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27 14:50:00 来源: 人民网 作者:林亦辰
“名副其实的‘悬崖村’”“通向外界需要顺着悬崖断续攀爬17条藤梯”……近日,一则关于“悬崖上的村庄”的报道,让大家的目光再次聚焦到了四川凉州。而村庄的贫困、上下山可能出现的危险、孩子上学的困难,种种问题,更是引发舆论的关心。随后,当地回应,将施工一条钢筋结构梯道,先解决群众出行安全问题,接下来马上组织论证彻底解决方案。
及时回应,拿出方案,应该说,无论是回应的速度,还是解决问题的态度,当地政府不可谓不尽责。问题在于,纾解“悬崖村庄”的困难,非得“等风来”?事实上,“悬崖村”存在的困难,当地政府早已知晓,为何非要等媒体报道之后才拿出方案?一个社会的确少不了媒体的推动力,但政府就不能把工作做在前面?
不可否认,扶贫任务,艰巨而繁重,一些贫困地区面临的是“老大难”问题,很多都属于“顽疾”。然而,困难不是“挡箭牌”,办法总比困难多。形势不等人,攻城拔寨、啃硬骨头就必须拿出勇气、魄力。就拿“悬崖村”来说,问题由来已久,不管是规划通路,还是整体搬迁,难度都不小。然而,又岂能视而不见,甚至嘴上说要“扶贫”,最后却置之不理?经过媒体的报道,当地政府不是迅速拿出方案了吗?说到底,扶贫也是一个价值排序的考题。
正如我们常说的,“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要摆脱贫困,关键就要精准施策。对于各级地方政府而言,不仅要摸清情况,更要精准对接。因地制宜,想明白规划好“种什么、养什么、发展什么”,“弱点在哪、缺点在哪、出路在哪”,“悬崖村”的困难才会得到纾解,类似的困境才不会一再见诸报端。而这,也正是我们真正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