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28 08:40:36
厦门大学邹振东,这位历史学博士出身、担任过厦门卫视总监、转行做新闻传播学教授的老男人,一直是我在课堂上推荐最多的同行,推荐的重点理由是他会写深入浅出的好文章———有思想而不做作的文章,什么时候不稀缺?邹振东在2016届 厦大毕业典礼上的演讲之所以走红,我看还是得力于讲稿写得好,得力于研究新闻传播学的他知道怎样把情怀“传播”给师弟师妹们。
这次演讲有赞有弹,我是先看到麦嘈君的评论《别让毕业致辞变成男师生的把酒言欢》(《南方都市报》2016年6月23日A 02版),才知道老邹大热了一把。 看完麦嘈的文章,觉得和我在文字上认识的那个邹振东不一样,赶紧下载了视频和演讲稿,果不其然———我喜欢的老男人躺枪了!
麦嘈以为,邹的演讲“不太像大学教授的毕业致辞,倒像是谢师宴上,常见男性师生之间的那种把酒言欢、同侪情谊”。演讲词“抒情过头,最缺乏的是作为教师和校友, 从自身经验和人生细节出发的分享、反思与总结。它之所以走红,不是因为思想多么过人,而在于其中有若干‘金句’”。
利用“金句”强化传播效果似乎可以归结为技巧问题,最关键的还要看传播的内容,那就来看看老男人到底讲了啥。
邹振东讲稿的一个细节———“资深美女”、“小师妹”,被麦嘈认为是在“编派调侃女教授、女学生”,没有考虑“女性的感受”;另一个细节———“86级一台晚会捐了一个亿,厦大一个亿‘等了30年’”,被认为是在对毕业生进行“他日功成名就定当报答母校的召唤”。麦嘈进而觉得,“对‘小师妹’(也出现了一次指代男性的‘小鲜肉’)的占有和迷恋,是贯穿整篇演讲词主要的一个大学生活隐喻”。行文至此,就算麦嘈没有对号入座,结论早已昭然若揭:邹振东不但缺乏 “专业能力”,而且“流于媚俗”、“沉迷于造金句和段子”、“把肉麻当风趣,把猥琐当亲和力”,甚至“公私不分、为师不尊”。
真相究竟如何?
先说最吸引眼球的“小师妹”。幸而麦嘈也承认邹振东讲了一次“小鲜肉”(并非通篇只调侃“小师妹”),可人家一上场首先是拿“老男人”开涮的啊。麦嘈是没看见还是没听见?不尊重女性这顶大帽子,老男人戴得真冤!
另一个抓眼球的是“一亿块钱”。邹的原话是:“最后要说的叮嘱,就是常回家看看。其实你懂的,这不过是一句客套话。你们不太可能常回来的,要回来,也是逢 五,或者甚至逢十。就像那个86级,那一台晚会,那一亿块钱,厦大等了它30年,30年啊!那我们也不妨相约30年吧!30年后,当你们回到厦大,在这个 校园汇成广阔的青春潮,记得@我一下———如果那时候我还能被你们@得到。”要说邹振东是在替厦大背书召唤未来的杰出校友为母校捐金,反正我不信!
最后说一说“分享、反思与总结”(大概可以算“思想”?)。邹振东的演讲不但没有遗漏,反倒是重点!不信?请看:
“一 所大学真正改变你的东西,就是你可以带走的东西。那么,你可以从大学带走你的什么呢?首先,你可以带走厦门大学的logo。你的未来履历,将永远打上 M AD E IN厦大的商标。……其次,你们可以带走厦门大学的‘梦想’———做梦都会想厦大的这个‘梦’和‘想’。……还有,老师不能带走,老师的话 可以带走。……我的建议是永远带走和大学的脐带关系。这种脐带关系,最重要的是一种精神,那就是永远的批判精神。不迷信,不盲从,不崇拜任何东西。永远对 现状不满足,永远想改造世界,也永远拥抱世界上的美好———因为大学培养的就是二三十年后国家和人类的领导者和创造者!”
而我最欣赏的话———足以真实反映这位老师水平的话———也终于出现了:
“我常说,大学毕业10年后,如果还能记住大学老师10句话,大学对这个学生的教育就属于成功。最好的老师有三种:第一种是递锤子的人,你想要钉钉子,你的老师把锤子递给你———好老师啊;第二种是变手指的,你的人生需要很多黄金,老师让你的手指头变成点铁成金的手指头———多好的老师啊;第三种是开窗子的, 你以为看到了风景的全部,老师帮你打开另一扇窗,你豁然开朗,啊,原来还有另外一个世界———这是最好老师中的最好的老师。厦门大学到处都有这样最好的老师!万一你在整个大学生涯无缘遇到这样的老师,那么在最后一天,也许你也看到了。”
一个大学老师,对使命如此清醒,对同事如此肯定,对自己如此自信,对晚辈如此厚爱,这样的老男人怎么就“媚俗”了?如此“媚俗”,我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