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3 20:04:09
当上面没有改革或改革力度很少,地方的改革就会无所适从,因为地方不知道上面如何评价自己,这个时候,地方唯有小心谨慎,改革的步子就不可能迈得很开。
“天真烂漫走进去,呆若木鸡走出来”。涿鹿教改的主推手、原涿鹿县教育局长郝金伦在辞职信中如此形容自己。
这场持续两年的教改最近引发舆论关注,处于漩涡中的争议人物郝金伦以辞职的形式下台,而其力推的“三疑三探”改革也被县政府的一纸文件废除。
为何外地经验到了涿鹿会失败
涿鹿教改最后落得这样一个结局非常可惜,也是当初推行改革者没有想到的,毕竟 “三疑三探”改革在其他地方已有成功先例,而逐鹿不过是引入这一经验,因此,对教改相关各方——发起者、学校、老师、学生以及政府来说,是全输,没有赢家。
所谓“三疑三探”,最初起于河南西峡,是指将课堂教学分解为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运用拓展的教学方法。其核心是“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最后由学生解决问题”。
可以说,教改的目的很好,从它在西峡等地取得的效果来看,也是一种切合实际的教改方式。但为什么在涿鹿就推行不下去?难道是水土不服?
可当初郝金伦引进这套教育方法,并非是拍脑袋的决策,而是经过多方比较权衡,包括两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教育状况以及学校和学生的情况都颇为相似。
故探讨涿鹿教改失败,或许能够为中国近年来的改革停滞不前找出一些带有趋势性的东西。
综合各方信息包括改革主推手郝金伦的自辩来看,改革失败的最大原因基本可以归结为在如何改的问题上,改革主导者没有凝聚足够共识,放弃被过往改革一再验证的行之有效的试点方式,而强行推之。中国改革的一个成功经验就是试点、试验,先在局部尝试,在取得成果后,再全面推行。
这是中国渐进改革的一个方法论特点,它是否适合全面深化改革时期的改革呢?目前看来也适合。西峡教改就采取了这种方式,先自小学、初中起步,高中试点后推广,所取得的成绩足以打消大部分家长的疑虑。
而涿鹿没有,或者说,没来得及,也许郝金伦对涿鹿的现状太不满意,太焦虑,想早日出成果,因此推得太急、太快,在全县中小学“一刀切”,违背了一般做试验的常识。
涿鹿教改暴露的深层次问题
在利益诉求多元化,而且社会不满心态突显的今天,改革推进的方式对改革最终成功很关键。今天的改革,利益冲突比过去明显增强,且不易调和。
皆大欢喜的帕累托式改革基本不可能,最好的结局也就是让利益受损者少一些。而教改尤其敏感,因为它关系到孩子的未来。
所以,教改要尽可能争取更多共识,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反对的力量。这就显示出改革方式的重要。像“三疑三探”的教改,用其发明者、西峡一高原校长杨文普的话说,有三大阻力,即校长、教师和家长。
“一方面是校长压力大。如果升学率下滑,校长很可能会前功尽弃甚至身败名裂;另一方面是教师,有的讲了大半辈子,现在让学生讲,老师们认为这是在白白浪费时间;还有家长和学生都不愿意把自己当试验。”
郝金伦自己也抱怨,相当一部分学校校长不买他的账,“阳奉阴违”。因此,如何推进改革表面看是个方式问题,实际涉及到利益的调整,是个利益问题,从而必然会遭遇利益的阻碍。
而现在的改革主导者,一般缺乏足够的权威。当阻力相对强大时,多半预示改革推动不下去。
除此外,涿鹿教改还暴露出如下三个深层次问题,这些问题乃关乎改革的成败。
一是改革的急功近利。无论郝金伦还是学生家长,都带有急功近利思想,都想在最短的时间里看到教改的成效。郝金伦在全县中小学强推“三疑三探”,很难说其背后的指导思想不带有急功近利。学生家长就更不用讲。
用一个学生家长的话说,郝是个实干的人,但他的举措得很久以后才能见到成果。“保证咱孩子考上清华,考一个比较好的学校就行。要能保证这,俺就让俺孩子当实验品,随便实验,你要保证不了这,就把工作什么都负责了。”
当下就能显现成效的改革愈来愈少,像教改这样的改革,具有相当的滞后性,其效果甚至在学生进入社会才能体现出来。很少有人能用这么长的时间来评价改革,因此,当改革主推者特别是改革涉及的利益对象急于获得改革成果,那么也就更难容忍改革的时滞,从而对改革失去耐心。
二是上下改革的断裂。涿鹿改革的一个深层背景,是高考升学率的不如意,几乎所有地方的教改,其背后隐含的动机,都是这个,而并非像宣称的那样是为了改变应试教育。
从这个角度看,一些地方的成功带有偶然性,而失败几乎是必然的。因为在高考为指挥棒的前提下,老师特别是家长必然是短视的,这也是涿鹿教改遭到部分教师和多数家长反对的原因。
要想真正改革应试教育,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改革高考制度。这么多年来中国高考也一直在变来变去,但这些变化很难称得上是我们所说的改革,因为高考制度的核心“分数决定考生命运”并没有改变,高考作为指挥棒的作用并没有削弱。
其他方面的改革其实也一样,当上面没有改革或改革力度很少,地方的改革就会无所适从,因为地方不知道上面如何评价自己,这个时候,地方唯有小心谨慎,改革的步子就不可能迈得很开。
三是缺乏敢担当的地方领导。涿鹿教改虽然初期得到地方政府包括主要官员的支持,但是在教改遇到家长反对和抗议的情况下,地方政府退缩了,县政府的一纸文件废止了教改,与其说是顺从了民意,不如说是不敢担当,无所作为,害怕承担责任。
尤其是主要领导在这个时刻试图和郝金伦划清界限,让郝感觉到很“悲凉”,不得不孤军奋战。全面深化改革虽然强调改革的顶层设计,但地方仍是改革的主要力量,地方探索仍然非常重要。
因此,地方的主政者必须要有改革意识,要敢于碰硬(当然要讲究技巧),并对下属勇于任事者以足够的支持和关怀。如果地方主政者没有这种胆识,意志消沉,一遇到困难自己先撇清责任,就不可能去主动谋划、推进改革,开创地方改革新局面。改革将会是一潭死水。
郝金伦无疑具有强烈的改革情怀和使命,在当下中国,这是很难得的一点。但涿鹿教改的失败和他的悲剧性结局,也昭示了当下改革的难处。可以把涿鹿教改看做中国改革的一面镜鉴,如何破解上述难题,需要我们每个人都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