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28 08:58:55
今年上半年,东三省经济增速又一次排在了全国倒数几位,这似乎已逐渐成为近几年的常态。面对日益下滑的东北经济,国家发改委近期印发了《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三年滚动实施方案(2016~2018年)》,提出涉及交通、能源、水利、工业、农业、城乡建设等多个领域共127项重大项目。希望以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投资为切入点稳住东北地区经济下滑态势。
事实上,国务院在2003年就已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规划,其主导思想是改变国有工厂的管理体制,逐步建立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并且大力发展贸易与旅游产业,随后东北经济进入了“黄金十年”。但随着2009年大规模刺激政策副作用的逐步体现,自2013年起,东北经济开始呈现出加速的下滑态势,经济增速一度从全国前几位下降至倒数。究其原因,传统行业国有经济比重过高、人才流出、民间投资速度放缓以及地方政府未建立起服务型政府理念是首要矛盾,仅通过扩大基础设施投资只能解一时之急,却无法解一世之难。
众所周知,东北地区是全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与粮仓,具有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丰富自然资源与完备的重工业基础,但与之相对应的是处于传统行业的国有经济占比过高。相关统计显示,辽宁省国有经济占比超过30%,吉林省超过40%,黑龙江省超过50%,都大幅度高出全国平均水平。东北国有企业的“一枝独秀”与计划经济思维造成了其在当地产业链上的绝对话语权,东北广大民营企业普遍存在依附于国有企业的特点。这点从吉林汽车产业就可看出,虽然一汽在国内汽车行业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其周围并未建立成熟与完善的汽车产业链,国有与民资没有形成合力,根本无法与长三角或珠三角完备的产业链同日而语。
另一方面,东北国有企业主要集中在钢铁、有色金属、石油石化、传统装备制造等资源与重化工领域,受宏观经济形势尤其是国家投资驱动政策影响十分突出。但现实情况确是我国正在逐渐由投资驱动型转向消费与创新驱动型经济。因而,由传统资源与重化工企业受困带动整个区域经济下行的逻辑也就不难理解。
同时,东北的国有企业办社会的现象目前仍比较严重,这就使得对劳动力吸附性较强的也是民营经济非常活跃的第三产业在东北缺乏立足之地。于是,普通东北居民择业的潜意识仍是首选进入国有企业,但毕竟资源与重化工领域国有企业对劳动力吸附能力有限,大量无法进入体制内的青壮年劳动力普遍选择外出打工。于是造成了东北地区长期人口净流出的现状,根据2010年与2000年第六次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十年间东北地区人口净流出180万人,年均流出18万人,预计由于近年来东北经济的持续下滑,这一年均数字只多不少。
不仅如此,东北地区各级地方政府普遍未建立起服务型政府理念也是经济下滑的重要原因,多数地方政府仍固守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家长思维,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更像“上级”对“下级”,“管理”与“被管理”,地方政府未形成对企业的服务意识。有的地方和部门,从企业注册与日常经营,到子女入学、升学和就医,如果不靠“找人走后门”就很难顺利地一次办成,行政效率之低无法想象,更有甚者还未改变吃拿卡要的恶习。不久前国务院督查组在黑龙江开展专项督查时就有民营企业将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形象地比喻为“JQK”(先勾我们进来,圈块地给我们,然后再赶我们)。可以说,行政效率较低已成为制约东北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绊脚石。正是由于企业仍对东北营商环境的忌惮,导致近年来东北民间投资的下滑,今年上半年,作为整个东北地区经济的火车头辽宁省的民间投资大幅下跌了58.1%。
试问,这样的营商环境若不改变,如何保证民营企业家放心大胆地到东北去投资办厂,如何保证企业能不断提高研发力度大力开展创新,如何保证曾经的东北老工业基地今日能再次腾飞。
于是,振兴东北经济仅靠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是远远不够的,而是需要进行一场深层次的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改革就是地方政府职能的转变,这点在国务院日前印发的《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也被放到了显著位置,只有提高行政效率、改变营商环境才能提振企业家投资的信心;另一方面,东北地区国企改革必须加快节奏,从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在理顺国有企业分类的基础上,让竞争类国有企业脱离地方政府保护投入市场竞争,让确实无法继续生存的国有企业必须彻底退出市场,并利用员工持股等混合所有制手段提升国企职工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同时必须加快开放东北地区垄断行业准入,充分利用东北自然资源优势,提升民营经济的活力,利用民营经济对市场把握准确的特点深化东北农业与重工业的产业链条,大力发展生产型服务业,提升东北经济综合抗风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