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14 09:59:06
一则短短百字的案情通报,瞬间引爆舆论。6月6日,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检方对故意杀人伪造矿难骗取赔偿款系 列案的74名被告人提起公诉,起诉书指控艾汪全、王付祥等74人在山西、陕西、河北、甘肃、新疆、内蒙古6个省区故意杀害17人伪造矿难,骗取赔偿款,涉 嫌故意杀人罪、诈骗罪、敲诈勒索罪等多项罪名。
故意杀人,伪造矿难,骗取赔偿款,这样一组关键词勾勒出的恶性凶案,于公众带来的震 惊可想而知。随后几天,陆续有媒体跟进报道案件详情、还原事件原委,与此同时,人们不断提起一部10多年前的电影《盲井》,电影讲述的离奇故事与现在公众 看到的极端恶性案件如出一辙,而电影本身也是根据上世纪90年代的真实案件改编。
不管愿不愿意承认,人性之恶与底层相杀,其实一直 存在,甚至连剧情几十年来也并无太大变化。从媒体逐渐填充和细化的案件细节来看,大家还可以归结出一些共性,比如犯罪嫌疑人大部分来自同一个地方,本次内 蒙古“盲井”案凶嫌大多来自云南昭通,甚至不少嫌疑人本身就是亲属、来自同一个村。在对这桩重大恶性犯罪进行原因总结时,有媒体引述当地人说法认为,“贫 困并不是导致艾汪全等人走向犯罪的主因———人性之恶,是后天逐渐滋长的。赌博,才是促使罪恶萌芽、发展甚至膨胀的根源”。贫穷、赌博,就可以解释如此凶 残犯罪的原因?似乎又不仅仅如此,或者说太过单薄。
“盲井”凶案这些年来反复出现,每次出现时人们都不免感慨,底层生活的艰辛、窘 迫和残酷,最底层人群互相之间的相杀相害,那些至今还无法确定身份、确切人数的被害者人群,他们生命的最后时间,所见证的人性黑暗,要比10年前的黑砖窑 事件更让人心生绝望,对人性感到沮丧。2011年7月,新华社曾探访数十起“盲井”案的共同户籍地四川雷波县,有人称“不法分子已经形成一条黑色产业 链”。哪里的人群热衷于从事某个行业,熟人之间互相帮扶,这样的产业集聚效应就会出现在那个行业,但此次“盲井”的产业聚集,实在令人惊愕。
这 样的人性惨剧为什么会发生,而且是反复发生?归咎于嫌疑人户籍地经济状况、个人遭遇等原因的讲述可以很动人,但起码要认真考虑的还有:这样一桩生财之道, 为什么会反复出现在矿山开采行业?政府、社会以及矿业经营者,对于矿难发生的态度、处理方式,是否客观上催生了“盲井”类案件的产生?是什么样的矿难善后 处理机制,让人性之恶迸发、进而有机可趁?矿难作为安全生产事故,其发生、救援、应急乃至善后,都有一整套制度规范对接,但矿难瞒报却也是长久存在的行业 积弊,因为瞒报的存在,使得赔偿款在一定程度上异化为“封口费”,矿难善后被希望快速收尾,矿难人数甚至成为禁忌,使得核对遇难者身份信息、给付赔偿变得 愈发仓促……现在看媒体梳理的案件流程、嫌疑人各司其职、流水线作业的背后,很难说不暗合了长期以来畸形存在、生长着的“矿难应对逻辑”。
恶 性案件归咎于人性之恶,无助于反思。良好的制度环境与运作状态,应当有能力让即便“人性本恶”也无肆虐的机会。矿难回到安全生产事故的既定处理逻辑中,没 有瞒报、不想瞒报、不必瞒报、不敢瞒报,公开的矿难遇难者信息,透明的处理和善后机制,法治化的赔偿抚恤程序,或可让邪恶的心思无机可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