忽――也许是爱师心切,陷于悲痛之中急于表达哀痛才没有核实信息源。但人们很难原谅抢 发这条消息的媒体,于文华自媒体发消息,看到的人有限,人们可能也会怀疑――但当媒体抢发了这条消息后,立刻进入大众传播链条,产生病毒式的扩散。因为媒 体报道了,人们也会相信这是事实。因为这种公信力、影响力和传播力,从自媒体消息变成大众媒体的报道时,媒体一定要非常谨慎地进行核实,核实权威信息源, 多核实几个信息源。看到于文华的微博,向医院打个电话核实一下,或者找阎老身边人核实一下,能花多长时间呢?即使花一点儿时间,难道不也是对一个人生死消 息应有的慎重吗?

  当“快一秒全网转的都是我们的消息”这种新闻功利主义主宰大脑时,就不顾专业主义和家属的情感了。当把那点儿眼球利益至于一切之上时,就不在乎抢发可能带来的问题了。当被施了“快”的魔咒后,一些媒体已经失去了慢的能力,没有耐心慢下来去核实,没有能力去遵守专业规范。

  于文华道歉了,抢发消息的媒体可能会习惯性假装什么都没发生,或者都归咎于于文华,或者借口说“网络有强大自我辟谣的能力”,今天无人道歉。让人痛心的是,“霉体”的骂名就是像这样一次次乌龙和反转中累积成的负面标签。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xuf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