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观点.评论

增强粮食安全持续性和稳定性

——专家谈粮食如何去库存

2016-05-23 13:16:25       来源: 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我国粮食生产已实现“12连增”。目前,市场稳定,供应充足,国家粮食安全形势持续向好。但也要看到,粮食收购量、库存量节节攀升,粮食库存已达历史最高水平,粮食供给出现了阶段性结构性过剩。要破解这一难题,关键是要积极稳妥化解供给侧和需求侧不对称矛盾,建立健全促进粮食供求平衡的长效机制,打破粮食“多了少了、少了多了”的怪圈,增强国家粮食安全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库存量达历史最高

  目前粮食库存居于历史最高水平,今年粮食收储也面临巨大压力。我国粮食库存和加工转化究竟情形如何?粮食是产不足需,还是产大于需?

  聂振邦:粮食库存问题是当前社会各界都比较关心的问题。现在我国粮食库存量大约相当于一年的粮食产量,这个数量非常大。同时,库存的3大粮食品种超过同品种的粮食年产量,而玉米库存数量更是占到了总库存量的50.3%。从区域分布来看,目前粮食库存主要集中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以及内蒙古等东北“大粮仓”,其中东北地区玉米库存量又占到了全国库存量的一半。

  分品种看,目前玉米库存量远超去年全年玉米的产量2.25亿吨。国内生产的小麦和稻谷可以满足消费需求,库存量比较适宜,个别品种的小麦,主要是强筋麦、弱筋麦,还不能完全满足国内对品种质量的需求,需要通过进口调剂解决余缺。因此,粮食去库存,主要还是解决玉米库存过多的问题。从国内目前对玉米需求情况看,如不及时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库存很难及时消化。

  岳国君:粮食加工转化是去库存的有效途径。目前玉米在我国已经由主粮品种转化为工业原料。每年玉米产量的10%用作主粮,剩下大部分用作饲料和工业原料。我国一年的玉米加工量接近5000万吨,主要用来制作食用酒精、淀粉(包括淀粉糖)、赖氨酸、谷氨酸等发酵产品,年生产发酵产品达到3220万吨,居全世界第一,但玉米加工量在玉米总产量中占比较低。数据显示,以玉米为原料加工的产品全世界大概有4000多种,我国现在能加工1000种左右,基本上以低端的大宗产品为主。如赖氨酸,全世界加工量大约300万吨,需求量200万吨,我国赖氨酸加工量200万吨,产能严重过剩。

  宋洪远:目前我国粮食出现产量、库存和进口“三量齐增”,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粮食生产发展较快。我国粮食产量已实现连续十二年增产,最低收购价政策和临储政策保护了种粮农民的利益,大部分粮食进入国库。另一方面,国内外粮价倒挂和粮食结构性短缺导致粮食大量进口。从供需基本面看,我国粮食供大于求,去年粮食总产量6.2亿吨,最近5年新增粮食1500亿斤,平均每年增长300亿斤,而人均粮食占有量从2010年的406公斤提高到现在的430多公斤。

  高库存是怎么来的

  当前粮食高库存形成的原因是什么?目前粮食加工业普遍不景气,对粮食去库存会造成什么影响?

  聂振邦:粮食高库存形成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首先,粮食连续多年丰产丰收,打破了过去“两丰两平一欠”的规律。粮食丰收了,在托市政策主导下,大部分进入国家粮库,目前在全社会粮食总库存中,中央事权管理的粮食约占92%。其次,国内外粮食价格差距比较大,在经济利益诱导下,用粮企业进口粮食和替代品。去年粮食进口总量(包括大豆)达到1.2亿吨。再次,口粮消费下降。据统计,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民每人平均消费原粮267公斤,现在平均消费200多公斤,而城镇人口人均消费贸易粮口粮同期达到137公斤,现在下降到87公斤。此外,粮食总量增加,去年国内生产的粮食和进口的粮食合计达到7.4亿吨。

  那么,粮食库存多少合适呢?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粮食库存消费比,17%至18%是粮食安全警戒线,超过或者低于这个警戒线,都属于不安全因素。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还没有完全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从长期的粮食供需情况看,我国粮食的库存消费比保持在50%比较适宜,甚至还可以再高一点。这样库存水平即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对用粮的需求,同时对调控市场保持合理价格水平,兼顾粮食生产者、消费者和用粮企业各方利益,回旋余地也比较大。目前我国粮食库存消费比远远高于这一水平。

  岳国君:粮食产量增加是好事,对于粮食加工企业来说,期待增加粮食加工品种和粮食加工总量。近几年国家连续执行托市收购,提高了粮食收购价水平,企业用粮成本有所增加。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情况下,粮食加工企业生产的产品,其竞争领域已拓展至全球范围。然而,国内外粮食价差太大,单靠企业通过技术进步、节能减排降低成本,不足以弥补原料上涨增加的成本。加工行业是一种低利润的行业,国家应该从顶层设计上制定可操作性强的战略。同时,藏粮于企业,是对粮食安全的保证。粮食加工企业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增加产品品种,不断延长产业链条,发展精深加工,提高粮食附加值,从而提高企业对原料价格波动影响的控制能力。

  粮价市场“说了算”

  去库存是解决当前粮食收储问题的“牛鼻子”。如何从解决供给侧和需求侧不对称入手,完善粮价形成、收储机制,建立健全促进粮食供求平衡的长效机制?

  聂振邦:以前东北地区主种大豆、高粱,为什么现在农民改种玉米了呢?主要是因为杂粮杂豆产量低,育种上没有取得突破,种植比较效益低;而种植玉米有国家临储政策托市保底,价格高、收益高,农民种植意愿高。要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遵从价值规律,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今年取消玉米临储政策,实行“市场定价,价补分离”。按照市场价格定价,进口粮食没有价格趋利空间,企业就不会大量进口粮食。为了保护好种粮农民利益,价格如果过低还可以从价外给种粮农民补贴,可以按面积补,也可以按粮食产量补。这种补贴符合国际惯例,农民收入不减少,国家财政支出不增加。

  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粮价由市场定,市场有了活力,就会带动产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通过供求关系来决定市场价格,农业生产者便会在合理利润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政策扶持的导向,以及市场需求来调整和安排农业种植结构。农业部去年11月份出台文件,调整“镰刀弯”地区的玉米种植结构,首先从东北做起。从目前情况看,以后随着市场定价,农民会自己选择种植大豆还是种植玉米。

  岳国君:从粮食加工行业来看,要加大去库存的力度,就要提高粮食转化能力。现在全国玉米加工量5000万吨,假如每年再增加5000万吨玉米的加工量,玉米工业总产值就会超过1300亿元,将会带动农民间接就业岗位110万个。现在粮食问题有区域性的,有品种性的,有结构性的,有的品种在一些区域过剩,在一些区域则出现短缺。因此,调整种植结构的方向是对的。但是调结构会有一个惯性,在这个过程当中,通过扩大玉米加工量去库存是非常重要的举措。

  宋洪远:通过调整种植结构,能对粮食去库存起到促进作用。但有几个问题需要厘清:第一,调整种植结构,调的是产量或者是面积,不是产能,因为生产能力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基础条件。第二,调减产量,要在调减种植面积的同时适当调减单产。在市场配置资源的条件下,要按照供求结构的变化来安排生产,安排种植结构。种植成本上去了,收益下来了,种植面积逐渐就减下来了。第三,农业政策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需要加强政策引导。第四,做好农产品贸易调节。目前,我国粮食总量供求基本平衡,但是出现结构性短缺,肉制品、蛋奶产品和奶粉等农产品仍然满足不了需求,棉花、糖还需要大量进口。

  提高国际竞争力

  目前,国内部分粮食品种价格与进口粮食品种价格差距很大,市场竞争力不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如何提高我国粮食的国际竞争力?

  聂振邦: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还不是一个农业强国,要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力:首先,发展规模化经营,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种粮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流转土地实现规模化种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就提高了竞争力。第二,要落实好藏粮于地和藏粮于技的政策。藏粮于地,就是要保护好耕地,严守耕地红线不可逾越,保护好粮食生产能力;藏粮于技,就是要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关键是要提高育种水平。第三,要提高作物的栽培技术。随着农业栽培技术、育种技术和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就会随之提高,通过规模化经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经过一段时间的不懈努力,完全有能力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

  岳国君:我补充两点:第一,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是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的有效措施。农业是一个高科技产业,要从育种、种植栽培、收获到加工等环节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在丹麦,农民种地要有职业资格,没有职业资格,即使有地也不能从事农业,要么把土地租给有职业资格的农民,要么撂荒。第二,应该在政策引导下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农业是我们整个国民经济当中很重要的产业,要加强顶层设计,要有一个大的国家农业发展战略,长期致力于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把我国农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宋洪远:谈我国农业竞争力的高低,要看“三率”:一看土地产出率,就是看单位面积产量的高低。二看农业资源利用率。提高农业竞争力,不仅要提高农业产量,还要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三看劳动生产率。我国农业人口占比30%,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只有9%,就是说,30%的人创造了9%的产值,农业劳动生产率很低。

  如何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升农业竞争力呢?就要构建三个体系,一是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真正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做大做强。二是要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包括加工制造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三是要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农民可以通过购买专业化的服务来满足现代农业生产的需要,肥料由肥料公司提供,种子由种子公司提供,农机由农机公司提供。构建好这三个体系,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竞争力的关键。(主持人:经济日报记者 崔书文)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蔡薇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