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网 > 观点.评论

人民日报让坦然面对生死,为啥人民不坦然了

2016-05-06 20:20:59   

  21岁魏则西之死,就在话题降温之际,《人民日报》又点了一把火。5月6日19版的健康时空,刊发了题为《魏则西留下的生命考题》的文章。本来标题平平,但各网站看热闹不嫌事大,把标题纷纷改成《遇到绝症应坦然面对生死》,争议可想而知。

  文章以魏则西的悲剧为例,追问道“假如一个人得了绝症,究竟该做出怎样的选择?是不惜一切代价治疗,还是顺应自然规律?”。《人民日报》没有给出答案,留下一句“这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生命考题”,但结合上下文,尤其是“尊重自然规律,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坦然地面对生与死,是最理性的选择”,以及魏则西本人的遭遇,文章立意很明显。简单粗暴地翻译成“魏则西这样的情况应放弃治疗“,我以为不过分。

  不少人揪着《人民日报》骂,认为官媒身份出此言论,不合时宜,尽管话糙理不糙。身份的尴尬最终反噬了道理本身的逻辑,不过,反对者与《人民日报》却共享一个前提:中国人的生死观有问题,至少讳忌死亡过度,不够坦荡。

  无法直面生死,所以有了过度医疗,以及像魏则西这样家财散尽而人财两空的苦涩。活得不够超然,死得不够坦荡,每个重症监护病房插满管子的癌症患者,背后都有在生存的悬崖边上挣扎的家庭,这大概是比较惨烈的一种中国故事了。中产也无法消化这种悲伤。因而,如果呼吁放弃不切实际幻想的,不是《人民日报》,是七大姑八大姨,同学的朋友,或者闺蜜的舅妈,乃至说市场化的媒体,大概都没错。

  我不认为这种讲法有道理。中国人的生死观里,上帝的缺席,让一切变得世俗化。不管你承不承认,这就是一种国情,而国情意味着在死神来袭的时候,中国人只能以续命的方式,让亲近之人在此岸继续停留。你可以说他们没有信仰,但不能说这种期待有狭隘的地方,更不能说那种倾家荡产的方式是不切实际。所谓“实际”,对应的是医学权威,但在一个骗子横行当道的年代里,医学权威在哪里呢?医学如果没有权威,怎么好意思让家属放弃搏一把?

  魏则西死了,从结果倒推他和他的家人不该不切实际,看上去无比正确,但《人民日报》开启的这种上帝视角,恰恰是让人反感的地方。对中国人生死观的批评(也许该叫善意的提醒?),在客观效果上完成了致命的转换:魏则西之死,不切实际幻想成为问题本身,至少是问题本身的一个机理。如果再简单粗暴点概括为“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我以为也不为过。

  魏则西的选择当然有问题,苦果他已尝。他和他的家属,对武警二院期待过高,这种期待超出了实际,问题的核心,难道不该是为什么一个会上网、知道百度的大学生,会天真地幻想得了绝症的自己还能够再活二十年?

  我从不觉得这种“再活二十年”的苟且心态有问题,或者该被批评。就好比在信息高度不对称的医学领域,无法让每个人都做专业判断。信息不对称,所以需要权威,医院和百度在魏则西事件中以权威的面目登场,相信权威,就是最大的“实际”。后来,“权威”出了问题,大型互联网公司和三甲医院都靠不住,这和盲目,和对死亡的超脱与否,有多大关系呢?

  没有人应该为家属做替代性判断,哪怕是善意的提醒。注意,想要用言论自由反驳的人请看清楚,这是价值判断,不是事实判断。一个官媒,建树的方式,不是开上帝视角,但它恰恰选择了一种最坏的方式打开。但是拜托,请给这届人民一个坦然面对生死的理由!

  当下的中国人,只能狭隘到在世俗世界里苟且偷生了。《人民日报》这种局外人的冷静和理性,我反正是搞不懂。但我知道,它很廉价;我还知道,生死之事,还是交给国人自己去判断,不是家长,就不要管人家是不是赌博,代价他们会自己承担。官媒该操心的,是医学权威为什么处在真空状态。

中国农村网
责任编辑:徐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