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观点.评论

谁愿意做一个“缺德”的人?

2016-05-19 19:22:57   

  据《中国慈善家》杂志报道:最近,公益专家徐永光在中国人民大学发表演讲《公 益要去行政化、去道德化,不可去市场化》,认为“世界上不存在无私奉献的人”,“做好事有回报……接受帮助的人,要付出成本,这样的帮助才会更有成效”, 并且宣布“今后凡是对学员免费的公益培训活动请我讲课,我将一概拒绝。”

  我认为,公益不是市场的孩子,乃是人为利他之心而生的儿 女,公益是借市场而来,却不因市场而来。公益虽和市场同在,却不属于市场。比尔·盖茨说:“对于那些有消费能力的人,市场可以充分满足他们的各种需求。然 而,仍有数十亿人无法获得市场的关注,他们的需求无人在意……特别是边缘地区的居民他们甚至无法参与到市场分配中间。”(《比尔·盖茨最新访谈录:我为穷 人代言》,载《凤凰周刊》2014年4月)

  按照比尔·盖茨的说法,公益是激发政府和市场的力量,用创新的成果去惠及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而不是公益要市场化。现代公益要解决的就是在看似“合理”的法律框架下的社会不公,表面上看很多富人的财富都是合法所得,但其中相当的财富,又是通过剥削穷人获得的。

  在美国,公益组织是通过行业自治、企业、公众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业,约束政府随意增加税收来实现公益组织的自由发展,而不是公益组织用市场的方式引入竞争,彼此搞你死我活。

  公 益是人类对财富分配不公的纠偏措施,即便在公益组织发达的美国,也不是整个社会对公益一片叫好,相反,这些国家存在着非常有力的对公益质疑和反对的声音。 良好的公益环境需要的是良好的保护私人财富的社会环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公益价值体系,而不是“市场化”三个字那么简单。

  既然,公 益市场化即使在美国也并不被接受,为什么中国会出现如此扭曲的公益市场化的价值体系呢?究其原因,是公益人的社会理想和生存价值之间所涉及到的利己和利他 关系的失衡,这背后是亟须公益组织出手解决社会问题的现实和第一代公益人缺少家庭财富积累之间的矛盾。矛盾的解决不是靠市场化,也不是社会企业化,而是整 个社会在私有财产能得到法律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发育出广泛认同的、平衡利己和利他的、基于人的尊严平等的道德基础。

  现代慈善公益所给予的“人人都应该有尊严地生活”的方案性赋能支持,是市场和制度性分配所不能给予的,这种给予如果不建立在广泛认同的社会道德基础之上,很容易产生人性的扭曲和公益丑闻。

  徐 永光说公益要“去道德化”,只需要利用市场的“无形之手”,“商业如此———商人因‘自利’而‘利他’;公益也是如此,人们因‘利他’而‘自利’,获得精 神的满足,道德的升华,乃至灵魂的救赎。”翻译一下,就是人只要赚到钱,就会自动“乐善好施”,真的是这样吗?

  我要说的是,市场化虽然是财富产生最重要的基础,但是市场的本质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做公益虽然需要钱,但公益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种更公平公正的价值观。

  公益市场化、去道德化以后会怎么样呢?最好的例子就是保险公司。现代保险业就是社会互助机制的商业化安排,难道公益市场化论者,希望中国的各种公益组织演变成各种保险公司么?

  在 我看来,如果“公益组织市场化”、“去道德化”内化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时候,公益的义务性就会受到质疑,人人都会用所谓的道德绑架来反对公益,能者多得几乎 无人质疑,社会达尔文主义将笼罩整个社会法则。适者生存的动物性伦理虽然真实存在,但是人类的社会伦理必须超越这个简单而粗暴的驱动,否则就会把我们的社 会演化成一个只有合理没有正义的社会。

  人的利他精神从哪里来?从性本能、亲子本能和社会本能中来。达尔文说过:人类从强烈的性本能、亲子本能和社会本能中产生了道德,继而导致“推己及人”和“爱邻如己”的利他观念(大卫·洛耶:《达尔文:爱的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推己及人”和“爱邻如己”的利他观念是人类的道德生活,现代慈善公益就像一个硬币的两个面。市场化的宿命就是利润最大化,而公益的任务就是去融合那些被抛弃的伙伴,通过补偿性的方式,让他更好地融入程序正义的市场中来,以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

  公益与市场就是一个此消彼长的社会游戏,利他是最大的主题。它们并不是因为爱,而是因为对抗和博弈永远呆在一起,且只要人类存在就无法分开。

  公益其实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参与者长盛不衰,捐款者也从不厌倦。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徐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