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观点.评论

上亿学生的信息,如何成为了一桩生意

2015-10-16 12:01:13       作者:nandu

  《南方周末》报道,一个名为“全国教育技术服务平台”的App,正在(或已经是)通过教育部的行政力量推广。该软件收集并掌握了近两亿中小学生的个 人信息,这里面包括学籍号、就读学校班级、身份证号、户口所在地,以及家长的住址、联系电话等40项详细信息,而其开发运营方,是个叫“天天艾米”的网络 公司。

  学生的40多项个人信息,通过将已经存在的纸版学籍表拍照上传的方式,汇总到这个神一样的App,再由它转给省级教育主管部 门保存。正是得益于教育部门行政主导的文件推广,这个成立不久的网络公司所开发的App一跃成为教育类App下载量冠军。而对于教育部门而言,这个App 的开发、运行费用,完全不需要政府埋单,企业无偿在做,似乎确实没什么损失。

  但这个已经集纳数亿学生个人信息的教育App,从推广 伊始便遭遇学生家长、教育从业人员的质疑。首先是它的必要性,已经通过教育部门力量收集、整理完毕的学生学籍信息,为什么非得拍照上传到那个App上?如 果是为了完成纸版信息的电子化存储,拍照上传完是不是还得再辨认、整理,费时费力,而且教育部门本身此前就存在类似系统。原本有一个学籍系统,现在又另起 炉灶再搞一个,难道纯粹是因为这是免费的?

  其次便是这动机可疑的全程免费,商业追逐的是利润,不跟教育部门收钱、做雷锋的同时,是 在短时间内迅速收集、掌握数以亿计的学生及其家长隐私信息。一年多的时间,1.9亿学生信息入库,完成了7000万学生毕业、2.5亿学生升级、7000 万新生入学、1100万学生转学。这些信息有什么用,这是很多人要问的,或者说,商业化公司免费帮政府部门完成这项庞大的信息收集工程,究竟图什么?

  教育部说,“平台没有任何商业目的,开发单位也没有任何商业应用”,但稍作简单推演便不难看到,上亿学生及其家庭的大数据信息本身,就是一笔潜在财富,身份 信息、联系方式、家庭住址以及由此可以推导出的其他个人资料,目前并未用作商用,和数据本身没有商业价值,完全是两码事。而据第三方安全测试机构评测,这 个A pp本身的安全性存在诸多隐患,“存储没有加密,极易被不法分子攻击,获取用户隐私信息”。如何确保数亿公民信息不外泄,外泄了又该谁来担责,都是 必须追问的核心问题。

  就是这样一个来路可疑的公民信息收集项目,绕过了本该履行的政府招投标程序,按照现在的说法,是因为“时间太 急,容后再补”。但招投标程序后补的代价,就是覆水难收、不得不走程序让它通过,没有选择余地,没有多元主体的竞争。原本有旧学籍系统可以用的情况下,匆 忙上马的新项目当时为什么会那么急,到目前为止,教育部门都没有给出答案。更何况,对于项目运作方“天天艾米”及其背后的多个出资方,频繁变更的股东信息 和快速“去国有化”的公司属性,都让这个几乎一夜崛起的教育信息“帝国”,显得尤其神秘莫测。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网上倒确实有不少免费的App,但下载与否,决定权终归还在公民个人手里。由政府部门下文件强推,就不是一般的可疑了。

南方都市报
责任编辑:xuf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