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观点.评论

NGO发展起来了,这个社会才会进步

2016-08-12 13:14:18       来源: 南方周末    作者:翟星理

  

  解决西部地区环境生态问题,不仅需要政府投入,也需要NGO的帮忙。(视觉中国/图)

  做公益本来就很容易失败,它是一个不断试错不断纠正的过程。

  对公益来说,就是要有一个公平的环境,有统一的行事规则。

  2016年6月5日,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以下简称阿拉善SEE)的一场大型活动上,戴眼镜的主持人把钱晓华的名字读成了“邱晓华”。坐在一排地产大佬中间的钱晓华接过了话筒,还没走到发言席上就对台下数百名参会者说:“关键要姓钱,有钱才能做环保。”

  八个月前,钱晓华开始担任阿拉善SEE第六任会长。不过,和前五任会长刘晓光、王石等相比,钱晓华被外界称为平民会长,尽管2015年年初他曾卷入在地产界闹得沸沸扬扬的融绿平台并购案。

  阿拉善SEE会长这个身份增加了他在媒体舆论和公众视野中的曝光率,他偶有向外界重复着一名地产经理人在众多地产大佬中竞得阿拉善SEE会长的故事。

  事实上,作为最早加入阿拉善SEE的企业家之一,钱晓华参与了诸如“一亿棵梭梭”等阿拉善SEE所有的知名公益项目。他说,“虽然外界对我们的印象还停留在‘一帮在沙漠里种梭梭的有钱老板’上,但是我们的公益项目已经延伸到很多方面。”

  他承认,阿拉善SEE的项目永远绕不开政府这个话题。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阿拉善SEE的众多项目都得到当地政府职能部门的支持。然而,也有一些政府部门让他感到无奈,“老觉得NGO就是捣蛋的,他们没认识到社会组织能做很多他们做不到的事。”

  从投身房地产到主业做公益,和政府职能部门长期打交道的钱晓华很快总结出了一条规律:“在环境保护上,我们和政府是有共识的,我说的话不算是批评政府,是和政府的一种良好互动。”

  “政府不好出面做,我们来做”

  南方周末:2014年12月,阿拉善SEE基金会获得公募资质,有人说非公募转公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阿拉善SEE基金会成立以来的资金来源包括哪些方面?来自公众的筹款占比多少?公募对阿拉善SEE来说意味着什么?

  钱晓华:我们基金会过去最大的经济来源是阿拉善生态协会会员的会费,每个会员每年要认捐10万元人民币。另外还有其他基金会跟我们的合作,包括国内和国外的基金会。我们还零星地组织一些活动募款,但这些活动也还是主要面向我们的会员。

  基金会获得公募资格之后,2015年,我们公募所得的资金占比20%左右,2016年第一季度公募资金占比达到了46%。

  公募对阿拉善SEE来说意味着两方面,一方面来说有更多的资金来源渠道,相当于上市公司了。另一方面,我们的责任也更大了,你要对捐款人负责。

  南方周末:阿拉善SEE是中国最大的民间环保组织资助者,全国三分之二的民间环保组织都用过阿拉善SEE的资金,这些资金能满足中国民间环境保护的需要吗?

  钱晓华:中国环保要做的事情太多了。阿拉善SEE一年花一个亿,老说自己是中国最大的环保公益组织,我们自己都不好意思了。中国民间组织一年在环保上才花一个亿,人家美国一年花多少?在国外我们说我们一年花了多少钱,老外们很惊讶,人家都觉得你们在这方面花得太少了。

  南方周末:用自己的钱自己办事,和把钱送给别人让别人办事,阿拉善SEE如何平衡这两种公益路径?

  钱晓华:其实我们的目标,和国外不少基金会一样,是把阿拉善SEE变成一个资助型的基金会,而不是自己去做项目。现在,我们基金会就是资助型的。

  大家对我们的印象是阿拉善SEE的“一亿棵梭梭”项目做得成功,就以为阿拉善SEE是专门做这个项目的民间组织。其实,我现在做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把阿拉善项目办独立,因为做项目的钱来源是公众,你要对公众负责。我们就是要把亲儿子放出去,他要做项目要钱也须向阿拉善申请,也要符合阿拉善的要求,否则阿拉善没法向公众交代。

  南方周末:绿色供应链是你上任之后力推的一个项目,这个项目不是要企业从自己身上割肉吗?

  钱晓华:2015年年底,前任会长在任最后一天开会,我们讨论的就是绿色供应链。它是联合国倡导的,最早来自沃尔玛的采购规则,简单地说,就是企业除了自己不污染环境,对供应商也要求履行环保责任,如果供应商有污染行为,我们就拒绝采购。

  我们的绿色供应链计划先从房地产商开始,因为在国内房地产商都很强势。但是每个企业的情况也不一样,所以要一步一步来。让企业走绿色供应链相当于在自己身上割肉,这是一个长期的认识过程。

  南方周末:据你所知,环保部门对阿拉善SEE这个计划是什么态度?

  钱晓华:环保部门很支持绿色供应链的提法和做法。2016年年初,我去环保部找政策法规司司长谈过这个事,也去工信部找过部领导。他们说如果要政府来做,政府可能做不到,企业来做是最好的,因为企业是主体,政府部门建议你不能买不环保的供应商,企业可能不买账,只有企业自己去选择才会有效果。

  南方周末:为什么?

  钱晓华:政府不好出面做这个事情,比如这家企业是山东的,那家企业是河北的,政府可能出于山东、河北的角度去考虑这个事,而企业可以直接看相关监控数据,你的产品或生产行为不环保,我就不买你的产品和服务,这是一个相对简单的过程。事情总需要有人去做,政府不方便出面做的,那就我们来做。

  

  钱晓华(阿拉善SEE供图/图)

  “和政府合作,要讲艺术”

  南方周末:阿拉善SEE成立以来的所有项目中,你认为最成功的项目是哪一个?最不成功的项目又是哪一个?

  钱晓华:这么说吧,过去我们的品牌项目是“一亿棵梭梭”,也是我们最早试点的一个公募项目,社会影响力非常大。

  不成功的项目当然也有很多。比如说我们在内蒙古阿拉善盟做的一个奶牛计划。养牛养羊如果散养的话,牛羊出去吃草会破坏植被加速荒漠化。但是不让散养,牧民就没收入,我们就想让牧民圈养,圈养的牛羊又不好养,我们就想让他们养奶牛,产完奶让蒙牛公司去收奶。我们甚至为此从新西兰买回来一批奶牛,但是那年内蒙古的冬天特别冷,很多奶牛被冻死了,那个项目因此也失败了。

  南方周末:你如何看待失败的项目?

  钱晓华:做公益本来就很容易失败,它是一个不断试错不断纠正的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很多公益组织为项目付出了很多努力,做了很多事情,但最后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成功。我觉得不能就简单说它失败了,不能用简单的世俗成功学去衡量一个公益项目。

  南方周末:阿拉善SEE也寻求与政府部门的合作,阿拉善SEE和政府合作了哪些项目?都达到预期了吗?

  钱晓华:很多。比如在阿拉善盟,我们种梭梭,就跟当地林业部门合作。在中国,做什么要成功,都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

  比如阿拉善的滴灌项目,就是我们出一部分钱,政府出一部分钱,这个项目是成功的。

  但是也有失败的,比如在西北地区,我们和一地方政府合作出资推广沼气,不让农民烧草。沼气需要丰富的有机物,可西北当地有机物量少,产生的沼气满足不了生活需要。

  有一次我们一帮人去西北,当地一个农村主妇给我们做面条吃,但是沼气很小,一次只能做一碗,女的先吃,我和王石都在后面排队等着。

  南方周末:从和政府部门的合作经历来看,NGO做环保和政府部门最大的区别在哪里?

  钱晓华:我们和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但NGO做事情的角度跟政府部门肯定不一样。我们的路径是环境保护第一,但是(有些)政府部门考虑更多的是经济目标第一,取舍的时候会偏向经济方面。

  南方周末:与政府部门合作存在哪些困难?

  钱晓华:和他们合作确实需要讲艺术。在长三角的一个城市,我们资助的一个民间环保组织发现一家印染厂直接往河道里排污,他们去跟当地环保部门反映了很多次,但人家根本不搭理。后来他们找到我,我让他们准备相关材料,要起诉当地环保部门。有一次,我见到他们市领导,开玩笑地说要起诉他们了。那个领导说千万别,不然事情传出去就太丢人了,后来就主动把印染厂排污的事情解决了。

  每件事每个流程讲民主就没效率了

  南方周末:你一直强调,作为阿拉善SEE会长,你是可以被修理的人,这是自谦还是自嘲?

  钱晓华:不是自谦也不是自嘲。在阿拉善SEE,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被修理。任何当选的会长和理事都可以被修理,这是我们的传统,王石和冯仑都被修理过。

  只不过我比较弱小一点,他们比较强大,大家可能觉得我更好修理。像王石、冯仑都是大佬,你要是给他提意见要先好好考虑一下,我不一样,我没有名气,没人知道我。

  南方周末:修理你你都照单全收了?

  钱晓华:我当会长这半年,经常有人当着很多人的面给我提意见。我们吵过架、撒过酒疯、在微信群里大骂过,这都很正常,大家都已经习以为常了。骂得对就接受,骂得不对不理就行了。人家选了你,就有资格骂你。

  南方周末:有观点认为,阿拉善SEE成立至今一直没有摆脱“精英俱乐部”的影子,从做公益的角度出发,阿拉善SEE从精英化里尝到甜头了吗?

  钱晓华:阿拉善SEE虽然不是草根组织,但也不是精英俱乐部。我们是企业家组织里面最不精英的一个,我们也有会员提过不同意见,说要搞成真正的精英俱乐部。但从成立到现在,我们一直不算精英俱乐部。这个组织里有最大的企业家,也有小企业家。

  说没有甜头吧,好像入会之后每年认捐10万元能保证阿拉善的资金来源。但是说有甜头也不合适,因为企业家这个圈子里有真正的精英俱乐部,人家放话说筹十个亿只需要八个小时,我觉得这才是精英俱乐部,甚至是巨人俱乐部。我们只是企业家的群众组织。

  南方周末:你曾说过,阿拉善SEE的民主是慢慢修炼出来的。但你也说过,选项目不要民主而要专业,这是否意味着在阿拉善SEE民主是有条件的?该如何理解这两句话?

  钱晓华:民主是阿拉善SEE的传统和特征,但做项目需要专业化。公共议题和公众项目在决定方向的时候,是需要民主的,你要听大家的意见。做项目,是理事会通过了,已经决定了要做这个项目,就要靠专业了,不能说大家再开个会考虑一下。不是每一件事都要民主,这样会没有效率,做项目还是要依靠专业和科学。

  前一段时间,我们就保护滨海湿地的任鸟飞项目提意见,就被项目委员会否决了,说很多东西不完善。现在他们还在讨论,讨论结果出来,如果真要做就要依靠项目团队执行了,不能说你是会长你是理事就能要求再改改。

  “不是批评政府,我们是互动”

  南方周末:按照你的观点,有些人不重视NGO,你觉得政府部门不看好你们?

  钱晓华:少数政府部门老是觉得NGO就是捣蛋的,于是就处处设防。NGO又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草根性。从根本上说,他们不认为我们是一个很重要的力量。但其实NGO是一个很中性的东西。

  他们没认识到社会组织能做很多他们做不到的事情。我觉得他们这个观念真的很落后。在我看来,社会组织发展起来了,这个社会才会进步。

  如果你没有做过为自己谋利的事情,你是不大能理解公益的。个人从事为自己谋利的行动,最终造福社会。你反过来理解,做对社会有利的事情,会最终造福每个社会个体。你真正理解市场经济了,你也就能理解公益了。

  南方周末:你认为这个趋势会持续下去?

  钱晓华:当然,这些年政府的观念正在转变中,也认识到这个问题了,现在也在提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说法。我有个同学是高级官员,我去找他说一个污染的事情,他说你给我材料,我马上给你办。

  现在跟以前真不一样了,以前觉得为了发展经济,污染就污染了,现在谁敢说?现在政府对待环保的态度变了,全社会也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积极意义。

  南方周末:不管做公益还是做慈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你提出,更重要的是应该追求一个更好的公益制度。阿拉善SEE追求的是什么样的公益制度?

  钱晓华:代表阿拉善SEE说,我怕犯错误,我只能代表我自己。我追求的公益制度是一个有规则的制度。就是要有一个公平的环境,有统一的行事规则。

  现在有不少的官办基金会,钱是政府投的,工资是财政发的,那我们广大的民间公益组织呢?你为什么只资助他们不资助我们呢?我们也在做环保啊,也在造福人类啊。虽然也有很多做得不错的官办基金会,但总体来说,民间的和官办的待遇就是不一样。

  在我看来,我这不是批评政府,而是和政府进行良好的互动,一起做好环境保护事业。我们投身到环保事业中造福子孙后代,这也是我们和政府部门以及所有有识之士的共识。我觉得做环保很光荣。

加载中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蒋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