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15 10:12:29 作者:赵周贤
近日,有举报者向澎湃新闻透露,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商学院前院长孙选中2008年4月完成的博士学位论文《服务型政府及其行政机制研究》涉嫌抄袭剽窃。举报者称,该论文正文约16万字,其中有大约6万字与他人此前已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重合或高度相似,篇幅超过正文三分之一。
如今要想知道某篇论文是否有问题其实并不难,只要稍微花一点钱,使用知网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维普通达论文引用检测系统(VTTMS)、万方论文检测系统等其中的某个专业论文查重软件,很快就能得出一个重复率多少的详细报告。但是,仅凭这么一个结果就能判定论文是抄袭或剽窃吗?网上有人抱怨说,这种查重软件有时候会傻到“把一篇写如何养猪的文章跟你的那篇写建筑的文章关联到一起,说你涉嫌抄袭”。虽然本人未曾碰到过这种极端情况,但对论文查重软件的厉害之处倒也是略知一二。
不久前,笔者有个朋友撰写了一篇有关股权激励方面的学术论文,投稿后编辑回复他说,论文的查重结果显示,重复率有三成多,比例太高(就是说有抄袭嫌疑),需要重新修改。这令朋友觉得非常郁闷。我知道,他好歹也算是接受过专门学术训练的人,对论文的引用、注释等写作规范还是了解的。他说,论文中凡是引用了别人观点的地方,他都作了详细的注解。
后来看到该论文的查重报告,朋友发现被诟病的所谓的“重复”部分内容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论文对相关概念的解释,比如就“股权激励”一词,朋友宣称使用的是《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中对“股权激励”的定义,但查重软件给出了红色预警(就是百分百重合);二是述评以往研究文献的部分,大多被认定是涉嫌抄袭;三是他直接使用了其本人以前发表的一篇论文的部分观点(有详细标注),也被认为是“高度一致”。
回到本文开头的新闻,尽管目前还不能完全确定,孙选中的博士论文是否真的存在抄袭、剽窃的问题,但是,我认为他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的回应也并非是毫无道理。孙选中说,“任何一篇论文,都必须对前人的观点进行评述。……论文中有一些和他人一样的内容,那是已经形成共识的表达方式”。
必须要承认,今天学术论文的数字化发展使文献检索变得更加高效便捷,写起论文来也变得更加得心应手;与此同时,学术界出现抄袭、剽窃等不端行径也日逐增多,当然,也意味着发现学术造假会变得更加容易。
但是,我们必须要有这样一种共识:论文查重系统软件给出的报告仅仅只是一种参考意见,不应该是判断学术不端的最后结论。要断定某人是否存在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最终还是应该由专门的学术委员会来审查确定;且关键是要看,作者在引述他人观点时,是否作出了标注,是否存在主观的隐瞒意图。
宁愿相信一台冷冰冰的机器,也不愿意相信一个活生生的人,实在是对当下中国学术界的一种莫大的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