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17 21:18:24 来源: 钱江晚报 作者:
近日,人民日报刊发了题为《地名是我们回家的路》的文章。文章以徽州更名为黄山为例指出,地名有着丰富的地域文化特征,承载着千百年来乡民的精神寄托,胡乱改名字,就会失去原有的文化韵味,不仅使远方的游子无处寄放乡愁,对乡土文化的传承也造成极大混乱。为此,文章作者、著名学者李辉建议,现有的黄山市应当改回原来的徽州。并尖锐地指出,连徽州都不存在了,如何能称为安徽。
在互联网时代,这篇文章一下子戳中了民众乡愁的痛点,有心人整理出一份长长的名单,让人们看到了古今地名之间的巨大文化落差。古城汝南,袁绍故里,现在叫驻马店。名士辈出的诸葛亮故里琅琊,现在叫临沂。优雅的古风与粗鄙的乡土风相对立,人们哪里还能找到文化之美。生拉硬拽产生的城市名,不断撞击着今天人们的常识和情感。
有的改名,是出于现实的考量。如1994年荆州和沙市合并,放弃了原有的荆州这个深入民族共同记忆的名字,而改叫荆沙市。这样照顾到了沙市的利益,却使得荆州这个三国时期的著名古城,就只停留在“刘备借荆州”“关羽大意失荆州”的典故里,而在地图上消失。专家们叹息称这是新时代的“大意失荆州”。经媒体、专家多方呼吁奔走,荆州的名称最终得到恢复。
而大部分的改名,都受经济利益驱动,比较典型的做法是用景区或者特产取代原有城市名,目的是为了扩大景区知名度,发展经济。安徽徽州更名为黄山、湖南大庸更名为张家界、四川南坪更名为九寨沟、云南思茅更名为普洱等,这些更名,从短期经济效益上看是成功的,但失去了地域文化的灵魂,使得传承没有落脚的地方,从历史的长时段来看,是得不偿失的,使得我们成了没有文化的经济动物。
胡乱更名,经济利益驱动也许只是表面原因,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缺乏文化自信,总觉得自己的名字不好听,土气,一定要弄一个“高大上”的好名字。荒唐如张家界景区,本已闻名天下,却因一部《阿凡达》电影走红而将最著名的南天一柱,更名为“哈利路亚山”。
值得肯定的是,有关方面已经注意到了这一问题。今年3月,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会议表示,要重点清理整治居民区、街巷等地名中存在的“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并加强地名文化保护。民政部最近还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明确行政区域名称应体现当地文化特征,同时将制定设镇标准的权限下放到了省一级。在清理的过程中,那些因历史原因而被改变的地名,能否得到纠正?黄山市民政局局长朱学军接受采访时称,改回徽州一事,将深入调研,尽早提出建议。
名正言顺,名不正则言不顺。地名除了作为名称标识之外,千百年来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历史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承载标志。应当像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尊重我们的地名,保护我们的地名,不能也不应该让那些积淀着共同文化传承的地名从我们这一代消失。这不仅仅事关区域标识,也事关传统文化的自信与振兴,更能让海内外所有中国人在寻根的时候,找到乡愁的寄托之所。