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观点.评论

A股大涨背后的央行放水新政刺激

2015-10-13 11:59:28       作者:周浩

  在一片降准的期待中,央行又祭出一个新颖的工具——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

  10月10日傍晚,央行宣布,在前期山东、广东开展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的基础上,决定在上海、天津、辽宁、江苏、湖北、四川、陕西、北京、重庆等9省(市)推广试点。

  一时间,市场群情激奋。至周一收盘,沪指报3287.66点,涨104.51点,涨幅3.28%,深成指报10961.36点,涨421.17点,涨幅4%。成交量方面,沪市成交4355.4亿元,深市成交4897亿元,两市共成交9252.4亿元。

  根据很多市场人士的解读,这可以被认为是中国版的QE,可以释放数万亿元计的资金。当然,多数人心里很清楚,说中国版QE根本就言过其实,但A股走势似乎表明,短期之内,预期和信心比什么都重要。

  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读起来都有些拗口,但并不难理解,商业银行可以将手中的信贷资产抵押给央行,获取新的流动性,从而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的流动性。有自媒体更是形象地比喻为:商业银行贷款后,把借条给央行,央行闭着眼收购这些借条,商业银行手里就会有无穷无尽现金。当然,央行可以设立个内部指标,控制放水节奏。

  从字面理解,这与降准的效果并无区别,同时央行在过去两年与国家开发银行也进行过大规模的抵押补充贷款PSL操作,其做法也是国开行在发放棚户区贷款后,将这些贷款抵押给央行,再由央行提供流动性,从而达到释放流动性的目的。

  市场为何兴奋?

  这是因为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允许商业银行将合格信贷资产抵押给央行,从而获得流动性。当然,在现实操作中,对“合格资产”的认定是关键,如果商业银行被允许将一些相对评级相对较低但仍“合格”的贷款按照一定的折算率,抵押给央行,那么其效果将不言而喻。这背后的故事就有些意味深长,比如说一些商业银行手中有些贷款的质量并不理想,为了控制风险,商业银行往往不愿意增加此类贷款的规模,但这些贷款一旦可以抵押并获取新的资金,那么其就会造成商业银行在考虑贷款发放时,同时考虑到流动性溢价。信贷员们也更容易说服风控管理人员,既然央行都肯接受这样的贷款作为抵押品,那么信贷审批就应该考虑政策带来的红利因素。

  这样一项新政的背后,颇有些无奈的意味,如果商业银行不愿意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那么降准带来的效果,只是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高质量”资产上,比如说近期公司债的火爆,就表明大量资金囤积在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最终只能流向相对安全的资产,并导致此类资产出现“泡沫化”倾向——目前来看,中国公司债与国债的利差已经降至2009年以来的最低点,极窄的信用利差,似乎也不是管理层希望看到的。

  如果商业银行不愿意面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那么结果就只能出现两种情况,第一是这些企业面临更大的困境,对经济造成损害,第二则是信用评级相对较好的大企业当上了“资金掮客”,将手中的廉价资金通过某种方式提供给中小企业,并收取较高的利息,造成“影子银行”体系的扩张。

  几相权衡之下,央行最终选择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事实上采取了一种“疏导”的方式,即承认目前存在的现状,同时通过相对正规的方式来为某些企业提供相对廉价的贷款——否则企业会因为利率太高而被最终吞噬。

  这样的一种方式,表明保增长仍然占据了政策的风口。当然,现在讨论风险还为时过早,而理所当然地,在一种相对新颖的宽松政策下,市场也再度憧憬经济的企稳回升。正是在这样的期待下,股市迎来了大面积的反弹。

  这是QE么?严格意义上不是,定义上来看,QE是指利率到零之后,央行采取资产购买方式来注入流动性,来抵消金融机构对于“有毒资产”的谨慎心里。

  某种程度上,这有些像信用版“扭曲操作”,即央行在一定的货币存量下,通过对信用评级的调整,来达到定向宽松的政策目的。当然,与各种放松手段一样的是,货币供应量将不可避免地继续上升。

  硬币都有正反面,这样的一种放松背后,存在着几个不确定性。

  第一是政策的执行,这是过去几年来政策的通病,根本原因仍然在于经济基本面的不确定性上升;第二则是在“调结构”和“稳增长”之间的微妙平衡,理论上来说,如果政策过度宽容,结果可能带来对政策的投机,最终造成道德风险;第三则是银行杠杆率和社会整体杠杆率的上升,同时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限制也可能压抑政策的真实效果;第四则是一旦通胀和资产泡沫的压力上升,那么货币政策的放松也将受到限制。

  当然,这都是后话,短期之内市场仍将保持热情,对长期投资者来说,仍然应该审慎考虑风险和回报。

商业评论
责任编辑:xuf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