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观点.评论

治贫,更要挖掘生态价值

2016-08-30 10:10:47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张志锋

  无论着眼于发展可持续性,还是群众现实需求,挖掘生态价值都是贫困地区的最优选择,也是均衡发展的最大公约数。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短期的“吃法”和长期的“吃法”不一样。习近平总书记日前考察青海看的第一个村——格尔木市长江源村,12年前,全靠在山上游牧,就是短期的“吃法”,人均年收入不足2000元;如今告别游牧,下山定居,退牧还草有补贴,去年人均收入19400多元,翻了近10倍。同是一座山,还是那些人,发展方式一变,效果大不一样。

  青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这里是三江源所在地,被称为“中华水塔”,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而且生态环境脆弱。保护与发展的平衡,不仅涉及当前与长远的矛盾,也不只是当地的问题,还事关全局。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这盘棋怎么下,需要仔细思量。

  在有限的资源禀赋下,蹚出一条兼顾各项发展目标的路,并非易事。但已经走过的弯路,足以证明哪种方式不可持续,哪些代价不可承受。

  黄河源头玛多县,1985年有4000多个湖泊,水草丰美。随后,总人口才一万多的玛多,提出发展“百万牲畜”的目标,牛羊一度发展到80万头只。原本不知名的小县,人均收入一度连续多年全国第一。然而,在挖掘机开进草原采金的轰鸣声中,草原变得满目疮痍,七成草场退化,一些牧民不得不背井离乡。2004年4月,一条消息举世震惊:黄河源头鄂陵湖出湖口出现断流。2001年投资上亿元在此建起、结束玛多无电史的黄河源水电站,因此废弃,玛多一度重返蜡烛时代。

  类似教训还有不少。青海湖畔一个县,早年曾建一座铬盐厂,铬渣堆成小山,突兀地矗立在曾经美丽的草原,污染土壤和地下水。后来工厂关闭,铬渣处理成难题。当年创造的产值总共不过几百万元,如今彻底治理预计要付出难以想象的经济成本!

  贫困地区加快发展、脱贫致富、改善生活的愿望,是合理的,但要考虑清楚,哪一碗饭可以吃得长久,哪些歪路子不能碰。千万别把短板当成筹码,结果断送了未来,空耗掉发展潜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这实际上指明了,青海这样一个具有独特生态价值的欠发达地区的发展路径。因为,无论着眼于发展可持续性,还是群众现实需求,挖掘生态价值都是贫困地区的最优选择,也是均衡发展的最大公约数。过去要温饱,如今也要环保;过去要生存,如今还要生态。这种生活方式和发展理念的进步,理应受到尊重。

  挖掘贫困地区的生态价值,并非一个单纯的经济发展问题,还需要社会政策配套。在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的情况下,区域生态补偿至关重要。应通过有效激励,让牧民实实在在感受到:保护生态不会影响收入和生活水平,反而会有所改善。前不久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立,一系列惠民措施逐步出台。除了就业安排,重点生态功能区内的草原实行禁牧奖补,每年共20亿元惠及牧民。2005年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实施以来,当地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4.9%,高于全省农牧民的水平。

  守护绿水青山,不仅是责任,更是新的幸福生活的来源。放下牧鞭,守护草原,同样可以增收,且更稳定、更可观,生态价值就能站稳脚跟。只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生态潜力兑现的那一天,迟早会到来。

  (作者为本报青海分社记者)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高晓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