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28 08:49:40
近日,来自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的大二学生小文(化名)订机票后收到诈骗短信,对方自称航空公司客服,以小文的航班被取消,在ATM机上办改签可获得补偿为由,诱导小文按照提示操作。结果,小文全年学杂费6100元被转走。此事件已经被警方立案调查,但会同昨日街谈提及的临沂女孩徐玉玉被骗9900元学费,造成其个人突然死亡一案,以及山东理工大学大二学生宋振宁近日在遭遇电信诈骗后心脏骤停,不幸离世,舆论针对电信诈骗者的声讨更加汹涌了。
质疑被骗者“智商不够用”的人,往往暴露的是自己智商硬伤。因为这些诈骗者寻求的是一种概率,而不是全部。通俗来说,群发的十万百万条短信,边际成本极低,只要有极小概率的人上当,就足以获取巨额利润。而这些极小概率的中招者之所以掉入陷阱,常常是因为当时所处的情境较为特殊。比如小文所面临的情况就是飞机几小时后就要起飞了,这种时候,人会变得更为焦虑。俗语说“百密终有一疏”,也许平时收到类似短信的小文也会和热衷于嘲讽的网友一样不会上当,但情急之下,也就在怀疑中上了大当。
用社会心理学的话来解释,诈骗分子会设计一套具体的场景提示。一旦注意到短信的人所处的场景与诈骗短信设置的场景雷同,信息的传递就变得混乱,收到短信的人就很容易按照“客服提示”进行操作。人的行为,无论同情还是愤怒,自责还是悲伤,都会受到当时的情境很大的影响。所以,在万分之一计的受骗概率中,并不是骗子有多高明,也不是受骗者有多愚蠢,而是骗子设下的陷阱捕获了受骗者那一刻的心理情境。
几乎每一次受骗都是一次“偶然事件”,但包括事后的受骗者在内的所有人都知道,偶然背后是一种必然。这种必然就是我们社会已经发生且正在愈演愈烈的大规模个人信息泄露。事件发生后,东航相关工作人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小文通过第三方购票,其个人信息可能在多个环节遭到泄露,并信誓旦旦地表示:航空公司一直致力于保护客户信息,并屡次自查,防止客户信息泄露。
东航的回应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意义,有效信息量基本为零。第三方购票平台当然有责任,但东航并不能就此免责,在航空公司与第三方平台合作的过程中,就有责任做好信息保卫工作,一旦平台发生信息泄露,航空公司就必须进行追责。与航空公司一样善于卸责的,还有电信运营商。在运营商看来,很多电信诈骗分子都在海外,自己并没有监管上的法律义务,所以选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做法。
据人民日报官微此前的披露,电信诈骗案的破案率不到3%,结论大概是诈骗分子太猖狂,打击办法实在跟不上。而为了应对日益猖獗的诈骗形式、手段,从银行到航空公司,从警察到媒体,主旋律都是教你如何防骗。学会如何防骗,这当然是必要的,学会在信息时代保护信息,这是无可厚非的。但目前的情况是,我们要学习的防骗技能越来越多,要想顺利地生活下来,每一个人都在成为防骗达人。
这当然是不够的,因为这意味着我们的立法机关、执法机构承认了问题的不可解决性,向诈骗分子彻底认输。在德国,尽管电信诈骗也不可杜绝,但个人数据保护的法律非常严格,而在中国,这一块还处于空缺状态。不过,关于个体信息保护法的呼吁早已发起,只不过目前还在制定中,但愿伴随着立法的跟进,防骗达人可以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